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拓展性知识发生过程教学课例解析

来源 :广东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7804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节高三数学复习课,课题是函数对称性与周期性的关系,教材仅对周期性、对称性分别作了介绍,而两者的确存在某种联系,并在高中数学中特别是实际应用中有一定的价值,因此,就函数对称性与周期性的关系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延伸拓展是有实际意义的,这节拓展课本着“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中获得知识”的理念,按一条明线:知识发生过程(对称性与周期性的关系),和一条暗线:思维发展过程(观察、抽象、归纳、推理等)展开,基于拓展性数学知识一般都是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特点,下面设计了“提出问题,展开问题,深化问题”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拓展性知识发生过程教学的重要起点
  
  实录1:课题引入
  师:首先,我们来考察一组函数,大家看引题:判断下列函数图像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是中心对称图形?并说明各自的周期性,
  1.函数y=x2,2.函数y=x3,3.函数y=sinx.(PPT播放) 生齐:第一个是轴对称图形,没有周期;第二个是中心对称图形,没有周期;第三个既是中心对称,又是轴对称,有周期, 师:从这里,你认为对称性能否引起周期性呢? 生某:不能引起, 生某:能够引起, 生某:有可能引起, 师:同学们的意见大致归为三种,这实际上都是同学们的一种猜想,都很好,有猜想就会有收获,现在,我们就对这些猜想进行探究,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课题——函数的对称性与周期性的关系(手写课题), 师:第三个函数的对称性与前两个有什么不同呢?是不是这个对称性的“不同”(手写板书)引起了周期呢?(悬念)
  解析:这是课题引入,用三个函数所表现的关于对称性与周期性的两类情况构成矛盾,即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特别是在揭示完课题之后,教师抛出悬念,问而不答,更加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与欲望,这就是知识发生过程的良好开端——教学从问题开始,
   二、组串问题。探究事物规律——拓展性知识发生过程教学的有效途径
  实录2:问题探究
  师:下面,我们考察第一组问题,
  问题1:定义在R上的偶函数f(x)的图像关于直线x=1对称,且当x∈[-1,1]时f(x)=x2问f(x)是否为周期函数?如果是周期函数,周期又是多少?条件中给定了(包括隐含的)几条对称轴?实际上有多少条?其中,两相邻对称轴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周期值是该距离的几倍?(PPT播放) 大家说,解决这个问题最省事的办法是什么?
  生齐:作图,
  师:那好,我们先作图,根据条件,先作[-1,1]上的图像,它应该是抛物线上的一段,再由对称轴x=l把[-1,1]上的图像对折到[1,2]上去,(PPT演示)
  函数厂(x)还有对称轴吗?
  生齐:y轴也是对称轴(见图1),
  师:为什么?
  生齐:厂(z)是偶函数,
  师:那好,我们再沿y(x=0)轴,将[1,2]上的图像对折到[2,-1]上去,如此循环,以至无穷,我们就得到_厂(z)在R上的图像,有了图像,我们就可以观察出,函数是——
  生齐:周期函数,且周期为2.
  师:条件中给定了几条对称轴?实际上有多少? 生齐:两条:x=1,x=0,实际上有无数条,
  师:两条相邻对称轴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它与周期的关系?
  生齐:距离为1,是周期的一半,
  解析:这是一段师生间的互动,旨在为下面的学生自主探究提供方向性指引,它有利于避免那种放羊式的、失控而低效的学生课堂探究,这种经济性的认知策略,是由课堂教学的特点所决定的,也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要求,
  师:下面大家分组考察,第一组探究问题2,第二组探究问题3,第三、四组探究问题4,
  问题2:定义在R上的偶函数厂(z)的图像关于直线x=1对称,且当c∈[-1,1]时,f(z):lxl,问f(x)是否为周期函数?如果是周期函数,周期又是多少?条件中给定了(包括隐含的)几条对称轴?实际有多少条?其中,两相邻对称轴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周期值是该距离的几倍?
  问题3:定义在R上的偶函数f(x)的图像关于直线x=2对称,且当x∈[-2,2]时,f(z)=x2。问f(x)是否为周期函数?如果是周期函数,周期又是多少?条件中给定了(包括隐含的)几条对称轴?实际有多少条?其中,两相邻对称轴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周期值是该距离的几倍?
