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思辨能力 提升思维品质

来源 :广西教育·B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1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基于“思维发展与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论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的措施:深读课文,提升思维的深刻性;解读群文,提升思维的敏捷性;审视生活,提升思维的批判性;动态思考,提升思维的灵活性;创新表达,提升思维的独创性。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 思辨能力 思维品质 深刻性  批判性 独创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18-0073-02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高度重视思维方法的探寻与思维品质的提升,明确提出“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思维方法是手段,思维品质提升是目的。为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核心素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课程内容部分设计了相关学习任务群,如学习任务群6“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明确指向了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课程目标。本文从培养思辨能力着手,探索在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中让学生认识思辨,领悟思辨,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思辨思维独立分析和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问题,促使其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独创性等品质的提升。
  一、深读课文,提升思维的深刻性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肯定了教材“例子”地位。《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教材中的选文应具有典范性和时代性,文质兼美。这肯定了“例子”的典范性。因此,语文教师应该最大化地开发教材资源,深挖教材的内涵,引导学生运用思辨思维,从整体的角度全面思考,对结果进行质疑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多角度分析教材,深读教材内容。
  比如,《烛之武退秦师》中关于烛之武形象的把握,经典解读认为:烛之武在国家危亡之时,能捐弃前嫌,舍小我为大我,对秦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他通过冷静地分析和杰出的口才,力挽狂澜,说退秦师,充分展示了卓越的外交才能,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大义、大智、大勇、大为的理想儒家士大夫形象。在以往的教学中,语文教师的常规操作是:在解读课文时,参照教参,结合教者感悟,联系社会现象,做一些适当的延伸拓展,却忽略了对教材内涵的深挖细究,这样的处理教材的方式,不仅造成优秀教材资源的浪费,而且还会让师生养成惰性思维,与思维品质提升的教学目标相去甚远。思辨思维对我们解读经典课文给出了新的指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运用思辨思维深读课文,就要从整体的角度全面思考,对结果多问几个“为什么”。从烛之武的一生来看,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有如此才能的烛之武未能早被重用呢?一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道不尽的是他对往日的心酸和英雄迟暮,壮志难酬的无奈。这里“犹不如人”的“人”指的又是哪些人呢?我们的脑海里一定会浮现出“佚之狐”这个名字。佚之狐说:“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国难当头,寻人济困,君王面前,断言“师必退”,佚之狐对烛之武的才能应该是充分了解的,更是早就熟知。那为什么他不早向国君举荐贤才呢?偏偏在国家危难之时,纾困无人之际,才把烛之武推到台前,紧急“救场”呢?可见,佚之狐伯乐美名的背后隐匿着自己的如意算盘。学生通过理性的思辨方法分析,可以更透彻地明白佚之狐的“工于心计”。如此分析,烛之武人物形象就在思辨中深化,在对比中立体、鲜活起来。
  因此,语文教师要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重视教材的示范作用,深挖教材的内涵和价值,扩大教材的影响,拓宽思维路径,引导学生运用思辨思维的方法深读教材,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自觉建构思维体系,主动运用思辨方法,自主提升思维品质。
  二、解读群文,提升思维的敏捷性
  近年来,“群文阅读”的概念也在不断发展中,综合分析现有资料可以得出如下认识:“群文阅读”是教师有意识地针对一个议题选择群文,学生自主阅读,在阅读中自主建构群文价值,教师关注学生的阅读数量和速度,指导学生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旨在培养学生分析、归纳与概括的能力,提升阅读力和思考力。可以说,思辨能力贯穿群文阅读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教师围绕同一议题,在辨析中遴选文本;学生阅读群文,多角度富有个性地解读文本,并对阅读所得进行思辨分析、综合判断、求同求异,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在信息化时代,人们每天要接触大量的信息,芜杂的信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信息过剩的问题,海量信息扑面而来,对人们的信息处理能力是一个很大的考验,运用思辨思维对信息的“批处理”将使人们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信息量大带来的困扰。比如,笔者研究发现,高中阶段的学生情感迅速增强,出现两性爱情的萌芽,但受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的局限,其情感具有一定的狭隘性和肤浅性。针对这些情感情绪特点,笔者设计了关于婚恋议题的群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阅读群文《氓》《孔雀东南飞》《致橡树》《邊城》(节选)等,让学生在阅读中分析四位女性文学形象在婚恋中的不同表现及遭遇,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引入时代背景,在具体时代情境中把握人物性格,形成对人物的建议;结合当代思考,在新的价值框架、法律法规、社会共识背景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廓清婚恋认识的层层迷雾,一定程度上厘清婚恋错综复杂的情感关系,从经典文学作品中汲取生活智慧的养料,直指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进行训练。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学生对群文的语言处理,实质是对群文的思维进行整合,思辨思维不仅给学生阅读群文提供了理论抓手,更促使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
  三、审视生活,提升思维的批判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提出了建议,指出考试、测评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其中社会生活情境指向校内外具体的社会生活,强调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场域中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可见,关注社会、关心生活、审视生活是学生为未来进入社会做各种模拟演练和知识技能情感思想等必要准备。思辨思维为学生审视生活提供了思维角度,可使学生对芜杂纷乱的社会现象进行辨别分析,促进其思维的批判性发展,提升思维品质。   以笔者的一堂公开课为例,为引导学生审视生活,训练思辨能力,笔者选取新鲜有热度、争议有启发的社会现象训练学生的思维。
  时代楷模张桂梅校长在一档电视访谈节目中直言反对当全职太太,引发社会热议。
  问:你们女生大学毕业后会选择当全职太太吗?你们男生大学毕业后会选择当全职“煮夫”吗?请谈谈你的思考和认识。理由是什么?
