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牌坊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labingk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牌坊就是一段历史,一个故事……
  昌隆
   一座座高大的石牌坊为隆昌小城营造了浓郁奇特的文化氛围,远离都市的喧嚣,古驿道上的牌坊群,成了弥足珍贵的文化长廊,身临其境,让人觉得恍若隔世。
  隆昌自南北朝起即为巴蜀古驿道、川云东路古驿道和叙马古驿道的必经之地。一直是商贾云集、文人辈出的地方。隆昌县志记载:境内有史可考的功德牌坊、孝子牌坊、贞节牌坊等各式各类牌坊近70座。数百年沧桑,累累天灾人祸,大部分牌坊已经灰飞烟灭。但这个偏于僻壤的小城仍然完整保存下17座明清代时期的牌坊。
   牌坊与房屋之间,是一片与牌坊一般高的青竹。青竹生长十分茂盛,已经把牌坊上的文字图案遮掩了许多——郭陈氏节孝坊坐落在距离县城5公里的金鹅镇油房街附近。
   该牌坊建于光绪十八年冬月,造型端庄、工艺精湛,是典型的四柱三门三重檐、五滴水、三开间牌楼式青石仿木结构建筑,通高15米,面阔9.5米。该牌坊顶盖刹尖为火焰宝珠金刚座,三层尖顶呈火焰状,楼盖共圆雕六鸱吻,三重飞檐,层层上收,作展翅欲飞状。
  始建时三重檐十二鳌尖上均悬挂铜铃,据说不论寒冬酷暑,铜铃迎风晃动发出悦耳铃声,数里行人闻之心安神定,人们叫它“铃铃牌坊”。以前在距“铃铃牌坊”不到100米的地方还有一座“新牌坊”,比“铃铃牌坊”大得多,大凡从古驿道上经过的人,不管是抬滑竿的,还是挑盐巴的挑夫或赶马驮的马夫都要在牌坊下的大石坝子上乘凉,喝水。
  牌坊旁是两间破旧的土墙青瓦房,住着四世同堂的熊姓人家。熊婆婆已经84岁了,她十几岁嫁到这里,至今已快70年了。20年前她丈夫去世,就葬在家门口距离“铃铃牌坊”2米远的地方。熊婆婆天天就坐在牌坊旁的家门口,守着丈夫的坟墓,回忆过去的岁月打发时光……
   徽州
   徽州民居、祠堂、牌坊,已经成了今天徽州人的宝贵遗产,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昔日徽州人的勤劳、聪慧,特别是徽商所起的巨大的推动作用。
   据资料记载,从唐一直到清末,徽州这块土地上一直都是在建牌坊,据统计,前前后后达到400多座。即使经历了太平天国、文化大革命时期,至今仍存有104座。
   树牌坊,在古代是“旌表德行,承沐后恩,流芳百世”之举,也是古人一生的最高追求。而徽州的牌坊中,以表彰妇女贞节为最多,几乎占到一半,其中,商人妇占了绝大多数。
   在棠樾村头的7座牌坊中,就有两座是为女人而立的节字坊,其中一座叫“吴氏节孝坊”,立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是为了表彰族人鲍文渊的续弦、嘉定人吴氏的“模范事迹”。她22岁远嫁到棠樾,29岁开始守寡,直到60多岁死去。在漫长的30多年里,吴氏先是独自将丈夫前妻的孩子抚养成人,后又修了鲍家九代的坟茔。族人深受感动,为她立了这块牌坊,上刻“节劲三冬”和“脉承一线”,前者是颂扬她的贞节不二,后者则表彰她尽心养育继子。
   在吴氏节孝坊落成的9年后,棠樾牌坊群的第五座牌坊又出现了,它就是“汪氏孝节坊”。这座坊建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石坊坊额上写着“矢节全孝”和“立节完孤”,是为了表彰鲍文龄之妻汪氏25岁守寡,45岁去世,守节整整20年。
   《民国歙志》记载,明清两代,仅棠樾一个鲍氏家族,就有贞节烈女59人。
   而徽州的最后一座贞节牌坊,修建于光绪三十一年的质地最差的那座砖坊——“孝贞节烈坊”,在其坊额上刻的文字却是惊心动魄:徽州府属孝贞烈节六万五千零七十八名。
   任何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位伟大的女人,而对徽商而言则更是如此,那一座座的牌坊,一面在旌表着那些曾经辉煌过的徽州男人的业绩,而另一面则在倾诉着徽州女人的清苦!
