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浅春深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1987_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年前一个烟花三月的夜晚,黄州郊外的山峦一如既往静默。彼时有人信缰策马,夜行山中。
  
  浮在春夜里的淡月昏黄,轻得像杨柳梢头新绽出的嫩芽,落在解冻的溪涧里,水墨一般模糊了轮廓。早些时候想是落了一场雨,似有若无的云气缠绵不能去,绕成又薄又软的朦胧夜色。
   酒意泛上来,策马前行的人在溪桥边勒住缰绳。他抬起眼,见得满满一道溪涧的月华如玉、波光浮银,便借了酒后的三分醉意,解鞍于绿杨桥边,竟自枕着潺潺的流水声坦然睡去。
   料峭的,轻柔的,春天的夜晚。
   梦里可曾看见少年得意,仕途波折,当杜鹃声唤起悠悠春眠,早是天色分明,乱山葱茏,清绝不似人间。
  照野沵沵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明月,莫教踏破琼瑶。
  解鞍敧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苏轼《西江月》
   东坡居士这一阕《西江月》,将蕲水山中的春夜写得玲珑剔透,前人赞誉已极。
   然而细细逐句解去,皆是平常景象,春夜、流水、芳草、明月,千百年来这些意象被文人墨客翻来覆去地吟咏、雕琢、寄托胸臆,早已陈旧泛黄,唯须逢着才情高妙的人,便能重新打磨出历久弥新的洁白光泽。比如月下独酌对影成三人的李太白,再比如带着微醺的醉意卧于春夜山中的苏子瞻。
   世人皆知子瞻词清朗开阔,开词中豪放一派,公认他最富代表性的名篇大约不是《念奴娇·赤壁怀古》便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却容易忽略宋词当时的婉约背景对这位大文豪的影响——春愁秋思俯拾皆是,风花雪月随处可见,抑或是闲情适意的生活情调,郁郁不得志的喟叹,男子伤际遇,女子伤情爱,自古如此。
   苏轼也写婉约词,上引之《西江月》即是如此,文辞不可谓不绰约婉丽,却难掩其骨骼清奇之态。明月花木年年相似,小桥流水处处皆有,华夏大地的名山大川风景绝胜之处数不胜数,却没有一处的春夜有子瞻笔下黄州郊外乱山的清灵疏朗,粗服乱头不掩国色。盖其超然之处,皆在风骨。
   草木的气息有一点清苦,静谧如一页古旧书香;溪涧的波光不胜旖旎,润泽似一环蓝田暖玉。山峦的剪影一重重递到眼前,数峰无语,万壑无声。
   分明是孤寂隐幽之境,而与诗人相伴醉卧,觉后题诗桥柱的这个春夜,却是温润隽秀的模样。
   没有哀愁,没有乡情,没有喟叹——当时的子瞻贬于黄州,家住西南,长作东南别。
   便是寄托了多少骚客愁肠的明月入了他的诗文,也少不得抽去些许离愁别绪。中秋之夜一阕《水调歌头》,多少“照无眠”的辗转心酸,多少“人有悲欢离合”的无奈,也最终结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旷朗境地。何况春月妩媚本自胜于秋月的高远冷冽,是舍不得纵马踏碎的水中琼瑶,甚至仿佛,散发着花与酒的香气。
   春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
   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
   轻云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
   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
  ——苏轼《减字木兰花·春月》
   彼时月上中天,不远处的回廊遥遥递过幽长清冷的香气。远处有轻云如纱流过深蓝天际。
   贬官之身,长居异乡,香醪是就地取材的村酿,入喉有些苦涩。不是葡萄美酒夜光杯,没有玉碗盛来琥珀光,更无关彩袖殷勤捧玉钟,却也能淋淋漓漓地把那一轮春月拥入怀中。
   举杯邀明月,又何必对影成三人。只沿着回廊迤逦行去,看那傲雪梅花半开半落,在溶溶养花天气里收起真骨凌霜不让须眉的傲气,却平添了芳颜含羞的情态——这般红袖添香,又何须天仙伴饮。
   流云清风相伴左右,朗月高悬可共婵娟,幽香满襟可佐薄酒,轻转酒杯,吟一阕无关风月的婉约。说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古来难求,似乎也并不很难。
   月浅灯深时分,酒酣耳热之际,对一树花,携一壶酒。就很好。
   人们总是更爱万紫千红的三春盛景,更兼之柳绿春烟杨花浮萍,春天的大地开满丰饶似锦斑斓多姿的诗行;然而花看得多了,痴迷于那一片色彩斑斓,却没有一朵花能留在记忆里。
   文人也永远难于避免醇酒佳酿飘然欲仙的甘美劝诱,然而饮尽了世间好酒,留恋于唇齿生香的美妙回味,便愈发难以钟情于平淡的日常茶饭。
   这未必是东坡居士的想法,然而在他描绘的两处寻常春夜里,以及为数浩漫的众多诗文作品中,确是时时洋溢淡泊自适、宁静致远的气象。没有陶渊明苦苦追寻的桃源仙境,不是失意士子千百年来梦见的理想乡。自然真挚、质朴明媚的,最真实的美景,近在咫尺,触手可得。
