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教学策略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pi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历史教学的三项任务之一。而在诸种能力之中,思维能力又居于核心地位,它控制并制约其它能力的发展,指挥并调节着其它能力的运用,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由此看来,启发思维并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一、历史学科学生思维的主要特点
  
  为了做到有目的地培养思维能力,首先需明确中学生在历史学科中的思维特点:
  1.形式思维逐步发展并趋向成熟的同时,辩证思维开始形成并得到较快发展。
  所谓形式思维,是指在对历史表象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思维方法来抽取史实的本质属性。它所反映的是史实的相对静止性和不同史实之间的确定界限。这是一种较低级的思维类型。例如讲秦末农民战争时,为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出下述问题:秦末农民战争是怎样爆发的?又怎样推翻了秦的统治?它在历史上有何重要意义?讲三国鼎立时,要求学生运用比较法分析在赤壁之战中,拥有20多万人马的曹操为什么败于不到5万人马的孙刘联军。
  所谓辩证思维,是指对史实的本质联系的对立统一的反映。它不仅反映史实之间的相互区别,而且反映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不仅反映史实的相对静止,而且反映它们的绝对运动。它是一种较高级的思维类型。例如有的学生在学习中国史中常常提出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既肯定元朝统一中国的积极意义,又赞扬文天祥抗元斗争的精神?既然郑成功收复台湾意义伟大,为何又肯定清军进驻台湾和清政府设置台湾府的作用?为什么说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领导的中国革命,其性质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教师引导学生辩证地而不是形而上学地去分析、认识这些充满矛盾的历史现象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过程。
  2.再生性思维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逐步开始发展。
  心理学告诉我们,思维活动总是同解决问题联系在一起的。根据思维所要解决的问题的性质的不同,可把思维活动区分为再生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再生性思维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人类认识已经解决了的。创造性思维所要解决的问题,则是人类认识尚未解决的,如要解决首创、突破、发现和发明等。这两种思维方式虽然不同,但却是互相联系、相互渗透的。中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继承人类认识已经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因此他们的思维活动基本上是属于再生性思维。如前所述师生在讲授和学习历史过程中,所提出和解决的那些问题,均是再生性思维的表现。
  
  二、运用恰当教学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要讲究教学方法,应根据思维的内容、特点等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1.巧设疑难
  “思源于疑”,思维活动通常是由疑问而产生的。只有当学生对所学问题产生疑窦时,才能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有位教师在讲授西安事变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张学良、杨虎城拘捕蒋介石以后,该如何处置?是杀、是关、还是放?”初中生对这样的提问十分感兴趣,从而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思维,顿时展开了热烈的争论,最后统一了认识,从而不仅帮助学生认清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重大意义,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敏捷性。还有一位高二历史教师在讲辽沈战役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当时东北国民党的军队收缩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孤城及其附近地区,人民解放军应该先打哪一个地方的敌人呢?根据毛主席的指示,首先要打锦州。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要先打锦州,而不先打长春和沈阳呢?”这个问题是要启发学生理解毛主席在辽沈战役中的战略思想,这是学生很希望知道而教材中又没有现成答案的问题。教师给学生提出疑难并激发他们急于求得解决疑难的欲望,从而使学生积极地思维。
  2.纵横联系
  为使学生在学习中能打开思路,学会全面地观察问题,抓住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分析问题,进而把握其本质,教学中需注意纵横联系。这有两种办法,一是以一国历史为线索、以时间为纲的纵向联系,如讲抗日战争时期“八·一三”事变时,可联系“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七·七”事变,把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的四次事变构成一个整体来讲述。二是以问题为线索,将同类问题或同一时间不同国家间相类似的问题进行比较的横向联系。如世界史讲到公元前594年雅典梭伦改革时,可联系同年中国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又如将中外历史上使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的四次重要改革联系起来比较分析,说明进步的政治改革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
  3.比较异同
  心理学的研究启迪人们: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在教学中,可对彼此有某种联系的历史现象加以对照,确定其异同点,从而使学生认识历史现象的本质。比较的方法很多,诸如同一历史时期的同类历史现象(如进入帝国阶段后帝国主义国家的特征),不同历史时期的同类历史现象(如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一个历史事件的不同发展阶段(如“五四”运动前后的新文化运动),一个历史事件的两个对立面(如美国内战的南北双方)等都可以进行比较。比较的目的是找出异同,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以使学生对历史现象达到更系统、更深刻的理解。
  
