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的心酸故事 大时代的百味人生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tye2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沈圣时(1914—1943),江苏苏州甪直人。原名储,后更名潜,字圣时。曾用名沈激。笔名有刚克、草间、聚文、秋山、红树、红叶等。现代诗人、作家。1932年就读苏州美专,中途退学。编过报纸副刊,做过中学语文教师。曾在《申报·自由谈》《现代》《文艺月刊》《小雅》等发表诗歌、散文等。出版有专著《中国诗人》(光明书局,1933年,蔡元培题字)、散文集《落花生船》(自刊本,苏州新苏印刷所承印,1936年5月)。遗著长篇小说《渔娘哀史》待出版。
  说起现代文学史上英年早逝的诗人,人们想到的往往是新月派后起之秀方玮德(1908—1935)。对于同样早逝的知名诗人和作家沈圣时,如今的论者和读者,不免相当隔膜和陌生。
  我近年对先父吴奔星1930年代中期主编的北京《小雅》诗刊及其诗人群颇有兴趣,不遗余力收集、整理相关资料,自然,身为“小雅诗人群”之一的沈圣时也是重点关注目标。我发现,尽管沈圣时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活跃于诗坛、文坛,著述颇丰,影响甚大,但1949年后基本处于“湮没”状态,除了报人冯英子曾在《长短集》之《苏州忆旧》中提及上世纪30年代中期沈圣时编辑过苏州三大报纸之一《早报》副刊《平旦》外,《进步青年作家沈圣时》(《吴县文史资料 第六辑》,1989年9月)以及《园丁·诗人沈定钧父子》(见《甪直名人》,古吴轩出版社,2000年12月)二文,算是对沈圣时做了最详细的介绍。
  遗憾的是,上二文所透露的沈圣时1945年去世的时间,和我掌握的他1943年去世的原始资料大相径庭。为了恢复沈圣时在现代诗史、文学史上应有的历史地位,顺带纠正错误,笔者根据所掌握的大量民国第一手材料,撰写了《早夭的现代作家沈圣时》,发表于《博览群书》杂志2012年第8期。
  未曾料想,拙文发表不久,沈圣时先生的胞妹、年逾八旬的沈华女士就通过杂志的编辑和我取得联系,对我感谢之余,提供了其胞兄1941年发表的《生日感想》一文,说明沈圣时出生于1914年8月13日(旧历6月22日),而不是现有资料所说的出生于1915年。沈圣时1943年6月21日病逝于苏州甪直,不足29岁。
  此外,沈华女士表示她那里保存有沈圣时的一些散文、新诗及小说等原始资料,并称先兄的“吴门旧友”、香港著名作家高旅(原名邵慎之)上世纪80年代曾张罗重印沈圣时1936年自印的散文集《落花生船》,惜功败垂成。不过,她手头倒保存有一本缺损封面、正文完好的《落花生船》。
  关于沈圣时文学上的成就,其去世之初,1943年6月26日南京《中报》就有恰如其分的评价:“沈氏为文,体裁颇广,对小说、散文、新诗、杂感等,均有素养,且旧文学根底极优。沈氏杂文受鲁迅影响甚深,文多刊于本报及京报。对于现社会之深刻认识,以讽刺泼辣之手笔,给予正确批判,足以表现文人爱憎之真情实感,实非生存于蒙昧现环境中之其他作家可比。”
  冯英子曾在《苏州忆旧》中回忆说,沈“当时常在《申报》的《自由谈》上写文章,很有名气”;而高旅则表示:“他写的文章,笔致雅淡,结构严谨,意境旷远,令人敬佩。他常为上海《申报》副刊《自由谈》写稿,当时是全国范围内的第一流副刊,水平很高。开明书店出版的国文教科书又选了他的作品做教材,也可证明他的造诣。”。
  早在高旅期望重印沈圣时著作四十多年前,作家王予(即后来的著名连环画脚本作家徐淦)就曾发表《关于沈圣时遗作》(见1943年9月15日《太平洋周报》第1卷81期)一文,专门提及为沈编辑出版遗作的事情:
  现在可以报告关心者的是:痛定病余的沈老先生已把圣时的遗作大小32卷在月终交给我了。32卷并非剪贴,都是骇笔原稿,所以比刊登在报章什志上改头削尾的更可贵。有几卷已有作者自题的书名,如蜗牛集、枭鸣集、有所期待集、楼下笔记、中年的影子等,有的则仅在书面注明某某年什文一集二集,或辛巳文稿之类。分量浩大,什文随笔居多,专著有文史技谈、古代教育史讲话等,要出全集是一时做不到的。个人的意思是先出一厚本,约二三十万字,以后将销售所得续印新书,到印完以后,才将版权上的利得全部交给作者的父母。
