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一个阅读能力不好的学生就是一个潜伏的差生。假如在小学里没有教会他迅速地阅读,他日后学习中就会碰到无法克服的困难。”由此可见,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养成优良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呢?笔者认为阅读能力的培养要注意“三动”。
一、数学阅读要动口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就是说读书要开口,语文要读,英语要读,数学也要读。数学开口读,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含义和题目的题意;数学开口读,能提高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从而感受数学魅力;数学开口读,能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挖掘学习的内在动力。有时学生之所以不会做题,其原因就是不理解题意,如果多读几遍,可能就理解了题意,理解了题意就可以把题解出来。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多读题。如教学二年级第26页“连加、连减”例1时,教师可指导学生看图、看表格,并把直观表格中的事物和数据抽象成语言,以“同学们搬西瓜,第一组搬了28个,第二组搬了34个,第三组搬了23个,三个组一共搬了多少个?”的形式分别进行叙述,这一过程既有利于学生对表格数据信息的深入理解,顺利地把实际问题背景与运算意义联系,也为下一步正式解决问题打下基础。又如:二年级上册第40页“直角的初步认识”例3,在读到“再怎样折可以得到直角”时,教师可指导学生读:再左右对折可以得到直角。
指导学生数学开口读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教师一定要有范读指导,2.找一些数学小故事等提高学生阅读兴趣。3.指导学生用手指着每一个字读,不能漏字也不能添字。
二、数学阅读要动手
数学阅读除了要开口之外,还要动手,有时读了不能理解的,如果动手画一画,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借助动手可以起到加深记忆、帮助理解的作用。
例如:在解决“二年级同学看电影,买了80张票,后来退了8张,二年级有多少同学看了电影?”一题时,通过将题目中的条件和关键词圈出来,化繁为简:“80张票,退8张,二年级有多少同学看了电影?”得到“80张票-退8张=实际看电影人数”,这样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又如:在进行“轴对称图形”的教学时,学生通过对提供的素材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在亲身体验中直观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再如:在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时,鼓励学生用摆实物图或画线段图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有利于找出数量间的对应关系。例如:在教学“停车场卡车的辆数是客车的7倍,客车6辆,卡车有多少辆?”一题时,可以让学生用两条线段分别表示客车和卡车的辆数,用一条1厘米长的线段表示客车6辆,用一条7厘米长的线段表示卡车的辆数(卡车是客车的7倍),就会很清楚地看到卡车的辆数是7个6。
三、数学阅读要动脑
阅读时不但要让学生动口、动手,还要养成学生动脑思考的习惯。思考是对输入大脑的阅读文字信息的识别与加工的过程。数学材料在语言叙述上讲究简练,特别是在概念的表述上几乎是不能多一个字也不能少一个字,阅读者必须对每一个字、每一个词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认真思考才能准确、全面地理解概念。如:在教学画图题:第一行画5个○,第二行画△,△的个数是○的3倍。教师先请学生读题,然后把认为比较关键的词语找出来,“△的个数是○的3倍”,思考“△的个数是○的3倍”应该怎样画。这样就会有效防止学生在画第二行时出现错误。
在教学生阅读二年级上册第90页“你知道吗?”栏目中的“九九歌”时,可设计阅读思考题:哪个词可以表示整理的乘法口诀表,哪个词可以表示根据乘法口诀表写出的所有乘法算式?这样带着任务的阅读能提高阅读效率。再就是:在阅读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复述,即让学生把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复述就是培养学生在阅读时认真思考、内化知识的过程。(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熊坊小学)
一、数学阅读要动口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就是说读书要开口,语文要读,英语要读,数学也要读。数学开口读,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含义和题目的题意;数学开口读,能提高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从而感受数学魅力;数学开口读,能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挖掘学习的内在动力。有时学生之所以不会做题,其原因就是不理解题意,如果多读几遍,可能就理解了题意,理解了题意就可以把题解出来。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多读题。如教学二年级第26页“连加、连减”例1时,教师可指导学生看图、看表格,并把直观表格中的事物和数据抽象成语言,以“同学们搬西瓜,第一组搬了28个,第二组搬了34个,第三组搬了23个,三个组一共搬了多少个?”的形式分别进行叙述,这一过程既有利于学生对表格数据信息的深入理解,顺利地把实际问题背景与运算意义联系,也为下一步正式解决问题打下基础。又如:二年级上册第40页“直角的初步认识”例3,在读到“再怎样折可以得到直角”时,教师可指导学生读:再左右对折可以得到直角。
指导学生数学开口读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教师一定要有范读指导,2.找一些数学小故事等提高学生阅读兴趣。3.指导学生用手指着每一个字读,不能漏字也不能添字。
二、数学阅读要动手
数学阅读除了要开口之外,还要动手,有时读了不能理解的,如果动手画一画,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借助动手可以起到加深记忆、帮助理解的作用。
例如:在解决“二年级同学看电影,买了80张票,后来退了8张,二年级有多少同学看了电影?”一题时,通过将题目中的条件和关键词圈出来,化繁为简:“80张票,退8张,二年级有多少同学看了电影?”得到“80张票-退8张=实际看电影人数”,这样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又如:在进行“轴对称图形”的教学时,学生通过对提供的素材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在亲身体验中直观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再如:在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时,鼓励学生用摆实物图或画线段图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有利于找出数量间的对应关系。例如:在教学“停车场卡车的辆数是客车的7倍,客车6辆,卡车有多少辆?”一题时,可以让学生用两条线段分别表示客车和卡车的辆数,用一条1厘米长的线段表示客车6辆,用一条7厘米长的线段表示卡车的辆数(卡车是客车的7倍),就会很清楚地看到卡车的辆数是7个6。
三、数学阅读要动脑
阅读时不但要让学生动口、动手,还要养成学生动脑思考的习惯。思考是对输入大脑的阅读文字信息的识别与加工的过程。数学材料在语言叙述上讲究简练,特别是在概念的表述上几乎是不能多一个字也不能少一个字,阅读者必须对每一个字、每一个词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认真思考才能准确、全面地理解概念。如:在教学画图题:第一行画5个○,第二行画△,△的个数是○的3倍。教师先请学生读题,然后把认为比较关键的词语找出来,“△的个数是○的3倍”,思考“△的个数是○的3倍”应该怎样画。这样就会有效防止学生在画第二行时出现错误。
在教学生阅读二年级上册第90页“你知道吗?”栏目中的“九九歌”时,可设计阅读思考题:哪个词可以表示整理的乘法口诀表,哪个词可以表示根据乘法口诀表写出的所有乘法算式?这样带着任务的阅读能提高阅读效率。再就是:在阅读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复述,即让学生把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复述就是培养学生在阅读时认真思考、内化知识的过程。(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熊坊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