  笔者提示学生自主运用对立统一、原因结果和发展的眼光三种思辨角度审视材料,从女性自身、儿童发展、家庭和社会等多个角度观察生活,剖析出现全职太太背后的原因;推测做全职太太给女性自身成长和保障带来的不确定因素,以及对女性群体在社会中的整体地位和发展前景的不利影响;预测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有相当一部分工作由智能机器人替代,或许将需要更多职场人士回归家庭,只是我们不能用定式思维认为那一定是女性,应该用男女平等的观念来看,也可以是男性“家庭煮夫”。这是一个谁更适合的问题,而不是哪种性别更适合的问题。通过综合运用多种思辨思维方法对生活的审视,学生对生活的认知有了更多抓手,有了更多自信。对生活现象多一分思辨思维,就对生活真谛就多一分认知理解,批判性思维品质也会随之提升。
  四、动态思考,提升思维的灵活性
  动态思考思辨能力要求我们要用运动的、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分析事物,根据事物时时运动的新特性来采取相应的方法,灵活地处理问题。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常常受惯性思维的影响,对文章进行刻板解读。在古诗文学习中,通过分解诗歌中的典故来理解和把握诗歌感情是很常见的读诗方法。然而,学生往往会根据教师讲过的诗歌中的典故作用,生搬硬套到新的诗歌中。例如,在学习杜甫诗歌《蜀相》中诸葛亮典故的作用时,可以发现《蜀相》中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重在强调诸葛武侯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重在强调诸葛丞相的壮志未酬和给后人带来的唏嘘叹惋。通过对比两联诗意,结合杜甫此时境况,学生可以得出此处杜甫使用诸葛亮典故意在抒发自己与诸葛丞相“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功业未成悲慨。杜甫的诗歌《隔夜》中同样也引入了诸葛亮的典故,学生有了前面的学习经验,就不加思考认为同样抒发了壮志未酬的感情,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隔夜》中尾联“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表达的是古今盖世英雄,一生争名夺利,异常苦恼,却难免终成黄土,化为历史尘埃,人生在世何必徒增烦恼,抒发了诗人面对不如意的人生无能为力的苦涩和无可奈何的超然。
  可见,同是杜甫诗歌,同是诸葛亮典故,在不同的诗歌中含义不同。在解读类似的文学作品时,要动态思考,具體问题具体分析,不能“套板反应”,在差异化的语境中,灵活分析文本,灵活运用知识,有意识地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五、创新表达,提升思维的独创性
  创造性思维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从无到有,表现为创建新理论,提出新方案,发明新技术等;二是从有到优,表现为对已有知识进行新的分解与组合,实现新功能。思维的独创性表现为学生能独立地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不盲从。具有思维的独立性,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给学生创造独立处理问题的机会,使学生积累、实践、内化独立处理问题的思维经验。
  写作是锻炼学生思维独创性的有效方法之一,尤其是议论文写作。在议论中思辨,在思辨中表达。追求实现思维的独创性,创作中独创性的要求古已有之。苏轼说“文章最忌随人后”,俗话说“文以意为先”,摆出立意,立见高下。思维的独创性与思维的深刻性是密不可分的,应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归纳芜杂现象,发现事物规律,超越历史轮回,发现历史共性与时代趋势。在思辨中坚定方向,持续钻研,坚持己见,抵住非议,排除杂论,独创性也就水到渠成了。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应坚持听、说、读、写、思五位一体,创设由校内到校外、由简单到复杂的情境任务,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思辨能力,实现思维品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华.《烛之武退秦师》三辨[J].语文教学与研究·上半月刊,2019(12).
