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泉”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jly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与“泉”有关的城市,总会让人不自觉地在心中泛起流水叮咚的旋律。离开晋江机场,渐行渐近,当越来越多条石红砖建筑群入眼时,泉州到了。从清源山俯瞰,枕山面海的泉州形似一条肥美硕大的鲤鱼,正所谓“鱼在水中游”,想来这座城市的闲适和富庶便来源于此。在城中穿行,千年之外的记忆散落在古城的长街短巷,而在城市的另一端,鳞次栉比的高楼和熙来攘往的商业区又在瞬间将人带入现代繁华;道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十几种宗教和谐相处,构成一大人文景观;在这里,古街上喝茶论道的古稀老人安详自在,光阴仿若在雕梁画柱的门廊间流淌……而恰恰是这座城市在古与今、动与静、放与收中演绎的别样风情,让每一个来过的人都不舍离去。
  教育得以在这样的城市文化中滋养,势必会形成自己独有的精神气质。多年来,勤勉聪慧的泉州人在不断地传承与创新中找到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泉眼”,即真正站在“人”的立场,以人的生成和完善为基本出发点,将人的发展作为根本的衡量尺度,战略上明道、发展中取势、管理上优术、文化上树人,激发学生成长的内驱力,让教育回归自己本来应有的样子。
  明道:大道至简,让教育返璞归真
  对泉州市教育局郑文伟局长来说,2007年是“不平静”的一年。一个小学生因为担心考试成绩不好拿不到母亲承诺的奖励而跳楼自杀,几位初中生因一点小矛盾打架致使年轻的生命在对方的砖头下画上休止符……诸如此类恶性事件的发生让郑局长震惊,也让他陷入深思: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教育工作者在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过程中能做些什么?应该怎样做?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同样,“人”之不存,谈何教育?有时候,我们的教育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教育本身就是一项朴素的工作,确立朴素的教育观是使教育和真理相遇的前提。因此,教育的当务之急就是返璞归真,要关注人的生命,关心人所生活的世界,关注人之为人的根本诉求。同年10月,泉州在全市教育系统发起了一场生命教育运动。“生命教育始于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珍爱生命,最终的落脚点是让生命更精彩。”郑局长质朴的一席话,让各中小学在实际操作层面有了明确的方向。
  健康的体魄是生命教育的基本要义。早在2010年,培元中学就在全校师生中启动“心育排舞”工作,以时尚排舞部分取代了课间广播体操,吸引师生走到户外自觉、愉快地参加体育锻炼。师生、生生搭档的“课间舞”由此成为校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当然,学校生命教育并不仅仅停留在课间活动,而是把生命安全的理念渗透到校园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之中:从“生命教育中心”的环境创设到班级文化建设;从各教学楼间的宣传栏到“培元时光”书吧;从《一叶秋—生命教育专刊》到学生的漫画作品和手抄报……其中,学校在南音传承方面取得的成果尤为引人注目。南音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音乐之遗韵,被视为“华夏传统音乐的‘活化石’”。杨一彪校长认为,“培元中学作为南音发祥地与集中地—泉州的一所百年名校,历史和文化底蕴决定了我们有义务,更有能力为南音的传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基于此,学校提出了创建南音特色的基本工作思路,将南音特色教育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实施了“魅力南音”计划,面向全市招收南音艺术特长生,开发校本教材《南音生南国》,将南音打造成学校的艺术教育品牌。
  关怀生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价值。为此,泉州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载体,于2012年10月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以下简称“中心”)。陈绍瑜主任向记者介绍,“‘中心’遵循未成年人心理发展规律,聘用大量的专业人员和志愿者团队,为学校、社区心育队伍提供专业化培训及继续教育机会;为学校、社区、家庭提供心理咨询、心理援助、心理康复等服务;规范指导学校、社区进行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室软硬件设施配套建设,是公益性、系统性、专业化、常态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职能机构。”在“中心”的指导和帮助下,泉州又确立了57个覆盖沿海县市和山区县的心理辅导站和103所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形成上下联动的长效心育机制。作为泉州市的心理健康教育实验校,在“一峰书院”旧址上建立起来的泉州第一中学,传承“敦学力品”的书院气质,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全员参与有机结合,定期开展教师心理健康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专题性团体心理辅导,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将心理学知识渗透到学科教学中……把许多简单的心理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真正实现重在预防的目标,开创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取势:好风需借力,携手共成长
