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痛交织的故乡情结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iang_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故乡,是一个关于回归的主题。在《故乡》中,鲁迅通过表现故乡的一些细致场景来表达主题,并且都是饱含着不幸、痛苦和凄凉、悲伤。虽然故乡是让人失望的,是悲凉阴冷的,但作者始终保持着战斗者的形象——“相信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走”正是世界与自我双重绝望的反抗。鲁迅的一生是漂泊的一生,有故乡,却没有精神借以寄托的故乡,可由于有了他从未放弃过的跋涉,负痛前行,寄寓了对美好社会的企盼和期待,这种爱,便是个人对民族永恒而又伟大的爱。
  【关键词】故乡情结局内视角情感机制悲剧意识
  
  鲁迅与他的故乡的关系可谓非常微妙。从童年的故乡走出去闯荡世界,接受新思想,到归来时思想已趋成熟,而故乡却满布苍凉,使“我”不得不又一次带着难言的创伤远走他乡,与之彻底决裂。故乡是他人生的起点,历经沧桑却发现本应该成为终点的故乡永远成不了终点。在《故乡》中,呈现出来的便是这样一种复杂的情思。
  鲁迅作品中经常出现第一人称“我”,这种局内视角在《故乡》中也不例外。不容忽略的是,“我”是一个知识分子的身份,不妨看作是鲁迅的自叙传。近距离接触,不管是从内涵还是从外延来看,都有鲁迅的影子。通过“我”的思想、行踪和话语,将某些深意蕴含于中。以“我”为视角,体现了作者主观上的干预,可以说,“我”在作品中不仅起串连其他人物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在主观思想上起了积极阐明的作用。“我”重回故乡,“我”看见衰败的故乡,“我”体验着内心的苦痛,让我们感受到,“我”在孤独地走着“我”的路。这与他的人生历程也一样,万里独行,没有思想的“故乡”的人。作为一个游子,他难以克制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作为一个思想家,对故乡的现状应持批判眼光,找不到思想上的共鸣,孤独便暗示了这种心灵失衡的危机,自我冲突;作为一个先驱者,他应有忧愤深广的现代情思,所以,“我”只能在属于“我”的理性的故乡寻找思乡的安慰,而不应仅仅停留在对现实故乡的徘徊。因而,第一人称“我”更是直接地传达了作者的思想感受,“我”的参与,加深了读者的感受力度,为文本的蕴含意味作了铺垫,为现实与非现实提供了参照。
  风景,似乎局外者比局内者更有欣赏的理由,多少有参观性质。其实不然。《故乡》开头的景物描写可谓一字千金,层层加重了悲凉的气氛,为故乡情结的幻灭埋下伏笔。冒病回故乡,深冬季节,天气阴晦,冷风直吹,萧瑟的荒村,寥寥几笔,将故乡的那种破败、凋零之象一露无遗,而文中作者回忆童年时故乡的风景,对于寂寞时代的鲁迅,也给予了“丰富的粮食”,给予了忍耐和超脱混沌现状的力量,那是一个世人至善至美的天堂,精神与灵魂依恋的故乡,是他所拥有的对故乡最美好的回忆,可那毕竟是童年时的故乡,时隔几十年,谁能意料到这其间的变化呢?其实,童年世界本身就是乌托邦,人在童年时期还未形成某种社会意识,所以,在作家的眼里,几十年后现实的故乡便显得那么落后与格格不入,风景,也变得悲凉了。
  苍凉的故乡的风景奠定了全文感情基调,前面已可看出,“我”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也有着启蒙思想者的身份,与象征着传统、落后的故乡有着差别。关注社会的人生的创作视角,也就导致了他情感和思想上的一种价值取向,体现了一个启蒙思想家的终极关怀。鲁迅在创作过程中创作视角的确定性决定他的情感机制,而他的情感机制又使得他的创作视角基本特征是选择痛苦,故而创作中表现出了对痛苦的深刻理解和阴郁特征。这与开头故乡阴冷的风景一致,同时这段自然环境描绘也暴露矛盾的端倪。
  在风景后又写了“我”回故乡的目的:卖屋,离开故乡,重新到异地漂泊,这本身又是一种悲凉的目的,笼罩着全文情节的发展。回家后瓦楞上的枯草寂静,其境自不待言。通过母亲提及的少年闰土,似乎鲜活的回忆给本文注入了一些亮色;而当这种美好幻想与现实闰土不能再重合了,又回到文中阴冷的格调。紫色的圆脸变作灰黄、深的皱纹,破毡帽和极薄的棉衣,粗笨的手,一幅入木三分的肖像刻画,给了作者极大的震动,不仅是儿时之友外表变化的巨大,更是闰土精神上的那种麻木,一声“老爷”隔断了许多事物,包括美好的友情、回忆,身份地位体现了一种对双方思想上的摧残。我们要注意到,闰土在称呼老爷前有过那么一点犹豫,短暂的失语状态。这种失语,体现了他的某种痛苦意识,这是特定时代特定社会在他心灵上的投影,通过语言、肖像、行为、心理的投影曲折地反映其思想性格内质。这里,作者本是高兴的,结果却是辛酸,作者主观感情与描述笔调间的冷暖对比如此让人深思。
  鲁迅思想的核心是“立人”,这是他一生思考和实践的主题,也是他人生探求的出发点和归宿。这里,对闰土的描绘从侧面反映出了理想的悲哀,这是故乡里,“我”不愿见到的。而“我”与闰土间的意识潜流如此不和谐,再也没有了共同语言,从此以后便是彻底的隔膜,走在不同的两条道路上的人,也正是如此,更鲜明地体现出作者启蒙者的立场。