  (责编 李 言)
其他文献
路吉阿诺斯在其作品《双重审判》中曾借叙利亚人之口自述了自己的转向,即从修辞术转向了哲学之子——对话体.但这一对话体又与旧谐剧相结合,形成了特殊的谐剧对话体.路吉阿诺斯为什么要抛弃修辞术,转向哲学对话体呢?这一哲学对话体又是为何,以及如何戴上了谐剧面具?这其中揭示了路吉阿诺斯时代修辞术教育和哲学学派的社会状况,也体现了路吉阿诺斯对于修辞术和哲学的辨析.在此基础上,路吉阿诺斯选择了自己的创作道路,成为我们所熟知的讽刺大师,为后世诸多讽刺大家所师法.
南非作家奥利芙·施赖纳于1883年出版的小说《一个非洲农场的故事》对非洲殖民地乡村的描写具有开创性意义.她一反维多利亚晚期最流行的探险小说和田园书写对非洲殖民的浪漫想象,通过"反田园书写"的方式对殖民主义文化发起了批判,并同时参与了世纪之交的多种激进思想.本文将讨论该小说"反田园"的重要主题和形式特色及其文化历史背景,并探究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与价值.
【摘 要】本文分析农村劳动力初级电工培训存在的农村劳动力基本素质较低、教师授课方式不佳、场地与设备不足等问题,提出具体的教学建议:加强培训宣传、提高农民认识,加强组织领导、优化运行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建设专用培训场地,改善培训形式等。  【关键词】乡村振兴 农村劳动力 电工培训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18-0011-02  “产业兴百业兴
【摘 要】本文论述新时代背景下中职学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策略:强化基础性和主导性内容教育,加强媒体素养教育;实施多种教学方法,优化思政课教学方式;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完善思政课考核机制。  【关键词】新时代 中职学校 思政课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18-0035-03  中职学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应结合新时代的新要求推
【摘 要】本文分析中职校企协同开展劳动教育的必要性及中职劳动教育面临的问题,论述构建“校企协同晋阶共育”劳动教育模式、构建“三模块双线并行”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拓展职业化劳动教育载体与途径、建立校企“双主体三级联动”运行管理机制、施行“清单式达标晋阶”评价模式等劳动教育模式,阐述中职校企协同开展劳动教育的实践,并对中职实施“校企协同晋阶共育”劳动教育模式进行思考。  【关键词】中职学校 劳动教育 校
本文基于民族工艺传承的方式,分析职业学校民族工艺传承教学的现状,以职业学校竹雕工艺传承教学为例,论述职业学校民族工艺传承“二段”式完全成长教学模式的实践路径,为民族工艺传承教学提供新的思路.
【摘 要】本文针对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内容和形式缺乏多样性和丰富性、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缺乏系统性、教育方式落后和教育内容更新慢等问题,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视角,提出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路: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利用信息技术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家庭美德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推广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以实践为导向,组织丰富活动;找准思想政治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点,积极创新教学方
【摘 要】本文基于理论研究与一线教学实践经验,论述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的策略,提出教学目标生活化、教学资源生活化、教学情境生活化、教学语言生活化、教学作业生活化等做法,旨在构建高中历史高效课堂。  【关键词】高中历史 生活化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18-0051-02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历史课程
【摘 要】本文分析中职《建筑电工》课程的教学现状,基于“校行企”衔接,论述中职《建筑电工》课程“三教”改革的意义及对策,提出建设多元“双师型”教师队伍、开发新型活页式或工作手册式教材、融入“1+X”证书制度体系等做法,旨在从教师、教材、教法上解决建筑电工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校行企”衔接 《建筑电工》课程 “三教”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本文以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为例,论述通过项目式学习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的实施措施:诵读吟咏,增强语言直觉思维能力,提升思维的敏捷性和准确性;以析文入义,披文入情,增强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提升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以比照质疑,辩证批判,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升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