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理念倡导数学教学回归生活,把小学数学融入生活,实施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方式生活化、拓展延伸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知识。本文探讨了如何建立一种开放的,与生活相结合的、生动的课堂教学模式,从而真正使学生的生命在课堂中得到健康的、生动活泼的发展。
【关键词】数学课堂;生活化;实践
新课程理念倡导数学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通过多年的摸索,我真正体会到要让学生学好这门课程,就要把小学数学融入生活,紧密与生活联系起来,课堂教学中实施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方式生活化、拓展延伸生活化,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知识,在生活中体验、掌握数学知识,以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我的肤浅认识是:
一、数学课堂要精心创设生活情境
课堂创设生活情境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激活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以便积极地参与课堂的活动。同时,通过现实情境的描述,让学生发现、理解其中的数学问题。
小学生认识数学往往是从身边的事物、活动中,逐步形成数的概念、数量之间的关系以及空间观念。大量的课堂实践也证明,一旦与学生讨论生活中的具体数学问题,每个学生都会津津有味地说出自己的看法。因为这些生活中的事物、活动都是学生经历过的,或者能感受到的,所以在分析这些事物、活动中的数学问题时,很容易在他们头脑中激活已有的生活经验,也容易使他们用积累的经验来感受、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如“百分数的意义”案例中,第一次教学时学生搜集到很多日常生活中的百分数,这充分说明学生对生活化的数据有较大的兴趣,他们也愿意积极投入到学习的活动之中。
然而,是否创设生活的情境就是生活数学化呢?当张老师提出研究百分数的意义时,学生都很茫然。这是因为“并非学生所有的经验都有同等的教育价值,有些经验不在弄清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基础上组织起来,它们在教学方面就要起消极作用”。所以,在教学中安排的一些问题情境,并不是要学生简单地叙述他们经历过的生活故事,而是通过一些生活中的情境,分析其中的各种信息,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便他们积极地参与课堂的活动。同时,通过现实情境的描述,让他们发现、理解其中的数学问题。
二、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通过具体生活中的一些情境活动,发现一些数学问题是学习数学的重要阶段,但这并不是数学学习的全部。只有让学生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概括、整理,从中寻找其普遍的规律,并能抽象出数学的表示方法(即数学模型),学生才能进入到一个较理性思考问题的阶段。
在“我又长高了”的案例中,教师创设了“贴纸条”的情境。由于每个小组贴的方式不同,所以在讨论哪个小组贴得长时,学生发生了争执。经过学生的思考、观察与计算,他们发现所有小组贴的纸条长度是相等的。这一情境活动的意义在于贴纸条这一生活现象的背后是长度的计量。如何让学生发现100厘米的长度是相等的,教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请学生自己去思考、观察与计算后再得出结论。
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概括、整理情境问题时,常常会出现“缺一点火候”的现象。如“平均数应用题”的案例中,教师提出问题:“在平时的生活中,你们见过平均数吗?请举例说说。”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又问学生对平均数有什么感受。应该说,教师已经注意到让学生运用生活常识解释平均数的重要性。但仔细分析这两段对话,学生的认知能力仍停留在对现象的描述上,没有进入理性地分析现象的阶段。如果在学生回答第一个问题后,教师及时追问:“同学们所举的各种平均数例子中,有没有相同的思考方法?”这就需要学生透过例子的现象,去考虑数学的本质问题。
三、在生活情景中演练数学应用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任何功课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即孩子自己会学,学了会用,会解决实际问题,光纸上谈兵是没有用的。数学教学如能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加以演练,会有利于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认识生活中充满了数学,生活真有趣,数学真有趣。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常常是整合着各类信息而综合显现的。我们可以将其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接近实际情境的实践活动中去解决数学问题。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可以模拟超市购物这一生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买卖东西”。通过识别商品,看标价,付钱,找钱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识别假币,懂得要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的道理,从而也掌握了一定的生活技能。又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操场上去模拟同时相向、同时同地反向、相遇、同地同向、追上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对相遇问题中常见的专用术语有了清晰的认识后,理解和掌握算理,解法也就水到渠成了。这种模拟生活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到数学的优越性,体会到数学与社会的关系,懂得了数学的真正价值,提高他们真正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此外,“让生活中的数学更语言化,数学中的语言更生活化”在21世纪现代数学教学中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也是思维的结果,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数学概念本身高度抽象概括,与儿童的认识能力不相符。所以要鼓励学生课堂中多讲、多问,是数学符号具有儿童化的语言功能。如果思维已生活化了,语言仍依据书本上的文字,未免有些教条,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生活化的数学语言更贴近儿童生活,毕竟学生才是课堂上的主体。
总之,在倡导“生活数学化”的教学中,教师不要因课堂的热闹而忘记引导的职责。对数学课堂教学而言,通过具体生活中的一些情境活动,发现一些数学问题是学习数学的重要阶段,但这并不是数学学习的全部。只有让学生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概括、整理,从中寻找其普遍的规律,并能抽象出数学的表示方法(即数学模型),学生才能进入到一个较理性思考问题的阶段。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教育报》,2001.6.8.