  这次的重逢注定是一出悲剧,人的悲剧和社会的悲剧。鲁迅以作家和思想家、革命家的高度深化了悲剧的主题。闰土的精神悲剧、杨二嫂的小市民、农村的愚昧落后、社会的黑暗,无一不是悲剧的组成因素。就这样,鲁迅在表现现实世界与心灵世界间游回,不拘泥于时空的自然流程,采用大跨度时间和变化不定的空间把人物的性格悲剧、精神悲剧、社会悲剧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悲剧整体,从而凸现作品的深层意义,同时,故乡作为一个交点,积聚了种种矛盾和悲剧。要解决矛盾,势必有所为,有新的思考,为后文“希望”造成一定的蓄势。
  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作家都会发出呼声,《故乡》里,“故乡”一词便被赋予了深远的意义和深沉的爱。故乡之所以为故乡,是因为那里曾有过一个家。可以说,故乡,如同守望,如灵魂皈依的场所。而在鲁迅眼里,家是生所也是死所。家是一个人的生身之地,却无法孕育一个人后天的思想。作为处于传统与现代冲突间的鲁迅,家是对其生身之所的肯定,是对其思想意识的否定,所以,故鄉的二重性也带来了作者情感上的二重性:失望与希望,那么,回归本身也就成了一个结论。
  故乡在时间上属于过去时,易让人产生一种怀旧情绪,为作家的创作提供底色。鲁迅由学医转向文艺,是一种理想的追忆和愿望的升华,而理想又是创作的逻辑基础,如一个梦,提供了某种期待视野,也正如童年的故乡和现实,拉开了某种距离,将故乡摆到一个特殊位置。正由于这之间的差距,鲁迅在他的“故乡”看见了深渊和分裂。《故乡》中明显地存在两个故乡:一个是以闰土为中心的童年故乡,是真是假不得知,于其种意义上还不如说只是一种幻影而已,一种只能存在于记忆中的彼岸世界;另一个是“我”亲自体验、重逢闰土的故乡,是现实的故乡。强烈的对照展示了它们之间的分裂,进而引出发现故乡分裂的幻灭和痛苦,进一步阐发了浸染全文的情感机制:希望与失望的对立,深化本文的悲剧意识。
  最后,“我”将再次离开故乡了,老屋离我愈远,故乡的一切都渐渐远离了,但“我”并不感到怎样特别的依恋,更多的是失望和悲哀。故乡的一切使“我”沉闷,开始模糊。重新开始漂泊之旅,依然得艰难地走自己的路,生命的链条是不能断绝的,还有后辈,而“我”,在找不到出路的情况下,仍存有希望:“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热切地企望新生的一代能有新的生活。尽管许多描写让人顿生失望之情,可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地在这高峰与低谷间沉浮。鲁迅有浓厚的人道主义情怀以及作为一个中国人对自己的民族不会泯灭的信心,走新的路,开始新的实践的希望,是一种幻想,更是一种信念,一种追求,一种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这就是鲁迅的民族魂,一个伟大的思想家的开拓与进取。因而,就此而言,守想着另一个灵魂的故乡,乃是以高度自觉的责任感体现爱国、爱民、爱人思想,同时也是对民族再生的思考。
  海德格尔曾言:作品的存在意味着缔建一个世界。的确如此,对于鲁迅而言,他想要展现的就是新的世界。故而,他要突破故乡中的世界,打破旧世界,创造新世界,以希望的存在预示新世界的诞生。希望,是对于现实的一种拯救,作者的终极目的是超越故乡中的世界,那么,这就是一种伟大而无私的爱,对故乡的爱,对人民的爱,乃至于全人类的爱。
  总的看来,作者通过表现故乡的一些细致场景来表达主题,并且都是饱含着不幸、痛苦和凄凉、悲伤。疾病、贫愁、衰败、死亡……心灵的刻痕太深,再与革命认识相结合,便使得叙述提升到主题层面,另一方面又深化到人生—人性的思想层面,从而铸造了民族的灵魂。虽然故乡是让人失望的、悲凉阴冷的,但作者始终保持着战斗者的形象:“相信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走”正是世界与自我双重绝望的反抗。鲁迅的一生是漂泊的一生,有故乡,却没有精神借以寄托的故乡,可由于有了他从未放弃过的跋涉,负痛前行,寄寓了对美好社会的企盼和期待,这种爱,便是个人对民族永恒而又伟大的爱。
  ★作者单位:武汉市新洲区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和学生一起学习《蜀道难》这首诗时,笔者从文学是社会生活和人生阅历的真实写照这一角度出发,不仅仅学习诗人是怎样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来描写蜀道奇伟风光的,更注重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从分析、探讨诗人思想情感入手,在思考中去学习、去鉴赏。  【关键词】蜀道难 鉴赏 时代背景 人生实际 思想感情    李白《蜀道难》一诗以其独特的艺术性、思想性引发人们诸多联想、分析和评价。笔者教时,参看人民教育出
【摘 要】《史记》塑造了一系列光辉的人物形象。从这些人物身上,我们分别读到了一曲曲礼义道德的赞歌、忠诚知己的颂歌、隐忍求得的挽歌、慷慨英雄的悲歌,感受到了作者独有的道德理想、精神追求和抑己之情。  【关键词】《史记》 人物形象 道德理想 精神追求    合上《史记》,眼前不禁呈现出一个个性格鲜明的形象:项羽、李广、鲍叔牙、韩信、侯嬴、程婴、荆轲、屈原、孔子、高渐离、田光、樊於期……然而,他们的身上