  凭风借力好扬帆。只有打开“围墙”办教育,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相融通的交互性、复合化的多元课程资源,延伸学校教育时空,多管齐下,形成合力,德育工作方能见实效。为此,泉州市教育局整合教育资源,拓展教育空间,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
  心理学认为,亲子关系是人一生中形成的第一种人际关系,是人际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影响着个体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甚至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晋光小学创设各种活动搭建亲子交往平台,促进亲子共同成长。在“欢乐童心·美丽家庭—我们和留守流动儿童在一起”主题关爱活动中,来自泉州市各县区的50名留守流动儿童和晋光小学的50个爱心家庭一起抓“乌龟”和解“手链”,制作“梦想快乐家庭”妆糕人,举行木偶趣味拼图比赛和亲子趣味运动会,留守流动儿童在活动中得到了爱心家庭的关爱,安全感、信任感和自信心也慢慢在内心中生长出来。
  在泉州市第二实验小学,家长进校园已经成为一道风景线。学校的重大节日和重要活动现场都活跃着家长志愿者们的身影:“六一童年心曲”和“元旦新年新风采”演出,家长志愿者为小演员们化妆更衣;元宵节,家长进校园指导孩子们搓汤圆、赏花灯,共同感受闽南传统文化:开放“新生入队仪式”,家长和孩子们一起重温入队的激动与快乐;校运会比赛,家长志愿者带牌上岗维持秩序;每逢“家长执教日”,来自各行各业的家长们进入课堂,为学生上课:眼科医生教导孩子们如何保护眼睛,民间艺术家手把手教孩子们草编艺术等手工制作,法官为孩子们进行法制知识讲座,艺校教师教孩子们练拍胸舞……   “知易行难”更需“知行合一”。泉州市先后了建立了七个社会实践基地和七个校外活动中心,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走进石狮校外活动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的大厅,你会看到接送孩子的家长正在认真观看屏幕上的《弟子规》碟片。据卢周瑄主任介绍,“中心在大厅安放大屏幕电视机,定期播放有关防震减灾、道德讲堂、家庭教育等方面的碟带,目的就是抓住一切机会提高学生家长的育人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中心的育人功能和公益性作用”。在茶乡农村建立起来的安溪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则精心设计以“三农”教育为鲜明特色的社会实践课程,开设茶叶初制、农耕体验、粮蔬种植、动物饲养、淡水养殖、电子金工、厨艺等社会实践课程,实行封闭化管理,让广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了解农村、亲近农民、关心农业。
  优术:精细管理,特色铸就品牌
  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蹉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正如农业讲究“精耕细作”,治国讲究“精兵简政”,学校管理同样也要“精益求精”。
  泉州教育系统坚持精细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重细节、重过程,着力打造生态德育、自主育人、养成教育品牌,切实提高了德育实效。
  俞平伯有一个教子理论,即“大水养鱼”,主张池子越大,水越多,鱼才能长得越大。学生就像一条条小鱼,给其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学生才能更好地释放天性、激发潜力。位于泉州近郊“聚龙小镇”的聚龙外国语学校以生态教育为突破口建造教育的“世外桃源”。学校整合环保教育展览馆、业主开心农场、聚龙湖公园、聚龙山森林公园、生态农业体验园、湿地花海园、水上乐园等十大景点,创办成“泉州市生态教育基地”。一方面组织学生参观游览,引导学生从蓝天白云、花草树木中感受天然、纯净的生态环境,在享受生活的同时享受生命的乐趣;另一方面组织学生编写校本书籍,利用假日和假期为前来观光的游客做义务讲解,在体验中求知,在锻炼中成长。
  教育思想家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长”,主张教育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和心理发展规律,鼓励学生崇高的精神追求,培养学生丰富的灵魂世界。学生社团,作为学生自愿参加的群体性组织,不仅是继承和传播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可以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促进学生潜质的发挥。始创于1987年9月的安溪一中“云帆文学社”,秉承着“培养写作新秀 活跃校园文化”的宗旨,坚持“青春·梦想·人文”的办刊导向,挖掘并培养校园里有写作潜质的文学青年,活跃、丰富校园文化。廿六载风雨跋涉,一路春华秋实。如今,“云帆文学社”已出版社刊、社报累计一百八十多期,编辑出版四部诗文集,其中《蓝天鸽哨》《红帆船》已由国家级出版社出版,并获得“全国优秀校园文学报刊”“全国十佳校园文学报刊”“全国优秀校园文学社”等多项殊荣。在文学这一清泉活水中,学生们涵养了向善向上的个性,唤醒了内心中“沉睡”的自我。
