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品评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z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从小男孩切苹果这件事中,你读出了什么?
  生:我从这件看似很寻常的事情中感受到了创造力的魅力。
  生:我发现创造能给我们带来很多惊喜。
  师:两位同学都提到了创造力,能说说创造来源于什么吗?
  生:我觉得来源于好奇心,正是有人出于好奇才将苹果横过来切,我们才发现了苹果里有五角星的秘密。
  生:对,要有好奇心,瓦特就是对水壶里的水烧开产生的水蒸汽好奇,才发明了蒸汽机。
  生:莱特兄弟对天上飞翔的鸟儿产生好奇,才发明了飞机。
  生:牛顿就是对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产生好奇,发现了万有引力。
  师:是的,人类因为有强烈的好奇心,才不断地探索和发现,将社会发展不断向前推进。(板书:好奇心)
  生:我认为创造还离不开观察,留心观察身边的一切事物,才有发现和创造的可能。刚才大家说到的这些发明家不都是在观察的基础上才有发现和创造的吗?
  师:说得对!(板书:观察)好奇心和敏锐的观察都很重要,但是,要创造还需要什么呢?
  (生沉默)
  师:不急着回答这个问题,请同学们来读一读第6课《最佳路径》这篇课文,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生默读课文)
  生:格罗培斯没有自己设计迪斯尼乐园里的路,而是让游客们自己踩出一条条小道。
  生:老妇人没有一点点去卖葡萄,而是让大家到她的果园里自选,结果葡萄卖得非常好。
  师:是啊,你们发现他们的共同之处了吗?
  生:他们没有按照一般人的做法去做。
  生:他们和别人想得不一样。
  师:这种不一样就是什么?
  生:就是打破常规。
  生:就是换一种思路去做事情。
  师:说得太好了!(板书:打破常规)切苹果的人换了一种切法,居然发现了——(学生:苹果里有五角星);格罗培斯换了一种设计思路,就有了——(学生:最佳路径);老妇人换了卖葡萄的方法,于是——(学生:她的葡萄卖得最好)这就是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换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这就是创造。老师再给大家讲个故事:
  一队毛虫在树上排成长长的队伍前进,有一条带头,其余的依次跟着,食物就在枝头,一旦带头的找到目标,停了下来,它们就开始享受美味。有人对此非常感兴趣,于是做了一个实验,将这一组毛虫放在一个大花盆的边上,使它们首尾相接,排成一个圆形,带头的那条毛虫也排在队伍中。那些毛虫开始移动,它们像一个长长的游行队伍,没有头,也没有尾。观察者在毛虫队伍旁边摆放了一些它们喜欢吃的食物。但是,那只带头的毛虫一直跟着前面的毛虫的尾部,整队毛虫沿着花盆边以同样的速度爬了七天七夜,一直到饿死为止。读了这个故事你想说什么?
  生:我想说,真可惜,如果有一只毛毛虫能离开这个队伍,它就不会被饿死了。
  生:毛毛虫如果能走自己的路,而不是跟在别人后面,就不会都饿死了。
  师:是啊,你们说的这个意思就是成语“亦步亦趋”的意思。还有这样的成语吗?
  生:人云亦云。
  生:循规蹈矩。
  生:因循守旧。
  师:说得真好!无论是人还是动物,如果没有创新和创造就可能意味着不会有发展。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有这样的事例吗?
  生:我觉得古时候那个司马光砸缸就是这样的例子。司马光在关键时刻换了一个角度去想,把缸砸破救人。
  师:这个例子说得非常好。
  生:那我也想到一个人——曹冲,他不是直接去称大象的重量,而是称了和大象一样重的石头的重量。
  师:老师这儿还有一个我们生活中的例子。两个小报童在车站卖报。一个报童是卖出一份报纸,收回一份报款,卖出多少,收回多少。另一个报童的卖报的方式却大不一样,他不停地把手中的报纸一一往候车乘客的手中塞,而并不急于收钱,等手上报纸没了,他再一个个去收。同样是在车站卖报度日,不同的卖报方式似乎决定了两位报童的不同的命运。后一个报童不仅在车站赢得了更大一块“蛋糕”,而且后来成为国际知名大企业的老总,他就是韩国三星集团的创始人李秉哲。听了这个事例你想说什么呢?