  问题4:定义在R上的函数f(x)的图像关于直线x=1,x=4对称,且当x∈[2,1]时,f(z)=(x-1)2,f(z)是否为周期函数?如果是周期函数,周期又是多少?条件中给定了(包括隐含的)几条对称轴?实际有多少条?其中,两相邻对称轴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周期值是该距离的几倍?(PPT播放) 学生各组代表发表观察结论如图2所示, 师:好的,下面大家以前后4人一组开展合作探究,完成下面的表格,把以上4个问题的观察结论作一个整理,找出4个问题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来, 注:各组填表的内容不尽相同,综合起来如下表,
  解析:学生填表比教师预设的要好,比如,带“*”的是教师没有想到的,尽管有些是非主要的内容,但难能可贵,这说明学生的潜力是很大的,如果能设计出一串串递进关联、富有启发的问题,激发学生的热情与智慧,那么,课堂中就会有精彩的生成, 师:现在,我们通过观察分析获得了这4个问题的共同点,那么,要把握一个事物的规律,我们应该抓住事物的什么呢?又应该舍弃什么呢? 生某:抓共同点,舍不同点, 师:那好,下面同学们把这4个问题的共同点表述成一个命题,表述中注意要把问题一般化,比如两条对称轴可设为x=a,x=b(a>b)等,
  生某:命题1(定理1):如果定义在R上的函数f(x)的图像关于直线z=a和x=b(a>b)对称,那么函数f(x)是周期函数,且2(a-b)是它的一个周期,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证明,
  证明:因为厂(x)图像关于直线x=a,x=b对称,所以_厂(2a-x)=f(x),f(2b-x)=f(x),于是,f[2(a-b) x]=f[2a-(2b-x)]=f(2b-x)=f(x),因此,T=2(a-b),(手写板书)
  于是,上述命题我们可以记为定理1,
  解析: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学生不仅经历了知识的发生过程,观察与分析、归纳与抽象、判断与推理的思维品质和能力也得以提升,同时,学生对“事物普遍联系”的
其他文献
目的 探究下呼吸道感染疾病临床治疗中结合患者个体情况及细菌培养结果应用不同抗菌药物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方法 120例下呼吸道感染疾病患者,所有患者进行痰液、血液标本采
课改以来,拓展阅读成了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学中,每学一篇课文,我们的教师几乎都不会忘记推荐课外阅读文章给学生阅读,其出发点符合新课标倡导的教学理念——“扩大学生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然而,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效果却不如人意,有时感觉拓展与不拓展区别不大。究其原因:一是教师拓展的阅读内容未能激发学生兴趣,二是教师没落实检查,没交流,没反馈,即便有也是流于形式,学生自然不会投入阅读,拓展
绩效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管理和发展效率。虽然就目前而言,绩效管理理论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但是,各企业在对其内部进
《唐宋散文选读》(2006年7月第2版,2010年7月第12次印刷)在作家作品的选择上一方面继承了典范性的传统,另一方面力求与时俱进,强调古文学习的时代性要求,即追求典范性和时代性的统一。同时,广泛地吸收了前人时贤的学术成果,注解简明,释义完备。不过,像任何事物都不能尽善尽美一样,教材、教师教学用书(2005年7月第1版,2010年7月第11次印刷)也存在着美中不足的地方。现略举数例加以讨论,以就
目的 分析干扰素在病毒性肝炎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7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对比组和研究组,各35例.对比组患者行常规保肝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常规保肝治疗基础上使用干
《门岭大战》是藏族说唱艺人扎巴老人说唱的第一部《格萨尔》分部本,1980年由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正式出版的第一部民间艺人的说唱本,对于《格萨尔》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工作都有重要的意义.这部作品的艺术特色是本文的主要论题.
小学数学教材只是提供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线索,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用教材教,以达到使学生真正有效地进行探究学习的目的,    一、创新,可以这样引导    对于“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教材是把圆柱切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拼成的长方体底面积是圆柱的底面积,拼成的长方体的高是圆柱的高,如图诵面,因为“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这种推导方法
在信息化时代,在共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基层人民群众不但想了解国家大事,同时也想知道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身边每天发生的事情。县级电视台的新闻节目正是当地人民群众获
目的 探究病毒性肝炎患者采用前列地尔注射液进行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6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基础治疗,观察组
仓央嘉措是门巴族杰出的诗人。《仓央嘉措情歌》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在西藏文学史上影响深远,占有重要地位。《情歌》是门巴族与藏族文化交流的结晶,是门藏两族人民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