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高等教育学科评估的体系及标准研究

来源 :世界教育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x197810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选取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和印第安纳大学布鲁明顿分校教育学院为案例,采用文本分析和访谈法,对两个学院的学科评估举措开展研究。研究发现,在美国高等教育的学科评估中,学位项目是学科评估工作的基本对象、认证制度是评估的核心路径。整体上,认证体系庞大而多元,首先是机构多样,各级各类第三方机构和学会组织是认证的实施主体;其次是标准多元,每个学位项目都有一套标准体系。这种模式既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政府意志,又从根本上保障了高校的自主权。
  关键词:美国高等教育;评估体系;认证标准;学位项目
  一、问题提出
  1949年以来,我国的“重点大学认定”(20世纪50-80年代)“211工程”“985工程”(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等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均仅以学校作为基本单位。进入21世纪,随着2006年“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010年“特色重点学科项目”等计划的实施,学科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意义不断显现,以学科建设为抓手促进大学建设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条清晰的线索。2017年1月提出的“双一流”建设暂行实施办法同样延续了强调学科的逻辑,明确提出“坚持以学科为基础”。此外,与以往的高等教育战略相比,“双一流”的一个重要变革体现在,它设定了“五年为一个建设周期”,强调“能进能出”的“动态管理”机制[1]。不论是作为“进与出”的调节机制,还是作为质量保障的组成部分,学科评估都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在国家提出的“中期和期末评价”“高校自评”“专业委员会”“第三方评价”等改革要点的基础上,全面认识国际上的现行模式,尤其是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实践,对我国探索完善“双一流”学科评估体系有一定助益。
  二、文献回顾
  认证是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和保障的重要路径,“认证制度”是美国高等教育语境下与“评估”相关的一个重要概念。因此,要厘清美国高校学科评估的相关问题,认证制度是重要起点。熊耕等学者较早地研究了美国认证制度的概况、特征、标准演进及政府角色:经美国联邦教育部(USDE)或高等教育认证委员会(Council for Higher Education Accreditation,CHEA)的许可,认证机构获得资格,其认证结果决定了高校办学的合法性及高等教育资源的获得。这一制度整体上呈现出资源与强制、独立与制约、科学与民主、自治与责任并重的特征[2]。朱迪斯·伊顿(Judith Eaton)在担任CHEA主席期间指出,认证制度的价值在于评价高校对学生和社会的贡献、保证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维持高等教育的学术价值、协调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服务公众利益及需求[3],这些重要意义在今天仍然被延续,内涵也不断丰富。近几年,江波等关注了认证制度的新发展,并对认证体系的构成、层次、类型做了梳理。在认证制度基本事实和知识图景不断清晰的基础上,更多学者逐渐拓宽研究边界,不断加强研究深度,认证采用的标准[4]、联邦政府与认证机构的关系[5]等均成为学界的关注点。
  当前,已有研究对认证制度的探索主要聚焦于院校层面。事实上,认证包括院校认证和专业认证。基于本研究的目的及院校-学科-专业间紧密依存、互相关联的特性,本研究在梳理院校认证新发展的同时,重点关注专业认证的内容,并通过访谈获取关键信息,以期更丰富地呈现美国高等教育学科评估的多个层次和维度。
  三、研究设计
  (一)案例
  美国的高等教育存在较大的州际和校际差异。为了兼顾研究的可行性和代表性,本研究选取哥伦比亚大学(下文简称哥大)和印第安纳大学布鲁明顿分校(下文简称印大)为案例,将研究的学科范围缩小至教育学。第一,两所学校的教育学科水平均较为卓越,在上海交大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ARWU)教育学排名中,哥大位列全球第14名,印大位列全球第34名[6];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 News
其他文献
【摘 要】读《边城》,每每生出无言的感动。张爱玲说“人生是一袭华美的袍,里面布满虱子”,大约是指在人生的风光、体面背后,其实有许多折磨我们心灵的噬咬的痛苦,而在沈从文这里,人生的悲竟是从人性之善中生出来的,这悲便显得尤其伤感了。是什么样的经历使得作者能挖掘出一段与他所处的时代迥异的人生风景,这段风景中又是什么使我们心生怜惜、感动!作者试图通过大量相关资料,给自己的感动一个详尽的答复。  【关键词】