   无论是豪华明丽如《红楼梦》中为元妃省亲而建的“省亲别墅”牌楼,还是高耸阴沉如余秋雨《文化苦旅·牌坊》中所记的浙江乡间妇女贞节牌坊,当年那些用以宣扬封建礼教、标榜功德的东西都绝不再是今日我们重建牌坊的目的。为重振文化名城昔日曾有的繁华、烘托重点历史建筑与历史街区的风貌,而恢复重建如牌坊之类的人文景观,则将是对古代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一个较好的解读和展示。
   绿杨城郭中因为增添了许多古色古香、宏伟壮观的牌坊,必将更加显现出古意幽幽、画意浓浓…… 编辑/林青雨
   下期预告:宫殿建筑
其他文献
很多年前一个烟花三月的夜晚,黄州郊外的山峦一如既往静默。彼时有人信缰策马,夜行山中。    浮在春夜里的淡月昏黄,轻得像杨柳梢头新绽出的嫩芽,落在解冻的溪涧里,水墨一般模糊了轮廓。早些时候想是落了一场雨,似有若无的云气缠绵不能去,绕成又薄又软的朦胧夜色。   酒意泛上来,策马前行的人在溪桥边勒住缰绳。他抬起眼,见得满满一道溪涧的月华如玉、波光浮银,便借了酒后的三分醉意,解鞍于绿杨桥边
期刊
我们的先人在时间周而复始、生活代代相传的过程中,总结出一系列反映农事活动和生活信仰的节日,人们通过节日得到精神的慰藉和情感的满足。一年十二个月,几乎每个月都有一些重要的节令,这些接连不断的岁时节令,把老百姓的生活从头到尾串连了起来,祈福纳祥、除病驱邪、五谷丰登、从良向善、多子多寿、家庭和美,都是岁时节令的深层意蕴。节日以及节日的习俗已经融入了中华文化的血脉,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期刊
你是一匹双峰驼  跋涉在沙漠戈壁  曾经的繁华都凋谢成  这时光的巨冢中美丽的棺椁  那霓裳曲还有牡丹花  早已余音难觅芬芳成泥  你千疮百孔的心难以承受  掠夺的箭雨  令你在寻求栖息地的一次次迁徙中  幻梦破灭希望凋敝  你被征伐的刀光与马蹄刺痛的双眼  真的不忍再去看那家园瞬间变成废墟  你无法寻一间茅屋为你把严寒遮蔽  甚至不能奢求用一杯浊酒的热度  让你疲惫与漂泊的灵魂  靠在乌篷船枕着
期刊
烈日炎炎的长夏,让人食不佳、睡不宁,有些人会因此消瘦许多。祖国医学认为,长夏主脾,中医的“脾”又主水谷、水湿,主运化。因此,中医专家指出,夏季消暑防病重在祛暑湿,做好防暑祛湿的工作,就能消暑防病。  ◎健脾利湿益养生  夏季高温与闷湿并存,湿度过大危害人体健康,中医称之为“湿邪”。当湿度上升时,身体会从肠道吸收水分,因而呈现浮肿,医疗上称为“气象综合征”。人体脾胃受“湿邪”影响时,会有食欲不振、腹
期刊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天是生命的源泉;春天是美好的象征;春天是优美的画卷;春天已准时的到来,你的心窗打没打开?   春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春雨——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春花——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春夜——更深月夜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期刊
民国是中国历史中少有的乱世,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动荡时代。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氛围中,产生了一批特立独行的大师级人物,他们是梁启超、陈寅恪、傅斯年、钱穆、金岳霖、刘文典、冯友兰、顾颉刚、吴宓……这些人物的家庭背景、气质、爱好、学行、处世方式等各不相同,中西交汇,文化碰撞,从而构成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历史星河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本刊编辑部将陆续采撷这些大师工作、生活和思想的点滴,以飨读者。  大炮,
期刊
西方的情人节复活了中国人的浪漫细胞,过情人节,送玫瑰花,已经成为恋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有人认为“七夕”是中国的情人节,其实,中国原本有自己的情人节,它不在秋天,而是在春天。情感丰富的华夏先民在《诗经》时代就曾举办过自己的情人节——“上巳节”,也有表达爱意的花朵——“芍药”。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
期刊
米兰·昆德拉有部长篇小说叫《慢》,里面写道:“慢的乐趣怎么失传了呢?啊,古时候闲逛的人到哪儿去啦?民歌小调中的游手好闲的英雄,这些漫游各地磨坊、在露天过夜的流浪汉,都到哪儿去啦?他们随着乡间小道、草原、林间空地和大自然一起消失了吗?”   从布拉格到维也纳的旅途中,我在广袤的乡间悠游,想起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这句话,不禁感慨。因为,我真切地体会到了一种慢。老旧的城墙,古老的街道,窗
期刊
春天的清灵,终结在炎炎的夏日。人生的春天,终结在年老体衰时,没有永远的春天,所以“一年树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春天,我们珍惜地播下善良的种子,辛勤地耕耘呵护,让善可以长成参天大树。今天的世界,需要人类珍视春,正视土地,敬畏自然。自然的节气一旦紊乱,春的节气受到破坏,人类的环境就会受到破坏。“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醒狮国学》纪念春、歌颂春、赞美春,并非简单为了思春
期刊
所谓“大学”就是使人逐步成为“大人”的学问,这里所说的大人既不是着眼于财产的逐渐增多,也不是着眼于官位的逐渐升高,而是着眼于在心量逐渐拓展,心灵感召力逐渐争强的过程中渐次增长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能力。  这种能力渐次增长的途径就是“明明德”,它包含格物、知至、意诚、心正、修身的“明德”和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明明德”两个阶段。  扫除心灵的困惑  自然界中日月星辰的运转,春夏秋冬的更替都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