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修辞和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苏州召开

来源 :修辞学习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yao5151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江苏省修辞学会和苏州大学联合举办的“汉语修辞和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4年11月20日——23日在苏州胜利召开。来自俄罗斯、日本、新加坡、韩国、澳门和大陆的学者73人,收到学术论文65篇。 出席这次研讨会的海外佳宾有: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语言研究所所长、俄中友协副会长宋采夫,语言研究所副所长、民族与语言研究中心主任、著
其他文献
【正】 某日参加某中学语文教学年会,听取了一节初中语文观摩课,教的是《葫芦僧判断葫芦案》。课很精彩,只是对教者指出“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四句“护官符”是运用“镶
【正】 袁枚说:“西崖先生云:‘诗话作而诗亡’。余尝不解其说,后读《渔隐丛话》,而叹宋人之诗可存,宋人之话可废也。皮光业诗云:‘行人折柳和轻絮,飞燕含泥带落花。’诗佳矣
语文教育的症结所在一、对语文的工具性特征认识不足.1.工具性特征是语文学科的最重要的本质特征之一.语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学习课文内容,而且还要求学习它的形式--语言的书
<正>~~
期刊
陶器作为文化符号,有其固有的所指意义,同时,作为不同环境、不同文化场域中的陶器又具有其特定的所指意义。将陶器置身电影环境,作为电影道具的陶器,其特定所指意义大致可以分为叙
在当今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之下,语文教育的理论研究应该何去何从?这是广大语文教育理论研究者不可回避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直接决定着理论研究效益的有无或大小.
主体间性模式是一种以师生精神交往为基础,把教育教学活动视为师生共在共构、互通共通的行为方式。哲学教育实施这种模式应采取互动、体验和对话的策略。师生互动重在转变学
【正】 在诗歌创作中,各类词语起着不同的修辞作用,形容词是运用得极为广泛的一种词类,自然值得我们深入地研究一番。 众所周知,在“形容词+名词(代词)”的偏正词组中,名词或
【正】 “干什么爱什么”和“做多少是多少”这类结构,是现代汉语口语中最常见的言语形式之一。本文试图从语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上对其进行多侧面、多角度的分析描写,以
越来越多的作家自述其写作的基本动力之一是自我治疗,这是一种值得关注的文化症候。它首先意味着文学边缘化时代作家的一种无奈的退缩,也是文学市场化时代一种看起来更高尚和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