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本院校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几点思考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ca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微生物学实验是生物工程、生物技术和制药工程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作者针对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特点并结合三本院校学生学习特点,通过对微生物学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等的思考,阐述在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实践中的体会。
  关键词: 三本院校 微生物学实验 实验教学 多媒体教学 设计性实验
  “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院校生命科学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制药工程专业要用到微生物学,生物工程专业更离不开微生物学[1]。微生物学实验是与微生物学理论教学相配套的实验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开展微生物学实验的目的,是训练学生掌握微生物学最基本的操作技能,加深理解微生物学理论知识,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下面我结合近几年微生物学理论和实验教学实践,谈谈对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思考。
  一、适当增加实验教学学时
  微生物学实验是与微生物学理论相配套的基础实验课。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附属于理论课,实验课学时不多。一般的院校,微生物学理论教学大多在54~72学时,而实验教学则多数在28~36学时。这种课程设置暴露出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如学生对实验课重要性认识不足,动手能力差,综合素质较低。而对于三本院校的学生,这方面的问题更普遍也更严重。相对于重点高校,三本院校学生的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而微生物学理论教学中涉及的内容较多。以赵斌等主编的《微生物学》为例,除绪论外全书有十章内容,分别为有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和病毒等[1]。尽管在理论教学中结合学生特点删减了部分章节的讲授,如侵染与免疫,但学生普遍反映课程知识点太多、不好记。相比而言,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较浓,对实验课讲授的知识掌握得较好。但是微生物学要求学生掌握的技术较多,有显微镜技术、灭菌技术、分离纯化技术等,有限的学时导致针对每一项具体的基本技能最多只能开设一次实验,甚至把几项技能综合于一次实验中。老师在具体示范后学生当场基本都能掌握实验要点。但当再次涉及相关操作时,学生就会犯很多错误。如,无菌操作存在于多个实验中,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在第一次教学生革兰氏染色的无菌操作要求后,多数学生在芽孢染色中仍然需要老师先做具体示范才能规范操作。学生普遍反映革兰氏染色当中涉及的操作较多,有灼烧接种环、无菌取样、固定、染色等,针对这样的问题,可以先开设无菌操作技术或单染色法。学生接受能力有限及学生学习基础较差等特点提示有必要对微生物实验课给予重新认识,提高微生物实验课的地位,并对该课程及其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设置,改变微生物学实验课的从属地位。
  二、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
  传统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手段通常是板书加上老师的讲解,老师讲授吃力,且仅通过语言表述,学生学习兴趣不大,很容易造成注意力不集中,同时老师需要在板书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导致能够讲授的知识有限且学生实践的时间较少,最终导致教学效果不易。与传统教学相比,多媒体技术借助图片、动画和录像等传递信息,使得讲授的知识具体形象,将一些通过传统教学手段很难表达的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给了学生。同时由于老师提前制作教学课件,将大量知识信息集中整理,突出重点,传递信息量较大,便于学生掌握及理解,解决了教学内容多而学时相对较少的困难[3]。具体来看,如讲吲哚实验时,学生对于实验原理不易理解,而在这时候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示吲哚实验阳性的照片,学生对玫瑰吲哚有了直观形象的认识,还可以通过图片引出诸如“玫瑰吲哚为什么会集中在试管的顶部?”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课后预习实验后续的操作。再比如在血球计数板构造的讲解时,老师可以将计数室先找到,通过连接在显微镜上的摄像头转到投影屏幕上给学生看。这样更易于学生理解,且更容易在计数时找到相应区域,既强化教学效果,又节约老师指导学生的时间。
  三、尝试开展设计性实验
  传统开展的微生物学实验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基础性和验证性实验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只是跟着老师的指导和板书完成实验,没有参与到实验的设计中。特别是对于部分三本院校的学生,实验课只是简单地按照老师的步骤要求做,对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没有进行过多的思考,导致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不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而通过设计性实验,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从旁指导,这种学习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4]。因为受到实验室条件、课程学时和学生人数等的影响,我们仅在个别学期针对部分专业开展过综合性实验,如土壤中真菌的分离、纯化、鉴定,虽然该实验的设计性不是很强,但学生普遍反映通过该实验的操作既加深了对理论课堂中关于微生物的形态、微生物的营养、微生物生长及生态中相关的知识的理解,又巩固了多项实验技能,他们普遍希望能多开展这类实验。为此,今后可以尝试更多地开展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如以分离产淀粉酶的枯草芽孢杆菌为例,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设计,并在课堂上以讨论的方式选出一个最佳方案。让学生自己准备实验试剂及器材,实验完成后可对实验过程中及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这样,既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他们在查阅资料、设计方案的过程中对以往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总的来说,微生物学实验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既是对微生物学理论知识的验证和巩固,更是获得新理论、新知识的有效手段。因此,在实际实验教学工作中,在教学单位提供现代化教学仪器的设备的同时,合理的教学大纲的制定,以及指导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对于优化微生物学教学效果都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赵斌等.微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熊元林.微生物学实验.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李秀婷等.食品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体会及改革初探.科技创新导报,2008(18):217.
  [4]毛露甜,王绍芬.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开展设计性实验的做法与体会.微生物学通报,2007,34(3):614-616.
其他文献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尊重和满足学生的需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是今后教学改革的重点。那么教师应该怎样更新观念呢?  一、转变教学观念,完善培养目标  不同的教育观念具有不同的教育行为,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
目的评价健脾理气化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脾虚气滞型)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收集武汉市一医院消化科门诊或体检中心经内镜及病检确诊为慢性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教学再也不是单纯知识的传授,对于学生各种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及表述能力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形成用化学的观点解释各种现象的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从近几年的各地中考化学考试卷的分析来看,很明显的一个特点出现了大量的化学信息给予题,这就暗示着选拔人才的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化学阅读及表述能力的考查,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阶段。在这一阶段,化学课以其特殊性、重要性,日益受到广大师生、家长乃至全社会的关注。要想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必须从初中抓起,帮助学生过好基本概念关、实验操作关等,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他们灵活运用化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怎样的方法和技巧教好初中化学一直是化学老师努力研究的课题。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看法。  一、充分利用化学实验激发
摘 要: 当前基础教育正逐步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互动教学对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无疑是较合适的教学方法。本文从互动教学的前提、互动教学的基础、互动教学的实施三个方面阐述了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互动策略。  关键词: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 有效互动策略 前提 基础 实施  伴随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教学新理念融入了学校的日常教学中,丰富了教师的教学生活。当然,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师面临
面对高度信息化社会,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是社会赋予教育的新使命。研究性学习,犹如一场春雨,滋润学生渴望实践探索的心田;研究性学习犹如一声春雷,唤醒了一成不变的课堂教学。通过几年的探索性学习的指导实践,课堂教学正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主宰”,也不再是课堂的“主演”,而是学生实践的引路人,是课堂的组织者、探索的参与者,是学生的良师益友。下面我就初中化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
摘 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世界向老龄社会迈进,需要大量护理人员,但目前护理人员严重不足,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更是严重短缺。为满足国内外对涉外护理人员的需求,各培训机构及高等院校加大了对涉外护理人才的培养力度,缓解了涉外护理人员需求紧张的压力,但目前对涉外护理人才的培养仍存在问题。本文就涉外护理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探索,以期提高涉外护理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 涉外护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