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课、二上、三反思"校本教研模式,即同一堂课要上两次,反思三次,它是利用一课多研的形式,开展以课例为载体的教研活动。这种教研方式,能优化师资力量,节省时间,深研教法和学法,形成好的教学设计后,同一老师可以上二次或多次,甚至可以上完同年级的所有平行班,教师在上同堂课的过程中,一些固有的旧习惯得到了改变,观念得到了更新,思路得到了拓展。组内每位教师都是活动的设计者和实践者,他们提供原有的经验,又获得新经验,在反复思考中不断提高自身实施新课程的能力,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智慧共享,教学能力和水平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一、围绕"一课"
"一课"就是一堂课,以教研组为单位,围绕这一课题,组织老师讨论集体备课,根据学科教材内容,充分发掘有限资源,在本年级组平行班中实施教学研讨。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可根据学校、年级、学科、老师等实际情况,分学科进行实施。
二、体验"二上"
"二上"就是在教研组确定课题后,利用本校教师的专长,进行优势教育资源的互补,通过集体备课这一形式,由一名教师进行的两次课堂教学。其他老师随堂听课,从而体验同一教材的不同教学设计。
三、强化"三反思"
所谓"三反思"是指:一反思是指执教者在备课的基础上说课,小组评议,执教者第一次反思以完善教学设计。二反思是指执教者谈第一次上课的得失,集体评议,自评反思以汇总改进。三反思是指执教者谈第二次上课得失,评议总结,更新理念,执教者再度反思,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形成优秀案例。
一反思的重点是以讨论教材,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挖掘教材。在这一环节中,有经验的老教师能起到重要的作用,他们理解教材,熟悉教材,了解编者的意图,教材的重点难点把握的比较准。
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三角形的认识》为例,数学教研组全体教师首先对《三角形的认识》进行教材分析,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形成教学设计。
二反思是在"一上"的基础上,执教者进行了第一次教学反思,教研组的老师根据自己的认识谈自己的观点,智者见智,仁者见仁,讨论的主要内容是教学中对教材理解程度的不足,教法的不足,大家集思广益,达成共识,为"二上"做好准备,执教者依据自己上课的体验,结合大家的共识,进行有效反思,修改教案再上课。
在执教《三角形的认识》后,数学教研组教师进行了第二次研讨:
在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贯彻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原则,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过程,力求做到层次清楚,环节紧凑,学习有效。教师在课堂中尽量做引导者,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观察、体验、操作,进而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在教学程序上,教学三角形的基本特征时,由教师在黑板上直接画出三角形,引导学生认识,从而揭示课题,通过"为什么叫三角形?""它有什么特征?"这二个问题的展开,让学生认识到三角形的特征;在教学三角形的定义时,学生思考"空手画三角形,画时应注意什么?",通过判断,着重理解"围成""线段"。之后,试着让学生自己归纳三角形的定义;在认识三角形的高和底时,由学生自学,划出新知识,试着作高。
执教者在"一上"的基础上,结合组内的研讨进行了第二次反思,同时进一步修订了教学设计,为"一课"的第二上作好了准备。
三反思是在"二上"后,组内针对教学后再次出现的问题,认真研究,这次研讨是一次总结成果、获取经验的讨论。通过这次讨论,要使老师有不同的收获,老教师要改变教法,开放思想,提高对新课程的认识,青年老师要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教学经验要上一个层次,在此基础上,执教者进行第三次反思,再次修改教学设计,同时反思自己在整个研讨过程中的得失,以内化、指导自己今后的教学行为。
执教者在第二次研讨后,吸取经验,改进教案,进行了第二次上课。教研组教师针对执教者的第二次上课,感觉比较成功:理想的数学课堂是学生发展的课堂,是学生在价值引领下的自主探究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纵观《三角形的认识》这节课的教学,执教老师从生活情境中引入,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实践中探究,真正经历了数学学习的全过程。主要有下面三个方面的特点:
1.精心设计问题,点燃学生探索的热情
本节课老师从学生想要解决的问题中挑选了三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去思考、去解决问题。因为是学生自己想要解决的,激发了探究的欲望,学生形成跃跃欲试的姿态。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索学习,找到了很多问题的答案。
2.提供充分的时间,保证学生探索的机会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本节课中学生探究学习的时间约十分钟左右,学生在搭一搭、数一数、分一分、拉一拉的动手探索实践活动中体验到解决问题的乐趣,培养了创造能力。
3.给学生以空间,让学生自由地活动
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自主还给学生,促进学生心理环境的开放,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本节课在小组汇报研究结果,向集体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和过程时,不时有学生补充、更正、甚至反驳别人的观点,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老师的帮助下,让学生在交流中完善自己的想法,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在这个空间中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通过以上的"三反思"这一过程,教师形成了良好的教学设计,从而提高了教学水平。这个过程是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因生成而精彩。预设与生成有着密切的关系,教案是预设的,课堂是生成的。课堂的生成尽管有些是不可预知的,但是无需质疑,可以预设的、精心预设下的生成一定更精彩。