其他文献
《浮生六记》清代文人沈复所作,原本为手写稿,清末时被人于旧书摊上无意中觅得,方有幸流传后世。六记现今仅存四记。《闺房记乐》记叙作者和妻子的家居生活;《闲情记趣》描写生活中的种种闲情逸趣;《浪游记快》是作者畅游名山大川后的笔记;《坎坷记愁》则是作者坎坷人生、悲欢离合的真实写照。另有《中山记历》《养生记逍》据说是后人伪作。  就是这么一本“残书”,不过几万字而已,然而笔墨间缠绵哀感,一往情深,文字恬淡
期刊
公元712年,杜甫生于河南巩县,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受家庭环境和儒学思想的影响,杜甫7岁学诗,15岁就已扬名,20岁起漫游吴越、齐鲁等地,过着“裘马轻狂”的生活,35岁时杜甫到长安应试落选,困守长安十年,经过多次奔走献赋才得到一个八品小官,公元756年安史之乱爆发,长安沦陷,杜甫只身投奔唐肃宗,唐王朝临时政府所在地,不幸被叛军俘获,冒险逃脱之后终于得见天子,受任为左拾遗、工部员外郎,后世因此成为
期刊
我们这些素爱舞文弄墨的人,却也是红尘俗客,日日忙碌于柴米油盐的琐碎凡庸,每每陷溺于七情六欲的繁复无常,恰如宋朝的大诗人梅尧臣在《游隐静山》一诗中所感慨的,“心存名山久,积岁未及游”,终是冷落了眼前的景,忽略了身边的美——  “我闻隐静寺,山水多奇踪。岩种朗公橘,门深杯渡松。道人制猛虎,振锡还孤峰。他日南陵下,相期谷口逢。”此诗名曰《隐静寺》,是诗仙李白在游览五华山隐静寺后发出的由衷赞叹。此寺位于安
期刊
鲲鹏、蜩与学鸠、北冥与南冥、九万里之上的苍穹,作为 《逍遥游》的开端,实质上是庄子给我们提供的一个远景镜头。通过这个远景空间,庄子意在引导人们从更大的宇宙时空观照人的自由,尽管人的自由只能在人间发现,人的不同存在方式彰显的是不同的逍遥层次。  《逍遥游》展示了四种逍遥之境。最低层次的逍遥是指那些“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他们的逍遥仅仅局限在一官、一乡、一君、一国之内,较多地依赖外部
期刊
燃香是为了敬佛。佛在哪里?佛在自己心里。真正的佛,乃是觉悟本身。明心见性,求得正知正觉,才是见佛。  为何燃香要燃三支?那是为了烧去心中的毒。一是贪。贪是欲念,是对于外在事物的渴求和占有。二是嗔。嗔是愤怒和仇恨,是不满、埋怨、忌妒和牢骚。三是痴。痴就是无明,是无知,是愚蠢。当人的心灵充满这三毒时,人的自性就隐而不见了。  人人皆有如来之清静本性,但它却又常被遮蔽,就像乌云遮住了阳光。“世人性本清静
期刊
鲁迅先生谈论汉画像砖、画像石艺术时以“深沉雄大”作评语。深沉一般来形容风格或画法写实而有古意,线条夸张而不轻薄;雄大或指气势,深可入渊,上与天合,人与物,气息相应,很能体现先秦哲学思想。  画像砖与画像石都是汉代墓室和祠堂里的主要建筑构件,因此能够以实物形式保留下来。汉画像是一种介于绘画和浅浮雕之间的平面作品,如今我们常见的大都是实物作品的拓片。1972年在四川大邑县出土的《弋射收获图》是东汉时代
期刊
它在心里绕了一个美丽的圆弧,从地上开始,就准备与自然连为一体地向上生长……  曲线美渐渐成了一种思维方法,定型为一种记忆。木头本已极近自然,生性平和,但放到传统的中国文化之中,再次被加工,或以火揉和,或以刨刨圆,或以漆,或以举折等工艺,使得取用于自然的木头,要高于自然。住在这种建筑里的人,就这样被木头缓慢地改变着。他们的性格,就好像粘贴在木头房子及其相应的用具之上,随着木头的年轮,一环一环地滚过历
期刊
中国八世纪的诗人杜甫,作为中国的维吉尔、贺拉斯、奥维德、莎士比亚、华兹华斯、雨果及波德莱尔,被介绍给西方。为何一位诗人会被比作如此众多、各不相似的诗人?质而言之,杜甫不能被视为他们中的任何一位。杜甫是独一无二的。  在成千上万的中国诗人当中,杜甫是独一无二的。他是唯一一位随着时间流逝而名声与日俱增的诗人。在杜甫的时代,他并非广为人知,但当他去世四十年之后,诗人们开始意识到杜甫是最伟大的诗歌艺术大师
期刊
生命在于运动,每天多跳跳,多跑跑,多走走有利于身体健康。下面介绍18种运动养生的实用方法,在平时生活中稍微动动手脚就可以养生。  第1式:发常梳。两手十指自然微屈成爪形,从头部前面向后方轻轻地梳发,反复做36次。能防治高血压、头晕头痛,提高智力。  第2式:目常运。两眼睁开,眼珠慢慢地向左右、上下、远近各活动18次,再向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各转动18次。能防治眼病,提高视力。  第3式:面常浴。两眼
期刊
◎不得已的觉悟  人到中年,学习庄子首先就须明白“不得已”的道理。儒家的孔子给人的印象是充满淑世热情,总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道家的庄子基于类似的体验,但采取不同的作风,就是“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这两句话代表了儒道之异。  人生“不可奈何”之事比比皆是。我们无法选择生在什么时代、什么家庭,也难以改变长在什么社会、什么环境。对于所有已经发生在我们身上的遭遇,既不必懊悔,也无须欣喜,因为重要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