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三动”,引导学生参与学习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beis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作为一门科学,它不仅仅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同时还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任何一个自然数,一个算式,都是客观世界中特定事物的数量或数量关系的高度抽象。这种纯粹化的抽象性,一方面形成了数学知识本身最显著的特点,另一方面也构成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障碍。教学过程既是学生的认知过程,又是学生的发展过程。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动、好奇、求知欲强等心理特点,教学时教师应该努力创造条件,激励全体学生动口、动脑、动手,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全面提高数学素质。
  一、激励学生参与动手操作,在操作中探求知识。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的过渡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仍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進行。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要构成数学知识的抽象概括性与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系,并且这一矛盾势必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始终。因此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如何在教学中创造良好的条件,帮助儿童克服学习数学的思维障碍,妥善解决数学知识特点和儿童思维特点所引起的矛盾,这也是当前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教学实践经验证明: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途径,就是在教学中切实引导好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动脑、动口。只有通过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和语言描述去再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才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结构与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最终转化成学生的认知结构。
  数学课堂上让学生多动手操作,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趋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动手的机会,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发现规律,解决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兴趣。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让学生动手摆小花图,每次摆2朵,摆3次,并列出加法算式:2 2 2=( )。用同样的方法摆正方形图、圆形图,分别摆4个3,5个4,再列出加法算式:3 3 3 3=( )、4 4 4 4=( ),接着指导学生观察算式的特点是:加数都相同。再进一步指导学生书写乘法算式:相同的加数写在乘号的前面,相同加数的个数写在乘号的后面。最后概括出乘法算式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分析、思考、概括,不仅让学生领会了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及书写方法,化解了教学难点,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开发了学生的思维。
  二、激励学生参与动口表达,在表达中汲取知识。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也是思维的结果。学生不论获得哪项知识,都必须通过语言进行分析、归纳,而获得的每项知识又必须用语言将其巩固下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留出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说”,在学生动口说的时候,思维也就同时得到发展。如:教学“除法的第一种方法——平均分”时,在指导学生一根一根地分完6根小棒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把分的过程说一说,先让学习好的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在说的基础上,教师再告诉学生,一根一根地分就叫“平均分”。然后让中等生用“平均分”的说法说说刚才分小棒的过程: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根。最后让后进生也学着说。这样让学生在动口中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此外,在计算应用题教学中加强数学语言的训练,可以加深对算理的理解。
  三、激励学生参与动脑思考,在思考中吸取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诱导学生动脑,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还可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教师在钻研教材时,不仅要研究教材的知识内容,还要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像练习题中的一题多问、一题多变的题目就为我们提供了促发思维的想象点。在组织教材,选择教法时,不仅要研究教师“导”的方法和步骤,还要研究学生是如何思维的,会遇到哪些困难,如何启发诱导。如:教学“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中的230-30=()时,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口算。当学生只回答出“23个十减3个十等于20个十,就是200”时,启发学生从数的组成去想。有的学生马上回答出:“2个百3个十去掉3个十还剩2个百,就是200。”
  激励学生“三动”,主动参与学习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大胆地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流一身汗,滚一身泥,练一身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激励“三动”应注意的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是学生认知规律对数学教学的客观要求,既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在教学中应该积极引导,在引导中注意以下几点。
  1.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要根据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的具体内容、课堂上采取的方法、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发展水平等因素来确定。一定要克服教学上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防止走过场、摆花架子。
  2.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对学生要有明确的要求。比如动手操作,应告诉学生课前要准备什么样的学具,操作时的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让学生操作要有步骤,统一行动,使整个教学过程有条不紊。
  3.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要适度。它既然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那么就应该紧紧围绕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恰当、合理地安排。适度就是每一项活动的时间不宜过长或过短,速度不宜过快或过慢。教师要控制好时间,要以中等水平的学生为准。
其他文献
摘 要: 教学反思历来是教师提高个人教学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同样作为学生的学习也不应例外,学后也应有必要的反思,如果学生的数学解题后缺乏必要的反思,往往很多的数学学习能力就只能停留于表面和肤浅,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灵活性就很难获得根本性的提升和发展。本文就反思解题中“得”与“失”,着重探究提升数学思维能力的不同途径。  关键词: 教学反思 “得” “失” 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反思历来是教师提高个
本文就自主探究学习的方式方法及实际实践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结合三角函数实例进行了探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体现了新课改的精
摘 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应在参与中激发兴趣、体验快乐,在学数学、用数学的过程中播下乐学的种子。  关键词: 数学教学 乐学 表演 实践 合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代教学认为教学过程必须关注学生已有经验和兴趣特点,培养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目的是让学生充分发展。因此教学中应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和形式精心设计,让他们眼、耳、口、手齐上阵,在“做中学,学中做”,生生之
摘 要: 现代教育技术与各个学科课程整合是现代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教育技术为高中数学学科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学习地位得以真正确立,使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得以真正实现,使终身教育和学习社会化成为可能。本文就现代教育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实践,谈谈现代教育技术对高中数学学科的优势和有效整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 高中数学
摘 要: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必须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教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提出问题能力 问题意识 提问方法  目前,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就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切能力的核心。我认为,提出问题的能力是一切能力的核心,因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没有问题就没有数学的心脏,没有心脏,也就没有数学的生命。因此,不但要给
摘 要: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恰当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探究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探究活动 设计  新课改已经进行了多年,新课标明确提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注意使学生在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机会获得直接经验。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
摘 要: 数学习题教学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做好数学习题教学,使学生在教学中掌握重难点知识,学会知识的应用,掌握解题技巧,提高学习效率,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作者就此谈几点体会:有的放矢,选好习题;注意学法指导;精选例題,突破重难点;理顺解题思路,提高解题效率。  关键词: 数学习题教学 学法指导 例题教学 解题思路  数学习题教学,主要是指数学教学过程中所进行的例题讲解、习题处理和作业题、
听公开课的时候,发现很多老师在课堂上,更多关注的是表现能力较强、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学习成绩不好的“学困生”往往成为观众或听众。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老师只顾完成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有效地组织学生学习的学习活动。所谓“有效教学”是指在有限时间和空间内,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获取较大容量的有效知识,同时,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关注课堂,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有限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
目的:通过观察健脾益肾活血通络的宫粘方对宫腔粘连患者宫腔粘连分离术后月经疗效及总体疗效的改善,对子宫内膜组织中MMP-9、VEGF、TGF-β1三个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探讨健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