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的美丽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vavincen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乡愁是文学创作中一个永恒的主题,苏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一“月是故乡明”专题选取了五篇乡愁题材的作品。本文从情感、文化和审美三个角度,对乡愁的深层内蕴进行了阐释。
  【关键词】乡愁 情感 文化 审美
  
  古往今来,乡愁一直是文人们反复吟唱的主题。这种欲说还休的情感,具有一种能轻易俘获人心的魅力。苏教版必修一的“月是故乡明”专题,汇集老舍等五位名家的的典范之作,深入地诠释了乡愁文学的意蕴与内涵。可以说,本专题的设置为广大师生品读、鉴赏乡愁文学,体悟乡愁文学的魅力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基于所选文章对家园之思阐释的角度与主旨的差异,五篇选文被切分成两大板块。第一板块由《想北平》《我心归去》《乡土情结》组成,侧重于阐释人与故乡的关系,文本主要表现与故土、家、亲人等相关联的具象情感;第二板块由《前方》《今生今世的证据》构成,该板块将家园的概念虚化,升华为人对精神家园的追寻,家园由具象的故乡进一步指向祖国、精神的皈依与生命的明证。五篇文章虽各有侧重,却共同揭示了乡愁文学内涵的多解与丰富。乡愁是漂泊旅人、他乡游子难以割舍的思念与眷恋,乡愁是文化的归属和精神的归附,乡愁带有穿越时空的恒久魅力。笔者将以“月是故乡明”专题为切入口,从三个方面对乡愁文学进行品读与鉴赏。
  从情感的角度来看,乡愁是一种最浓烈的思念。每个异地客居的人,心中总有一个让他辗转反侧的故乡。无论是《乡土情结》中提及的山水的滋养,树木的蔽护,还是《想北平》里雨后的什刹海,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这些深入骨髓的故乡记忆,时时让背井离乡的游子眷顾,每每忆起,他们心中总会泛起炉火般的温暖。乡愁是游子梦里蹒跚离家时的斑驳足迹,无论是为了功名,为了梦想,还是为了生存,一旦离开了家,游子就如断了线的风筝,孤寂而落寞。乡愁于是成了他们精神的支点。无论走到哪里,慈母手中的那根丝线,都会幻化成无限的牵挂,走得越远,线就会收得越紧,直到在心头勒出一条条深深的印痕。于是,我们有了“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的牵挂,有了“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的期待,有了“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忐忑,有了“不知何处吹芦萧,一夜征人尽望乡”的凄苦,有了“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的悲怆……乡愁它道出了一种心境,诉说了一种感动。它化成一根思念的线,穿越了遥远的空间,让一颗游子之心飞回故土;它也穿越了久远的时间,延绵的历史,从古代而来,感动着今天的你我。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乡愁是一种溯源,是一种寻根。台湾的余光中先生,早年离开了大陆,这种别样的流浪,让他的乡愁更浓、更深:乡愁在他那里是枚小小的邮票,是回家的船票,是亲人的坟墓,是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他以发诸心灵的文字深情地呼唤着自己的祖国,寻找着炎黄文化之根。同样的,台湾女诗人席慕容这样诉说乡愁:“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对于远离祖国的人来说,地域的距离造成了传统的远离,造成了文化的隔膜;而作为深受传统影响,具有浓烈民族情感的文人来说,诉说乡愁往往不仅是单纯的故土之思,还有对祖国文化的眷恋,对民族认同感的追寻。所以,我们不难理解韩少功在《我心归去》中,传达出的身处异国他乡那份文化上的疏离和精神的寂寞。可以说,正是对文化归属感的呼唤形成了乡愁文学所具有文化溯源和文化寻根性质的特征。风光时,要衣锦还乡;苍老后,要叶落归根,即使是一把骨灰也要葬在家乡的土地。无论如何,也不能抹去家的记忆;无论身在何处,都无法改变打在心灵深处的传统文化烙印。
  从审美的角度来看,是距离和空灵让乡愁变得如此美丽。可以说是距离拉伸了乡愁,造就了乡愁特定的美。根据英国布洛提出的审美心理距离说,我们知道,在审美中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当客体无从与现实的自我发生钩搭时,客体才能充分显示其美的本色。正是时空的距离造成了游子和故乡的心理距离,从而形成了故乡的美丽。这种对遥远美丽的追寻和呼唤也形成了乡愁这一情愫的美丽,正如哲学家周国平所说:“乡愁萌芽在朴素的地方,乡愁生发在辽阔的原野。”是朴素与辽远成就了乡愁。长路漫漫、跋涉艰难的现实,束缚了归乡的脚步。生产力低下,交通不便,拉伸了空间上的距离感;兵荒,战乱,等人为造成的不安定的因素,更是加重了乡思的分量。正是特定的社会背景,是特殊年代的那份朴素,让一切情感回归故乡。悠悠乡愁,怎是一个愁字了得!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乡愁或多或少还有几分虚无空灵的色彩:当一个人不满足于现状又没有归属感时,忽然觉得曾被自己抛弃的昨天不是失望而是温床;因为不满现状,因为没有归属感,所以故乡变得重要起来,根变得重要起来,乡愁似乎又并不只是因思乡而愁苦异常。此时乡愁实际上成了一种精神的慰藉,变成了羁旅途中由悲苦和孤寂而产生的一种渴望回归的心理。这样我们就可以揣摩出“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悲凉伤感之所来由了。游子的思乡情绪,都是他们漂泊生活的体验与结晶。因为和着诗人的血泪,所以此时故乡在诗人心中,就有了一种更为特殊的亲近感。特殊的情境让故乡上升到了一个前未有过的高度,于是,乡愁的虚无美就由此生发出来。《前方》中作者曾尖锐的指出,人无法还家,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中。漂泊旅人们心中想念的那个家,只是由家的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罢了。《今生今世的证据》里,作者也曾沉痛道出“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此时的乡愁带有抽象的空灵,乡愁准确的说是虚无中灵魂的泊止与寄托。
