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探究能力在初中数学学习中提升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dmym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对社会、自然、科技孜孜不断地主动追求和探索,是人类取得成功,推进社会文明进程的重要条件之一。本文从营造适宜氛围,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潜能;体现生活数学,增进学生探究知识的热情;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探究式;提供展现时机,促进学生积极探究等四个方面阐述提高学生在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探究能力。
  关键词: 初中数学 探究能力 学习主动性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社会文明发展的进步,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人类文明程度的提升,无不凝聚着人们探究社会、自然内在规律的艰辛过程。可见,对社会、自然、科技孜孜不断地主动追求和探索,是人类取得成功,推进社会文明进程的重要条件之一,在当代教育教学中同样如此。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和教师进行知识传授的过程都片面注重知识学习的结果,忽视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上升快,但对实际应用方面的数学问题缺乏一定的解题技巧。究其原因,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和提升,是一种被动“接受性学习”的教育模式,培养的是“高分低能”的学生,这与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接受知识、掌握解题技能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实践探索能力”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因此,新课程实施下的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激发出来,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精神。在新课程教学实践和探索过程中,我认为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教学活动。
  
  一、营造适宜氛围,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潜能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对学习充满趣味和向往,才能有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知识的动力和源泉。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建构在心理自由的基础上。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营造贴近生活,和谐的学习环境,构建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主动地深入到学生中间,即时掌握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学习状态,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能动性和愉悦感,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潜能。教师要容许学生向老师进行质疑问难,鼓励学生对同学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意见大胆质疑,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同时,教师对学生提出的不同见解要持一种肯定和接受的心态,虚心接纳学生的正确意见,并给予及时的肯定性评价,从而建立师生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将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中,课堂上师生的关系才会更加融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实现优势互补,让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在学习沟通过程中交流各自的学习信息,使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二、体现生活数学,增进学生探究知识的热情
  
  学生学习成绩和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是否具有对数学知识进行能动学习和追求的兴趣和热情。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其进行了很好的阐述。由此可见,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文化知识、主动进行探究活动的内在动力和重要条件。夸美纽斯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我们用不着劝说一只鸟儿去飞,樊笼打开之后它立刻就会飞的”,这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精辟阐述。因此,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开展开放、互助的教学形式与方法、手段,激起学生积极主动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如在“軸对称图形”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找轴对称图形种类的比赛;又如在“一次函数的应用”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节能型角色扮演,模拟用一次函数图像来表示收费方案的游戏。这种让学生动手的操作活动能增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学科的生活性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能动性。
  
  三、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探究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总有着自己主动进行探究知识的欲望,但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能力得不到发挥,影响和制约学生探究能力的提升。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所处年龄段的特点,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数学学习活动固有的特点创设和谐的学习情境与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多给学生一些进行思维创新的时间和空间,将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的融合,并设计成具有思维情趣、探索意向、思想方法、生活趣味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地去体验,解答,从而构筑起师生互相交往,共同发展的和谐互动教学关系,激起
  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提供展现时机,促进学生积极探究
  
  初中阶段的学生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身心都有着特殊性,都喜欢在各种场合展现自己独特的个性魅力。这与人本思想的核心个性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探究式学习是人的个性、独立性、毅力等因素综合的体现。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性,抓住时机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自觉树立自主选择、积极探究、互助合作的意识,让学生提升个性化思维水平,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如在进行函数坐标的教学时,我把函数坐标放进学生经常遇到的生活实际情境中,让学生把自己当作一个坐标,要求学生说出自己在教室中的位置,学生很快说出各自所在的位置。这时进行适当的引导,学生很快就对函数坐标的定义有了深刻的理解。
  作为新课标下的教学活动的实施者和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教师要运用好教育这把双刃剑,开发学生智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由过去“接受知识”为主的方式向主动“探究知识”的方向转变,形成与巩固已有知识与技能,最终达到提升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增长知识才干的目的。
其他文献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数学教育教学工作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教师面对的不仅仅是接受知识的教育对象,更是渴望得到全面发展的个体。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开展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创新思维的训练。为了有效提高初中数学教育教学效率,笔者所在学校从2005年起,在初中数学学科开展“问题探究”教学思想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效,下面作简要叙述。    一、开展“问题探究”研究的实施背景  
摘要: 七年级学生的思维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符号感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需要。学生符号感的建立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体验和建立起来的。符号感的培养经历符号意识的唤醒、对数学符号的理解、会运用数学符号解决问题这三个过程。学生符号感的加强,能促进数学思维能力的形成。  关键词: 七年级学生 数学符号 培养    七年级的数学教学,是小学与中学的衔接。在这个阶段,教学的关键是引导
煤矿安全无疑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不仅对社会经济有影响,更关乎矿业人员的生命安全。产生煤矿安全隐患的原因之一是对有害情况的监测和控制存在一些缺陷;并且,煤矿中各种类
摘要: 21世纪是知识发展日新月异,科学技术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培养具有适应时代要求科技人才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学校教育教学的当务之急和主要目标。面对现在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进行,新课程理念在学校学科教学中的深入渗透。本文提出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者,应改变傳统教育观念,建立教与学之间的新型师生关系,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扎实做好营造开放性问题情景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潜能、精心设置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创新成为培养人才的重要目标。因此教师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措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36-0
网格计算是借鉴电力网的概念提出来的。利用网络把分散在不同地理位置的计算机组织成一个“虚拟的超级计算机”,其中每一台参与计算的计算机就是一个“节点”,而整个计算环境
一、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发展智力潜能的契机。产生兴趣的两个基本因素是求知欲和对客体的肯定的情绪态度。因此,只有那些对数学学习有浓厚兴趣,把学习看成自己的愿望和需要的人,才能使自己的整个认识活动活跃起来。  1.加强感情投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师只有可亲可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