【摘 要】审美教育是通过审美实践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全面发展中,具有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审美教育是通向人格完善的必由之路或桥梁,语文教育要做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不能忽视审美教育。基于这一理论的思考,经过三年的实践与研究,“语文教学的美育研究”课题取得了明显的实效。
【摘要】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背诵课文是一项基本要求,也是让学生感到困难的问题,在教学中,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在竞赛中获得成就感,能很好地解决这一教学难题。  【关键词】文言文 背诵 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初中文言文教学方面制定的标准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古诗文阅读的评价是:“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
【摘 要】现代文阅读思路是:第一,要读准文章的主旨;第二,要分析文章的结构;第三,要清晰表述。高考备考如能持续在这三个方面狠下功夫,不断使学生的思维规范化、知识和经验系统化、训练理性化,定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关键词】现代文阅读 文章主旨 文章结构 清晰表述    文学作品阅读尤其是散文阅读素有“高考华容道”之称,无数考生至此纷纷落马,随着高考对思维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考生失分尤甚。究其原因,
【摘 要】原来的教学由于太重视基础知识,造成了课堂教学灌输、接受、死板僵化的局面。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学又走入了忽视基础知识、淡化基础知识甚至基础知识缺位的死胡同里。“基础知识问题”似乎成了一个不老的问题。只有高度重视、扎实训练、培养习惯,才能真正解决这一问题。  【关键词】基础知识 高度重视 扎实训练 培养习惯    “基础知识掌握不够好”、“基础知识掌握不清晰”、“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基础知
【摘 要】读《边城》,每每生出无言的感动。张爱玲说“人生是一袭华美的袍,里面布满虱子”,大约是指在人生的风光、体面背后,其实有许多折磨我们心灵的噬咬的痛苦,而在沈从文这里,人生的悲竟是从人性之善中生出来的,这悲便显得尤其伤感了。是什么样的经历使得作者能挖掘出一段与他所处的时代迥异的人生风景,这段风景中又是什么使我们心生怜惜、感动!作者试图通过大量相关资料,给自己的感动一个详尽的答复。  【关键词】
【摘 要】本文集中整合了初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典诗歌,重点阐述了诗歌自身的美丽。分别从诗歌的文字,意境,韵味,含蓄,可塑性等几个角度加以论述。目的在于通过古典诗歌的教学,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领,诗歌的感染,个人的体悟中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关键词】诗歌 审美 文字 意境 韵味    撷生命之花,悦心灵之美。这无疑是在要求我们这些语文教师,要注重在诗歌教学中让学生感受美,并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健康的审
【摘 要】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传诵千古的名篇,它描绘了一幅和平、安定、宁静、自然的社会生活图景,读《桃花源记》确是一种美的享受!桃花源的美,美在那令人向往的田园风物,美在那质朴淳厚的民风人情,美在那份亦真亦幻的神秘朦胧。  【关键词】田园风物美 民风人情美 神秘朦胧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每次读《桃花源记
【摘要】乡愁是文学创作中一个永恒的主题,苏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一“月是故乡明”专题选取了五篇乡愁题材的作品。本文从情感、文化和审美三个角度,对乡愁的深层内蕴进行了阐释。  【关键词】乡愁 情感 文化 审美    古往今来,乡愁一直是文人们反复吟唱的主题。这种欲说还休的情感,具有一种能轻易俘获人心的魅力。苏教版必修一的“月是故乡明”专题,汇集老舍等五位名家的的典范之作,深入地诠释了乡愁文学的意蕴与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