  周国平说:“城市不是乡愁的产地,城市只是埋葬乡愁的坟场。”当我们眼睁睁的望着乡愁渐渐与我们擦肩而过却无能为力时,也许有一天我们只能从古人的诗文中去品味乡愁那份可以穿越时空的美丽。对此,我宁愿相信韩少功的那句话:“人无论走到哪里,都无法不感怀身后远远的故土。”那么,就让我们以一颗感恩的心,来珍藏这弥足珍贵的乡愁文学吧。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后塍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语文教材的注释一般都是知识性说明性的,具有科学性和严谨性。但人教社新课标《语文》必修1和必修2的注释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有些注释不够审慎,甚至是错误的;二是注释缺席。新课标新教材只有以更加严谨的态度去审视、考察每一个细微之处,才能更好地弘扬文化精神。  【关键词】新课标;新教材;教材注释;审慎态度;文化精神    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实现教学目标的最重要载体,也是课堂教学最基本的依托。新课标
【摘 要】在和学生一起学习《蜀道难》这首诗时,笔者从文学是社会生活和人生阅历的真实写照这一角度出发,不仅仅学习诗人是怎样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来描写蜀道奇伟风光的,更注重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从分析、探讨诗人思想情感入手,在思考中去学习、去鉴赏。  【关键词】蜀道难 鉴赏 时代背景 人生实际 思想感情    李白《蜀道难》一诗以其独特的艺术性、思想性引发人们诸多联想、分析和评价。笔者教时,参看人民教育出
【摘 要】《史记》塑造了一系列光辉的人物形象。从这些人物身上,我们分别读到了一曲曲礼义道德的赞歌、忠诚知己的颂歌、隐忍求得的挽歌、慷慨英雄的悲歌,感受到了作者独有的道德理想、精神追求和抑己之情。  【关键词】《史记》 人物形象 道德理想 精神追求    合上《史记》,眼前不禁呈现出一个个性格鲜明的形象:项羽、李广、鲍叔牙、韩信、侯嬴、程婴、荆轲、屈原、孔子、高渐离、田光、樊於期……然而,他们的身上
【摘 要】审美教育是通过审美实践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全面发展中,具有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审美教育是通向人格完善的必由之路或桥梁,语文教育要做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不能忽视审美教育。基于这一理论的思考,经过三年的实践与研究,“语文教学的美育研究”课题取得了明显的实效。
【摘要】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背诵课文是一项基本要求,也是让学生感到困难的问题,在教学中,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在竞赛中获得成就感,能很好地解决这一教学难题。  【关键词】文言文 背诵 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初中文言文教学方面制定的标准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古诗文阅读的评价是:“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
【摘 要】现代文阅读思路是:第一,要读准文章的主旨;第二,要分析文章的结构;第三,要清晰表述。高考备考如能持续在这三个方面狠下功夫,不断使学生的思维规范化、知识和经验系统化、训练理性化,定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关键词】现代文阅读 文章主旨 文章结构 清晰表述    文学作品阅读尤其是散文阅读素有“高考华容道”之称,无数考生至此纷纷落马,随着高考对思维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考生失分尤甚。究其原因,
【摘 要】原来的教学由于太重视基础知识,造成了课堂教学灌输、接受、死板僵化的局面。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学又走入了忽视基础知识、淡化基础知识甚至基础知识缺位的死胡同里。“基础知识问题”似乎成了一个不老的问题。只有高度重视、扎实训练、培养习惯,才能真正解决这一问题。  【关键词】基础知识 高度重视 扎实训练 培养习惯    “基础知识掌握不够好”、“基础知识掌握不清晰”、“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基础知
【摘 要】读《边城》,每每生出无言的感动。张爱玲说“人生是一袭华美的袍,里面布满虱子”,大约是指在人生的风光、体面背后,其实有许多折磨我们心灵的噬咬的痛苦,而在沈从文这里,人生的悲竟是从人性之善中生出来的,这悲便显得尤其伤感了。是什么样的经历使得作者能挖掘出一段与他所处的时代迥异的人生风景,这段风景中又是什么使我们心生怜惜、感动!作者试图通过大量相关资料,给自己的感动一个详尽的答复。  【关键词】
【摘 要】本文集中整合了初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典诗歌,重点阐述了诗歌自身的美丽。分别从诗歌的文字,意境,韵味,含蓄,可塑性等几个角度加以论述。目的在于通过古典诗歌的教学,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领,诗歌的感染,个人的体悟中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关键词】诗歌 审美 文字 意境 韵味    撷生命之花,悦心灵之美。这无疑是在要求我们这些语文教师,要注重在诗歌教学中让学生感受美,并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健康的审
【摘 要】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传诵千古的名篇,它描绘了一幅和平、安定、宁静、自然的社会生活图景,读《桃花源记》确是一种美的享受!桃花源的美,美在那令人向往的田园风物,美在那质朴淳厚的民风人情,美在那份亦真亦幻的神秘朦胧。  【关键词】田园风物美 民风人情美 神秘朦胧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每次读《桃花源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