  学校精细管理既要务实,也要求新求变。有“教育树闽疆旗帜,新学开泉郡先河”美誉的百年名校—泉州五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自主管理、自主发展的育人模式,“学校搭台,学生唱戏”。由学生自主运作校园广播站和校园电视台,组建“模拟联合国”、武术社等学生社团,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性。校长刘殊芳提出,“要用人格力量代替权威力量,用关怀代替训斥,用情感代替手腕”。在民主包容的校风中,五中走上了更高的舞台:学生代表团应邀赴联合国总部进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获得圆满成功;与华侨大学联合创建了“泉州市青少年创新能力开发试验基地”;与美国的学校联合创办“中美课程实验班”;引入澳大利亚教育基金会在泉州台商投资区投资建设“国际教育园区”项目;成立“泉州五中教育集团”……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子江中学把养成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工程,启动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系统工程。虽然面临民办学校办学时间短、底蕴积淀少、取得社会认可难的难题,但是子江人创新性地建立了“班风综合评比量化考核管理体系”及“学生综合素质考评体系”,涵盖班级及学生个人的学习、出勤、纪律、素质拓展、在宿表现等方面。考评结果作为班级和个人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逐步形成了以“班风综合评比”“五项常规评比”“学生综合素质考评体系”等为主要内容的子江德育管理特色。
  树人:文化浸润,养心启智明德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不能只看学生的一时,而是要面向学生的一生。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使人成为人”,使“人之初”的人发展成为一个健全的人,一个有文化、有精神、有道德、有理想的人。
  海纳百川,情融一家。针对每年几十万的外来工子女的就读需求,泉州秉承“平等、融入、成长”的理念,让外来工子女与本地学生享受同等待遇。晋江市在“德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德育与教育科研相结合、德育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理念下,实施“关爱外来工子女”工程和“零门槛”入学,通过慈善一日捐、金秋助学、教师家访、定时发送温馨短信、心理咨询室和班级QQ群等方式,为外来工子女提供物质帮扶和心理支持。在一次由晋江教育系统联合工会等部门组织的外来工子女夏令营活动中,一位来自四川达州,在晋江中和中心小学五年级就读的刘学文同学说:“我在晋江读书两年多了,很少出来玩过。这次参加夏令营,让我对晋江有了更多的了解,我特别希望能够在这里读到初中毕业。”庆幸的是,这样的愿望对于像刘学文一样的很多外来工子女来说,将不再只是个愿望。在晋江,他们可以按就近原则入学,在评优评先、入队入团、社会实践、升学等方面与本地户籍学生一样享受同等待遇。针对外来工子女受教育问题,晋江市教育局陈建生局长表示,“不仅要让外来工子女有书读,还要让他们读好书,享受与本地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实现教育公平”。晋江人用行动兑现了“不让一个外来工子女在晋江上不了学”的承诺。
  传承闽南文化,增添历史厚重感。泉州依托丰富的本土文化资源,将校园文化建设和传承传统文化相结合,把茶艺、石雕、陶瓷、南音、木偶等乡土文化元素纳入德育资源,组织编写了各种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教材和校本课程;深入开展“乡土文化进校园”“闽南文化进校园”等活动,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在“南隅小学堂”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立成小学,秉承“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办学思想,打造“经典诵读”“立成礼仪学堂”等特色校园文化主题,结合木偶、陶瓷等闽南文化元素布置会“说话”的走廊文化,把传统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学校的生命力、教师的感召力和学生的创造力之中,形成了“处处是文化,处处皆育人”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在“童真、书香、健康、有序”的校园中涵养品性。
  文化育人堪称教育的最高境界。“办孩子们真正喜欢的理想学校,为孩子们的快乐成长奠定基础”“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一切为了教师的幸福发展,一切为了学校的和谐发展”。校园文化的质地往往浓缩在一所学校的教育理想和办学宗旨当中,泉州师范学院附属小学就是一例。以艺陶情,学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努力构建一个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整体优化又富有个性特色的校园文化艺术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每年都举办全校性校园文化艺术节,至今已是第十九届,内容涵盖大型的广场文化艺术表演、小百灵歌手赛、校园器乐比赛、舞蹈大赛、文艺汇演等,让孩子们在交流与展示中接受艺术的熏陶和感染,也在创造美的同时享受美。
  灌输和说教只能引起学生的反感,德育只有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随风潜入夜”,才能够真正深入人心。晋江一中深谙此道,以校园文化故事为教育载体,在师生中开展讲故事活动。学校在春秋两季征集文化故事,并借助升旗仪式、教职工例会、主题班会、学生家长会等活动,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感悟成长。故事就这样以一种柔软的方式,在师生之间、亲子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理解的桥梁,直抵心灵。正如澳大利亚心理学家苏珊·佩罗所说的那样:“故事就像水,能够找到直抵灵魂深处的道路,能够透过裂缝渗入坚不可摧的墙壁,能使万物重新焕发青春的光彩。”