[2]施良方,崔允淳.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沈永清,学习方式的革命.江苏教育研究.2011.(6)。
【关键词】数学课堂;生活化;实践
新课程理念倡导数学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通过多年的摸索,我真正体会到要让学生学好这门课程,就要把小学数学融入生活,紧密与生活联系起来,课堂教学中实施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方式生活化、拓展延伸生活化,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知识,在生活中体验、掌握数学知识,以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我的肤浅认识是:
一、数学课堂要精心创设生活情境
课堂创设生活情境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激活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以便积极地参与课堂的活动。同时,通过现实情境的描述,让学生发现、理解其中的数学问题。
小学生认识数学往往是从身边的事物、活动中,逐步形成数的概念、数量之间的关系以及空间观念。大量的课堂实践也证明,一旦与学生讨论生活中的具体数学问题,每个学生都会津津有味地说出自己的看法。因为这些生活中的事物、活动都是学生经历过的,或者能感受到的,所以在分析这些事物、活动中的数学问题时,很容易在他们头脑中激活已有的生活经验,也容易使他们用积累的经验来感受、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如“百分数的意义”案例中,第一次教学时学生搜集到很多日常生活中的百分数,这充分说明学生对生活化的数据有较大的兴趣,他们也愿意积极投入到学习的活动之中。
然而,是否创设生活的情境就是生活数学化呢?当张老师提出研究百分数的意义时,学生都很茫然。这是因为“并非学生所有的经验都有同等的教育价值,有些经验不在弄清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基础上组织起来,它们在教学方面就要起消极作用”。所以,在教学中安排的一些问题情境,并不是要学生简单地叙述他们经历过的生活故事,而是通过一些生活中的情境,分析其中的各种信息,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便他们积极地参与课堂的活动。同时,通过现实情境的描述,让他们发现、理解其中的数学问题。
二、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通过具体生活中的一些情境活动,发现一些数学问题是学习数学的重要阶段,但这并不是数学学习的全部。只有让学生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概括、整理,从中寻找其普遍的规律,并能抽象出数学的表示方法(即数学模型),学生才能进入到一个较理性思考问题的阶段。
在“我又长高了”的案例中,教师创设了“贴纸条”的情境。由于每个小组贴的方式不同,所以在讨论哪个小组贴得长时,学生发生了争执。经过学生的思考、观察与计算,他们发现所有小组贴的纸条长度是相等的。这一情境活动的意义在于贴纸条这一生活现象的背后是长度的计量。如何让学生发现100厘米的长度是相等的,教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请学生自己去思考、观察与计算后再得出结论。
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概括、整理情境问题时,常常会出现“缺一点火候”的现象。如“平均数应用题”的案例中,教师提出问题:“在平时的生活中,你们见过平均数吗?请举例说说。”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又问学生对平均数有什么感受。应该说,教师已经注意到让学生运用生活常识解释平均数的重要性。但仔细分析这两段对话,学生的认知能力仍停留在对现象的描述上,没有进入理性地分析现象的阶段。如果在学生回答第一个问题后,教师及时追问:“同学们所举的各种平均数例子中,有没有相同的思考方法?”这就需要学生透过例子的现象,去考虑数学的本质问题。
三、在生活情景中演练数学应用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任何功课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即孩子自己会学,学了会用,会解决实际问题,光纸上谈兵是没有用的。数学教学如能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加以演练,会有利于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认识生活中充满了数学,生活真有趣,数学真有趣。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常常是整合着各类信息而综合显现的。我们可以将其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接近实际情境的实践活动中去解决数学问题。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可以模拟超市购物这一生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买卖东西”。通过识别商品,看标价,付钱,找钱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识别假币,懂得要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的道理,从而也掌握了一定的生活技能。又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操场上去模拟同时相向、同时同地反向、相遇、同地同向、追上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对相遇问题中常见的专用术语有了清晰的认识后,理解和掌握算理,解法也就水到渠成了。这种模拟生活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到数学的优越性,体会到数学与社会的关系,懂得了数学的真正价值,提高他们真正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此外,“让生活中的数学更语言化,数学中的语言更生活化”在21世纪现代数学教学中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也是思维的结果,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数学概念本身高度抽象概括,与儿童的认识能力不相符。所以要鼓励学生课堂中多讲、多问,是数学符号具有儿童化的语言功能。如果思维已生活化了,语言仍依据书本上的文字,未免有些教条,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生活化的数学语言更贴近儿童生活,毕竟学生才是课堂上的主体。
总之,在倡导“生活数学化”的教学中,教师不要因课堂的热闹而忘记引导的职责。对数学课堂教学而言,通过具体生活中的一些情境活动,发现一些数学问题是学习数学的重要阶段,但这并不是数学学习的全部。只有让学生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概括、整理,从中寻找其普遍的规律,并能抽象出数学的表示方法(即数学模型),学生才能进入到一个较理性思考问题的阶段。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教育报》,2001.6.8.
[2]施良方,崔允淳.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沈永清,学习方式的革命.江苏教育研究.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