总之,"一课、二上、三反思"的校本教研模式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自我发展的平台,本模式下,每位老师都是活动的设计者和实践者,其观念和能力都能从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团队的发展,进而促进学校教学教研工作的健康发展。
一、围绕"一课"
"一课"就是一堂课,以教研组为单位,围绕这一课题,组织老师讨论集体备课,根据学科教材内容,充分发掘有限资源,在本年级组平行班中实施教学研讨。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可根据学校、年级、学科、老师等实际情况,分学科进行实施。
二、体验"二上"
"二上"就是在教研组确定课题后,利用本校教师的专长,进行优势教育资源的互补,通过集体备课这一形式,由一名教师进行的两次课堂教学。其他老师随堂听课,从而体验同一教材的不同教学设计。
三、强化"三反思"
所谓"三反思"是指:一反思是指执教者在备课的基础上说课,小组评议,执教者第一次反思以完善教学设计。二反思是指执教者谈第一次上课的得失,集体评议,自评反思以汇总改进。三反思是指执教者谈第二次上课得失,评议总结,更新理念,执教者再度反思,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形成优秀案例。
一反思的重点是以讨论教材,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挖掘教材。在这一环节中,有经验的老教师能起到重要的作用,他们理解教材,熟悉教材,了解编者的意图,教材的重点难点把握的比较准。
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三角形的认识》为例,数学教研组全体教师首先对《三角形的认识》进行教材分析,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形成教学设计。
二反思是在"一上"的基础上,执教者进行了第一次教学反思,教研组的老师根据自己的认识谈自己的观点,智者见智,仁者见仁,讨论的主要内容是教学中对教材理解程度的不足,教法的不足,大家集思广益,达成共识,为"二上"做好准备,执教者依据自己上课的体验,结合大家的共识,进行有效反思,修改教案再上课。
在执教《三角形的认识》后,数学教研组教师进行了第二次研讨:
在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贯彻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原则,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过程,力求做到层次清楚,环节紧凑,学习有效。教师在课堂中尽量做引导者,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观察、体验、操作,进而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在教学程序上,教学三角形的基本特征时,由教师在黑板上直接画出三角形,引导学生认识,从而揭示课题,通过"为什么叫三角形?""它有什么特征?"这二个问题的展开,让学生认识到三角形的特征;在教学三角形的定义时,学生思考"空手画三角形,画时应注意什么?",通过判断,着重理解"围成""线段"。之后,试着让学生自己归纳三角形的定义;在认识三角形的高和底时,由学生自学,划出新知识,试着作高。
执教者在"一上"的基础上,结合组内的研讨进行了第二次反思,同时进一步修订了教学设计,为"一课"的第二上作好了准备。
三反思是在"二上"后,组内针对教学后再次出现的问题,认真研究,这次研讨是一次总结成果、获取经验的讨论。通过这次讨论,要使老师有不同的收获,老教师要改变教法,开放思想,提高对新课程的认识,青年老师要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教学经验要上一个层次,在此基础上,执教者进行第三次反思,再次修改教学设计,同时反思自己在整个研讨过程中的得失,以内化、指导自己今后的教学行为。
执教者在第二次研讨后,吸取经验,改进教案,进行了第二次上课。教研组教师针对执教者的第二次上课,感觉比较成功:理想的数学课堂是学生发展的课堂,是学生在价值引领下的自主探究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纵观《三角形的认识》这节课的教学,执教老师从生活情境中引入,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实践中探究,真正经历了数学学习的全过程。主要有下面三个方面的特点:
1.精心设计问题,点燃学生探索的热情
本节课老师从学生想要解决的问题中挑选了三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去思考、去解决问题。因为是学生自己想要解决的,激发了探究的欲望,学生形成跃跃欲试的姿态。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索学习,找到了很多问题的答案。
2.提供充分的时间,保证学生探索的机会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本节课中学生探究学习的时间约十分钟左右,学生在搭一搭、数一数、分一分、拉一拉的动手探索实践活动中体验到解决问题的乐趣,培养了创造能力。
3.给学生以空间,让学生自由地活动
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自主还给学生,促进学生心理环境的开放,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本节课在小组汇报研究结果,向集体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和过程时,不时有学生补充、更正、甚至反驳别人的观点,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老师的帮助下,让学生在交流中完善自己的想法,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在这个空间中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通过以上的"三反思"这一过程,教师形成了良好的教学设计,从而提高了教学水平。这个过程是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因生成而精彩。预设与生成有着密切的关系,教案是预设的,课堂是生成的。课堂的生成尽管有些是不可预知的,但是无需质疑,可以预设的、精心预设下的生成一定更精彩。
总之,"一课、二上、三反思"的校本教研模式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自我发展的平台,本模式下,每位老师都是活动的设计者和实践者,其观念和能力都能从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团队的发展,进而促进学校教学教研工作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