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ym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那么,如何在语文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人文教育”的内涵
  “所谓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这是广义的“人文教育”,将其放到基础教育中思考,人文教育就是针对中学生在特定年龄阶段表现出的独特性进行正面而积极的人性教育,这是狭义的“人文教育”。“特定的年龄阶段”是指12岁至18岁这一阶段。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随着第二性征的出现,他们的思想、性格、情绪都呈现出独特的变化。我们大致可以将他们在这一阶段表现出的独特性分为四个方面:个性、领悟力、情感和创造力。教师了解和掌握学生这一阶段各方面的独特性,并针对学生个体的特点进行合适的教育,是基础教育阶段“人文教育”理念的体现。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策略
  1.更新语文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指“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由于旧观念的根基很深,教育理念的转变是很艰难的,有时甚至是很痛苦的,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是语文教学进行人文教育的具体实施者,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是人文教育顺利实施的首要前提。而且语文是民族之根,国家之魂,所以教师首先要具有渊博的知识。爱因斯坦说:学生对教师的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要上好每一堂课,教师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优秀的语文教师应当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全面的素质。知识渊博是情感丰富的源头,一个知识贫乏、不善说话的语文教师已经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只有学而不厌的老师,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教师有渊博的知识无形中给学生以深远的影响,有助于语文教学。其次,语文教师必须具有变化多样的教学语言。语文教师要学会说话,敢于说话,并有丰富多彩的教学语言,这样才能在学生中树立声望。善于结合与学生实际相关联的事例,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述出来,让学生笑得前仰后合,将学生之心紧紧系住。丰富的语言可以为学生带来欢笑,一个有幽默感的老师不仅会为学生带来快乐,而且会让学生感到很亲切。
  2.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人文精神的培养需要阳光、雨露与土壤,教师要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创设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情绪和态度体验,从而主动学习的教学心理氛围。精神的鸟儿只有在辽阔的蓝天上才能张开思想的翅膀,自由地飞翔。语文教学要给学生心灵“松绑”,还学生心灵的“自由”,容忍他们的“出格”,鼓励他们质疑追问的勇气。正如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有了安全和愉悦感,才会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地展示自己的个性,自由深入地思考问题,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课堂上才会充满欢笑与激情。学生在充满爱的和谐氛围中,潜能如花绽放,个性自由舒张,潜移默化地受到美好的人文熏陶。可见语文课堂教学应以生活中的人为本,始终关注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为此,我们应更新观念、调整视角,在课堂上体现人本主义理念。
  3.调整语文课程安排。首先,首先要善于挖掘课内教材中的人文教育点。让学生了解生活,丰富学生传统文化底蕴。教师要在教学中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人文教育的思想和内容,把人文教育、人格塑造与培养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和教学内容的方方面面。其次,开放课堂内部系统。建立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为学习媒介的开放的语文课程体系,重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情感体验,教学摈弃指令性,完全由学生凭借学习和经验,独立思考,自主发现,答案不求统一,允许学生发表不同于自己的见解,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质疑,大胆想象。最后,要把语文课堂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家庭、社会中,形成一个更大范围的、理论与实践经常有意无意结合的大语文教学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书本不再是学生獲取知识的唯一渠道,教材也不再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唯一材料,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新课程方案选修课和活动课的设置,打造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的各类语文课堂。
  4.进行师生情感传递。语文课堂上除了传播知识外,还要传递情感。学生学习了课文,未必明白这篇课文除考试以外对自己还有哪些用处。这就需要教师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引导学生明白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带领他们读懂课文的真实意义。比如在教学《背影》一课时,学生可能只是停留在作者对父亲的情感变化上,而很少体会到自身也有可能与父亲有这样的情感变化,因为中学生的生活经历有限,对情感的体验还不够深刻。这时教师就可以结合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带领他们感受这种父子关系。如果这种情感教育在课堂上取得成功,那么学生的情感将会与课文的情感融为一致,学生对课文内涵的理解就会更深刻。更重要的是通过种引导,学生学会了感受生活,对自己和周围的事物产生新的认识。这种感受可能不会反映在试卷上,但会使他们终生受益。
  5.利用多媒体资源。通过多种途径与方式,及时地、经常地向初中生推荐经典的、民族的、优秀的视听材料,让初中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多民族、多国家的多元文化,开阔视野,并在比较、撞击中逐步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培养愿意、乐意接受多元优秀文化熏陶的习惯和自觉鉴别精选视听材料的能力。这对净化学生的“听”“读”信息源,丰富中学生的“理想世界”、“现实世界”、“虚拟世界”具有重要意义。多与经典的、民族的、优秀的视听信息零距离接触,本质上就是打破时空界限,在与仁人志士、智者哲人、语言大师进行精神的对话、心灵的沟通,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中学生在树立理想和确立人生的起点就站在人文精神的制高点,这对中学生的终身学习与长远发展的影响深远。
其他文献
职专学校的课程大多是以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为主,像语文这类基础性课程,相对而言,在教学上占据的比例就小一些。语文课程的学习,尤其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不但可以辅助学生
魏书生老师的一段话,从教师的任务和学生的发展两方面阐述了教育的首要任务——育人,育“五爱”、“四有”、积极向上、科学创新、充满正能量的人。作者带着对魏老师的崇敬及
摘 要: 预习是学生在学习新内容前自学。预习是整个语文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堂学习的“前奏曲”,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起点。充分预习,可以有效培养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习惯,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从而掌握学习的主动权,降低课堂学习难度。  关键词: 课前预习 课堂效率 重要性  某些教师已经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但由于对预习的要求不够具体,并缺乏有效的指导,往往使预习流于形式,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学习、汲取知识、接受教育的主要方式。阅读能力是人类认识事物、进行信息交流的基本能力。阅读训练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独立阅读分析的能力。但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一些中学生(特别是中职生)不爱自读文章,读不懂报纸杂志,普通话不过关,连看自己所学的专业技术书籍都十分吃力,影响了专业课的学习,语文阅读费时费力,效果不理想。除此之外,造成学生阅读能力低下的原因还包括对阅读
摘 要: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在朗读教学中通过导语激趣法、动画激趣法、音乐激趣法、表演激趣法、赛读激趣法等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从而提高语文朗读教学质量,增强朗读教学效果。  关键词: 语文朗读教学 阅读教学 朗读欲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由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活动。朗读历来是小学语文
我结合多年语文教学实践感受到:学生年级越高,年龄越大,举手发言的越少,自主探究的意识越淡薄,这除与教师的教学方式有关外,更重要的是语文教学设计层面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
目的 探究三阶段递进式模式培训对消毒供应中心护理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消毒供应中心就职14名消毒供应中心护士为研究对象,2017年7月~2018年1月对14名中
目的:中药大黄(Rhubarb)具有抗高血脂肪症、降低血压、抗菌、抗肿瘤、泻下等功效。其所含成分为总蒽醌衍生物,如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其中大黄酚(Chrysophan
摘 要: 语文教学方法的特征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目的和内容决定的,对教学方法的选择直接起作用的是教学目标,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顾及具体教学目标,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运用一些技巧。  关键词: 语文教学方法 原则 技巧  素质教育提倡在语文教学中遵循因材施教、启发式教法、优化组合的基本原则。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下面谈谈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
摘 要: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史,素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著称于世。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更需要代代相传,发扬光大。新课标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是文化的载体,教材文本中有相当多的文化因素,可以说,语文教学是一种文化行为,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责无旁贷。文章阐述了如何将传统文化的精华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良好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传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