【摘 要】本文集中整合了初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典诗歌,重点阐述了诗歌自身的美丽。分别从诗歌的文字,意境,韵味,含蓄,可塑性等几个角度加以论述。目的在于通过古典诗歌的教学,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领,诗歌的感染,个人的体悟中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关键词】诗歌 审美 文字 意境 韵味    撷生命之花,悦心灵之美。这无疑是在要求我们这些语文教师,要注重在诗歌教学中让学生感受美,并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健康的审
【摘 要】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传诵千古的名篇,它描绘了一幅和平、安定、宁静、自然的社会生活图景,读《桃花源记》确是一种美的享受!桃花源的美,美在那令人向往的田园风物,美在那质朴淳厚的民风人情,美在那份亦真亦幻的神秘朦胧。  【关键词】田园风物美 民风人情美 神秘朦胧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每次读《桃花源记
【摘要】乡愁是文学创作中一个永恒的主题,苏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一“月是故乡明”专题选取了五篇乡愁题材的作品。本文从情感、文化和审美三个角度,对乡愁的深层内蕴进行了阐释。  【关键词】乡愁 情感 文化 审美    古往今来,乡愁一直是文人们反复吟唱的主题。这种欲说还休的情感,具有一种能轻易俘获人心的魅力。苏教版必修一的“月是故乡明”专题,汇集老舍等五位名家的的典范之作,深入地诠释了乡愁文学的意蕴与内涵。
【摘要】故乡,是一个关于回归的主题。在《故乡》中,鲁迅通过表现故乡的一些细致场景来表达主题,并且都是饱含着不幸、痛苦和凄凉、悲伤。虽然故乡是让人失望的,是悲凉阴冷的,但作者始终保持着战斗者的形象——“相信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走”正是世界与自我双重绝望的反抗。鲁迅的一生是漂泊的一生,有故乡,却没有精神借以寄托的故乡,可由于有了他从未放弃过的跋涉,负痛前行,寄寓了对美好社会的企盼和期待,这种爱
【摘 要】话题作文作为一种新的题型,一经问世,便逐渐成为一种稳定的题型被大众接受而固定下来。随着话题作文弊端的显现,话题作文在提供宽松、开放、灵活的同时,也逐步加强了审题的要求,增添话题的限制性和思维的思辨性,以加强作文的限制。与此同时,考题也加强了与当下时代的联系,体现出时代的脉搏。  【关键词】考场作文 话题作文 自由 约束    自1998年开始,高考材料作文引入一种新的题型——话题作文,即
【摘 要】《项链》中的玛蒂尔德是一个很能引发思考的女性,她为自己的虚荣付出了十年艰苦生活的代价,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十年的物质苦难却带给她一生的精神幸福。  【关键词】自我 友情 爱情    法国著名短篇小说家莫泊桑的《项链》讲述了一个爱慕虚荣的女子玛蒂尔德丢失一串借来的项链,利用十年时间偿还,直到最后才得知是假项链的故事。  对玛蒂尔德的各种评价很多,以批判她的虚荣心为主。但笔者却对文本有不同的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借助“写作单元教学”,可以有效地实施作文的研究性学习。本文详细陈述了实现这一教学目的的步骤和方法:让学生作文充当开路先锋;阅读、体验课文,修改自己的作文;将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有机结合,升格作文;课外阅读作拓展延伸;撰写写作心得。  【关键词】作文教学 研究性学习 阅读 写作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从我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来看,以写促读、读以致“用”的“写作单
【摘 要】浙江省2007年高考作文题具有一定的限定性,但也极具开放性,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很大。但选择的自由度恰恰又体现了作文题除了“形散”外,更有“神不散”的特征。考生写作时不同的选择也就体现了考生的认知水平、人生境界的不同,因而使评卷也有了明确的区分度。  【关键词】开放性;多样性;明确性    今年浙江省的高考作文话题刚一揭晓,顿时议论如潮。乍看话题,竟不住冷汗顿生,直叹不好写。再粗看话题前面
【摘要】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这就是实事求是。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研究需要更多的调查研究,需要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关键词】语文教学 实事求是 调查研究 治学态度 科学精神    1979年冬,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的同志分赴四川、福建两省,对中学生的语文状况作了一次调查。这次调查形成了两份调查报告:《从三百篇作文看当前中学生的语文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