  离去的惆怅难掩,但榕树的浓绿和刺桐花枝的鲜红依旧。铁观音的茶香还在舌尖氤氲,南音琵琶弹奏的悠然乐声在耳边回响,古老的提线木偶也在艺人手中的细线中或悲或喜……细细回味,在厚重的文化积淀中生成的泉州德育仿似这穿城而过的流水,纯净、灵动,于细微处,在不知不觉中给人以灵魂的润泽和洗礼。它启示我们,教育只有回归育人的本质,回归爱的真谛,回归自身应遵循的规律,才不会迷失自我,才能够真正找到“回家”的路。
  责任编辑/马子恩
其他文献
摘 要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融入当地教育是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难点。融入需从班级层面入手,基于学生的日常生活,扩展学生的关系世界,提高班级日常活动质量,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班级日常生活的融合,必须坚持多元化、无痕化、阶段性原则。  关 键 词 外地生;融合;班级日常生活  作者简介 张立新,浙江省宁波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高级教师,博士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下简称“外地生”)融入当地教育,
摘 要 核心价值观是建构维系社会人文秩序和人的心灵秩序的最本质、最原初的“精神生产力”。未成年人核心价值观教育应有其介入的限度,内容应当具有基础性、传承性、前瞻性、参照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等基本属性,树立人本化、人文性的方法论理念,基于未成年人特殊性来建构方法体系。  关 键 词 核心价值观教育;介入限度;内容遴选;方式方法  作者简介 崔振成,河南师范大学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教授  当前中国现代化
近日,河北某中学将学生划分为三六九等,教学分出“精品区”与“实验区”,两个区互相封闭,两个区内的管理方式、教学进度、教学方案、上课时间都不一样。很多“实验区”的学生感到很自卑。该校校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划分“精品区”和“实验区”是为了因材施教,为了让“精品”学生加强训练、拓展知识,以防“吃不饱”;为了让“实验”学生强化基础、养成习惯,避免“赶不上”。他特意强调,因为收费标准是一样的,所以这不是分“
摘 要 知道的美育只能培养出在音乐、舞蹈与美术等方面掌握了一些既有知识与既有技法的人。知道的美育源于人们对外在功利的片面追求,因此,美育改革的基础就需要从外在的知识与技艺转换到人的内在生命感受方面,以培养出能把外在功利与内心感受相互参验的丰富而深刻的人。  关 键 词 知道的美育;生命感受;感到的美育  作者简介 李春桥,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一、现行学校美育问题:  偏
黄朴民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馆长,教授,中国史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常务理事。著有《春秋军事史》《何休平传》《先秦两汉兵学文化研究》等。  大家好!  现在大家都很重视国学,重视传统文化,我们今天的制度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沃土,我们的理想愿景、治理方式与中华文化有许多共通默契的地方。今天,我想跟大家谈谈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  中国古人有云:“观乎人文,化成天下”,文化的价值与功能,在于互为观
唐代韩愈提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里的“道”是指对学生开展德育的教学内容。其中把传道排在首位,足以见得德育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为此,背靠文化厚蕴的白鹿原、坐落在中原文化的积集地浐灞之滨的灞桥区东城第一小学,以特色地域文化为依托,将古半坡文化中的文明标志——火文化作为办学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办学思想, 将学生自主管理和主题特色活动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双翼,为火凤插上翱翔的隐形翅膀,
狮岭小学在“幸福教育”的办学理念指导下,以培养学生创造幸福、享受幸福的能力为目标,不断创新,在教育中感受幸福,在幸福中享受教育,形成了五大德育特色。
重庆求精中学创办于1891年,是重庆市首批重点中学、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全民国防教育先进单位、全国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全国首批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地处重庆市渝中区,抗战文化一条街——中山四路。学校坚持“百年树人,精益求精”办学理念,坚持“立校之本在于树人,树人之本在于树德”育人目标,精心构建了科学有效的“立体德育体系”,润物无声地引领学生坚定地走在“大写人生”的道路上。  
成都市石室联合中学(西区)于2007年6月建校,是石室教育集团的首批联办学校,是成都市校风示范校、成都市首批新优质学校、成都市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成都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
教育需要懂的人来办。“懂”已属不易,平心静气地“行”则更难。生长在泉州这座传承与创新并存的历史名城,郑文伟局长的思想也深刻地打上了勤勉务实和包容开放的城市精神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