  生:我想说其实创造不是那么遥远的,把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换个角度去想,就有可能是创造。
  生:创造也许并不一定都是科学家的事,我们也可以有创造。
  生:我想说每个人都有创造的可能,只要我们对一切充满好奇,善于思考。
  师:谢谢同学们,听了你们的发言,我知道你们离创新、创造已经很近了,就让我们共同努力,相信一定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
  【评析】在上面的教学片段中,老师没有只满足于就文本谈创造力。因为如果只满足于让学生把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理解为创造力,未免过于浅表。所以,在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创造力时,分了这样几个层次:一、 结合课文内容引发学生思考创造力来自于好奇心、敏锐的观察;二、 结合下一篇课文内容进一步认识创造力就是打破常规,换一种思维方式;三、 结合补充的故事让学生认识,如果失去创造力就意味着失去发展动力;四、 结合生活实际认识创造的真谛——在生活中创新才是真正的创造。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创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意识到创造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起他们创造的信心和热情。我想,这样才能真正让创造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让创造力丰满起来。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其他文献
苏教版小语教材文质兼美,语言凝练,意境深远,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以教材为凭借,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想象,在想象后表达,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往往能在课堂上实现比翼双飞,和谐共进。    一、 在想象中刻画细节,让形象真切起来    一篇故事性强的课文叙述到高潮时突然收笔,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此时,抓住空白,指点学生循着事情发展的顺序,把握人物的特点,进行合理想象,课文中
一、 回顾“启航”,直奔主题    1. 出示两组成语,检查认读情况:  人山人海 身材魁梧 镇定自若  雄伟壮观 浩浩荡荡 破浪西行  2. 选用以上词语概括上一节课学习的“扬帆启航”的主要内容。  3. 在人们的欢呼声和祝福声中,郑和和他的船队乘风破浪,开始了第一次远航,这是怎样的远航?请快速阅读课文第4、第5自然段。  4. 交流阅读收获。板书:凶险之旅 友好之旅  【设计意图】上一节课已经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主编张庆先生曾介绍:苏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是为突出这7个字而设:识、写、读、背、 作、说、习。细读教材,不难发现蕴含于教材中的“倡简、务本、求实、有度”的编写理念。    一、 倡简——倡导简约,图文并茂    “简”是解决知识众多而时间有限这对矛盾的必由之路。苏教版小语教材结构体例简,课文类型简,知识内容简,课后作业、单元练习等无所不简。其中不太为人注意的是,苏教版小语教材特别注
电话铃响了。“你找谁?”我问。“我找胡铭心同志。”一个女同志的声音。“我就是!你是谁?”“我是陈彬彬,铭心舅舅,你还记得我吗?”陈彬彬!?我怎么会忘记呢?我手头还有一张她当年的照
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具有新兴转轨性质,部分学者认为具有弱态有效的特征,这表明在我国证券市场上存在着信息不公开、不透明的情况,这将直接影响到证券市场监督作用的发挥。一方面,我国经济处于快速增长时期,不断涌现出新的企业,尤其随着我国政府实施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民营企业从数量到规模都有了长足的发展,证券市场上公开发行、借壳上市,以及管理层收购所形成的民营上市公司也不断增多。另一方面,由于我国证券法
全区党史工作会议在南宁召开全区党史工作会议于9月23日至24日在南宁举行。出席会议的有各地、市委党史研究室(办公室)的负责同志和区党委党史研究室室处两级的负责同志共21人(北海市因
“读书内化”,是一个重要的语文教育理念。语文课上,主动读书,内化语言,应是学生的基本活动;指导学生读书,帮助学生内化,则是教师的主要职责。那么,阅读教学中如何实现学生对课文语言的吸收内化呢?    一、 在解读词语中重组语言    【案例1】《燕子专列》(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教学片段  师:瑞士政府也和同学们一样,对燕子的遭遇感到着急、同情。所以,他们要通过电视和广播呼吁人们立即行动起来。如果请你代
[编者按]同一篇课文,不同的老师会有不同的上法。有些教学设计是共性的,也有些教学设计极有个性,本期我们编选了三位老师《郑和远航》的教学设计,可以说各有特色,相信老师们读后会有这样的感受:一篇课文要上得有个性,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那就要根据教学实际,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设计。如果能做到这一点的话,我们的课堂一定会精彩纷呈。    《郑和远航》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下的一篇课文,在教学时,我运用减法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里的对话是师生、文本之间的多向交流、深层交流。课文是敞开的文本,具有生命的灵性,“生本对话”是对话教学中的核心。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唤起学生学习的情感,使他们得到知识的收获,思想的启迪,美育的熏陶,情绪的感染,能力的发展,语文素养的提升?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引领尝试:    一、
一、 借助词串,循文入境    师:一提起郑和,人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他七下西洋的丰功伟绩。郑和下西洋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航程呢?  生:书上写道:“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生:郑和远航历时28年,多达7次,这么长时间,这么多次远航,在整个世界航海史上是前无古人的!  生:郑和远航是发生在600多年前的事了,然而直到今天,它仍然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