  三、重视传授思维方法
  
  学生只有按照历史学科自身的特点进行思维活动,才能提高历史思维的品格,并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教师在讲课时,不仅要传授历史基础知识,更须向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说明自己分析历史问题所采用的思维方法,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掌握科学的方法论。例如讲授“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的特点以及它们留给后人的共同历史教训”这一问题,应向学生说明,这一问题并不要求我们将这些历史事件进行比较,只要求弄清它们各自具有什么特点,“特点”一词在这里含义较空泛,乍看起来不易捉摸其具体内容,如果我们运用分析法、从四个历史事件的性质、目的、作用、影响、意义等方面去考虑,它们各自的特点就十分清楚了:“太平天国运动是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是几千年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它坚持战斗14年,势力发展到18省,沉重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戊戌变法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其目的是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因而是爱国的、进步的。它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大大便利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义和团运动是轰轰烈烈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它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加速了这个腐朽王朝的崩溃。”
  总而言之,思维能力是人的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表现。在教学实践中,有经验的教师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批判性、逻辑性、敏捷性、灵活性和反馈性,克服片面性、表面性、模糊性、线粒性等弱点,努力为学生创设思维的情境,使日益深化的智力不断发展更新,培养智能型全方位人才。
其他文献
摘 要:启发式教学模式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应从兴趣性、科学性、思维性、逻辑性入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便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关键词:学生 启发式教学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指导下,通过教学实践抽象概括而形成的一种教学策略体系。教学模式不同于一般具体的教学方式,它强调整体性、程序性,但并非一成不变。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是教育教学的目标。围绕这一目
随着时代不断的发展与进步,传统的教育方法与教育理念已经难以满足当下教育所需,教育改革已俨然成为一种趋势.STEAM课程是从人才全方面培养目标入手,解决现时代社会问题的一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被赋予了“信息化”、“智能化”的特征.为了不断提升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教育领域同样应该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与
在初中阶段,数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随着新课改的推行,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中,应把学生当作教学主体,全面带领学生有效自主学习,在掌握充足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数学学
在深化了教育改革之后,极大的推广与应用了新课程标准,并对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想要对这种要求进行有效的满足,需要教师对语文教学改革进行不断的深化
社会的不断发展,群众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所以,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应当将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以及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上.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
合理应用数字文化,可以有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数学教学当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数学文化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文主
计算能力在小学阶段学生,学习数学课程时有着重要的作用,计算能力是数学学科以及其他理工类学科所需的基础能力,计算能力的强弱决定着学生的整体数学素养.小学教师要加强对学
摩擦力是初中力学中一个重要的基础知识,也是近年来各地中考考试的热点。虽然对摩擦现象学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但一旦碰到具体问题,却往往无从下手。现在把这些问题归纳如下:    1. 摩擦力的分类问题    通过多年的教学观察发现,学生对摩擦力的定义以及分类不清,处理问题时,眉毛胡子一把抓,这是不能正确解决摩擦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初中我们把摩擦力分为: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其中静摩擦力与滑动
多媒体网络教学以其先进的技术、强大的功能,代表了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的发展方向,在教学中得到了迅速的开发和利用,地理教学的多媒体网络化发展也将势不可挡。教育现代化不仅要求在设备、技术手段等“硬件”方面更新,最要求在思想观念、思想内容和思想方法等“软件”方面更新。后者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和教学改革的深层目标,它意味着对科学文化、教育传统的继承、转变和创新,要求更新观念,转变落后于时代的教育思想、教学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