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c20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必须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教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提出问题能力 问题意识 提问方法
  目前,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就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切能力的核心。我认为,提出问题的能力是一切能力的核心,因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没有问题就没有数学的心脏,没有心脏,也就没有数学的生命。因此,不但要给学生以提问题的权利、机会和场所,更要培养他们提问题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呢?
  一、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
  1.提问题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手段。如果运用恰当,则对旧知的复习,新课的引入,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智慧的启迪,能力的提高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提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问,二是学生问,而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要巧妙地把自己的教学过程设计成“不断提出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模式。只有教师善于见疑、质疑和释疑,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看到好多优秀的教案都是以提问题作为线索设计的。当学生习惯于这种问题式教学的时候,他们就有了提问题的意识,也就习惯于提问题了。老师运用提问题的方式去教,学生也就会逐渐学会用提问题的方式去学。在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下,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得以形成,提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2.教师要引导学生提问题,给学生提问题的机会。要把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渗透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全过程。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讲,不给学生创造质疑问疑的机会,这样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又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会促使学生靠死记硬背和机械模仿来学习数学。事实上任何概念、定理、公理、法则都可能有一个不完全的归纳过程,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这些基础知识的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以及概念的内涵、外延作必要的探索,而不是简单地把结论交给学生,它可以使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诸如“这是规定”之类的解释将扼杀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只有经过学生思索而获得的知识才扎实、牢固。只有通过必要的观察、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等过程,学生的思维才会受到锻炼。
  二、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碍
  1.传统的教学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得老老实实不许乱说乱动。这样,即使他们在听课中遇到了一个没听懂的问题也不敢问一问,有了不同的见解也不敢提一提,长期下来问题成堆,最终丧失了学习数学的信心。我认为学生不敢提问题,往往都是老师的教学方法造成的,当学生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后,如果遇到了老师的责怪:“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这个问题我不是刚讲过”、“这个问题自己去解决”;或提出一个新奇或怪异的问题后,遭到同学的嘲笑或老师草率的否定,试问这个学生以后还敢提问题吗?还有勇气提问题吗?所以我认为,学生敢于提问题是积极向上的表现,是认真听讲积极思考的必然结果,即使是错误的意见或问倒老师的问题,老师也应表示欢迎,予以重视,然后加以引导,消除学生对问题的模糊认识,这样教学效果会很好。
  2.教师要充分运用好学生的“好奇心理”,培养学生提问题的主动性。“好奇”是青少年的共同的心理特征,“好奇”往往可以促进学生深入而细致地观察与思考,探索问题进而提出问题,尤其表现出对于新奇的疑难问题敢于主动进取,大胆追求,及时提问。这种可贵的进取精神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品质,应该加以爱护和及时引导,引导学生讲出他们想提的问题。
  3.教师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连续性。处于青春初期阶段的中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大大增强,这些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总想表现出自己的想法比别人高明,比书上讲的要独特,所有这些,都给教师培养学生提问题的独立性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肯定学生的“新”和“异”,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再思考,使学生自己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并且继续引导学生提出更新更异的问题。
  要使学生敢于提问题,还必须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使学生在老师面前没有拘束感,为学生敢于提问题奠定基础。要营造一个宽松的民主教学气氛,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提问题的机会、时间、场所,使每个提问题的学生都感到老师对他是热情的、信任的、尊重的,从而受到鼓舞和激励。
  三、教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
  学生之所以有问题提,要么是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模糊的认识,要么是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新奇的想法,对解决问题有了新的思路。这些都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认真的分析、深入的研究。如何使学生去发现问题、认识问题,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如观察法、比较法、分析综合法、判断推理法、猜想法等。
  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只有促使学生产生问题的教学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应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质疑能力,从而交给学生一把学习的钥匙,使之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能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因势利导, 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质疑能力。
  总之,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只有教师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发现问题让学生积极地去探索,去寻找解题方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有效发展,学生才能自觉地走上创造性学习之路。数学教学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数学素养也才会全面得到提高。
其他文献
作业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用来巩固所学知识的一种手段,人们一般更多地把作业看成是一种练习。对老师来说,作业的批改是每天一项必不可少的教学工作。我在评价学生的语文作业时,进行了一些思考,并作了如下尝试。  1.投其所好,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提高作业质量,必须让学生真正成为作业的主人,让学生喜欢作业,自觉地完成作业,这样作业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而兴趣激发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投其所好。于是我留
摘 要: 培养正确的写字姿势是写好字的基本条件,也是保证学生身体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其主要目的是引起兴趣,形成良好习惯,从写字中感受美感,那么学生的写字审美能力和综合审美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关键词:写字教学 指导方法 习惯养成  在语文教学中,写字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写字教学是语文教学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已远远超出了练字本身。切实打好学生写字基础,培养写字兴趣,形成良好习惯、能力,具
“学困生”泛指在学习上存在“心理障碍”和“方法障碍”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的部分学生.本文作者针对特长班学生数学学习困难普遍化这一情况,认为高考一轮复习注重基础化的综
摘 要: 教学反思历来是教师提高个人教学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同样作为学生的学习也不应例外,学后也应有必要的反思,如果学生的数学解题后缺乏必要的反思,往往很多的数学学习能力就只能停留于表面和肤浅,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灵活性就很难获得根本性的提升和发展。本文就反思解题中“得”与“失”,着重探究提升数学思维能力的不同途径。  关键词: 教学反思 “得” “失” 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反思历来是教师提高个
本文就自主探究学习的方式方法及实际实践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结合三角函数实例进行了探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体现了新课改的精
摘 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应在参与中激发兴趣、体验快乐,在学数学、用数学的过程中播下乐学的种子。  关键词: 数学教学 乐学 表演 实践 合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代教学认为教学过程必须关注学生已有经验和兴趣特点,培养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目的是让学生充分发展。因此教学中应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和形式精心设计,让他们眼、耳、口、手齐上阵,在“做中学,学中做”,生生之
摘 要: 现代教育技术与各个学科课程整合是现代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教育技术为高中数学学科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学习地位得以真正确立,使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得以真正实现,使终身教育和学习社会化成为可能。本文就现代教育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实践,谈谈现代教育技术对高中数学学科的优势和有效整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 高中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