  遗憾的是,笔者查了诸多现代出版史料、书目以及图书馆馆藏,并没有找到沈圣时遗作出版的“蛛丝马迹”。至于文中所说的“32卷手稿”,是否还保存在人世,目前尚不敢断言。
  这次重新编辑出版的《落花生船》,收入1936年沈圣时《落花生船》自刊本39篇散文全部内容,编者除改正明显错字、适当加注、标明文章原刊出处外,未做任何改动;“集外”为编者收集编选的沈圣时代表性作品并附录高旅上个世纪80年代争取重印《落花生船》时写的跋语。可以这么说,小人物的心酸故事,大时代的百味人生,都在《落花生船》中有所反映。读沈圣时先生的散文,可以对民国小知识分子的生活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正如苏州民国掌故专家黄恽先生所说的那样:“翻完沈圣时的《落花生船》,这是民国小知识分子生活的实录,崇仰膜拜民国如陈丹青者,最好别看。如认真读一读,他心目中的辉煌民国或将崩塌幻灭吧。当津津乐道高级知识分子的民国逸事,意兴遄飞,口沫横飞,恨不得即刻穿越之时,请低下您的头颅,看看更多的人是如何辗转在生命之途的,或许会使人深刻些。”(见《济南时报》2013年10月22日)
  《落花生船》历经曲折,能够在近80年后重新编辑出版印行,除了要感谢海豚出版社俞晓群社长、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陈子善教授慧眼识珠外,《博览群书》杂志所起的桥梁作用居功至伟,堪称一段文坛佳话。
其他文献
明末清初,天花藏主人创作小说《玉娇梨》,风行一时,其以才子佳人为主人公、以才子佳人的婚恋故事为主线、最终以大团圆收场的模式,都在后世的小说创作中被广泛运用、发扬。天花藏主人的第二部小说《平山冷燕》,更是让“诗文酬唱推动情节发展”成为了这一类小说的“标准配方”。天花藏主人之后,才子佳人小说日益红火,最终在清初形成了一个小说流派,对清代前期的小说创作,尤其是世情小说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天花藏主人
有关中共历史的出版物,在图书市场上一直就是很受读者关注的一个方面。与此连带的,关于中国革命史、中国近现代史的图书,都有着庞大的读者群。读书界·近年来的有影响的出版事件,莫过于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著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1月,以下简称《党史》二卷)的出版发行。这本约90万字的巨著,记述了中国共产党从1949年新中国诞生到1978年开始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的重要历程。本书的
《弇山堂别集》是王世贞追忆古贤、效仿《史记》而作,其言:“愚故欲法司马氏……愚且愿为之执鞭,而终其身也。”陈文烛认为其“以意师之”。而明代记史制度之弊,亦让其致力于将《别集》写成“‘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之作”。又于《艺苑卮言》言:“天地间无非史而已。”换言之,其不仅继承《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学批评精神,而且秉承以天地为史的泛史观,如此成就“明一代之实录”的美誉。“不虚美、不隐恶”,言明其
时间过得太快了,转眼工夫,《博览群书》竟然出版四百期了,也就意味着三十多年过去了。如果不是收到《博览群书》董山峰主编、谢宁编辑发来的消息,真的想不到这么快。值此时节,要向《博览群书》几代人表示衷心祝贺,更要表示衷心感谢。我现在虽然说不出究竟从《博览群书》获得了哪些有用的知识,但我确实发自内心感谢《博览群书》对新知识的引介,对旧知识的发掘,让这些知识成为当代人知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我是学中国
在我的阅读视野中,以《红旗谱》为代表的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的一系列革命历史叙事类作品,一直都是一部部很难忘却的经典。它们在看似简单的情节描述和历史叙事的背后,却隐含着特殊的时代命题和史学价值,特别是随着时代的前移和变迁,作为革命历史叙事题材代表的《红旗谱》也不断生发出崭新的美学内涵,具有时读时新的现实魅力。  《红旗谱》完成于1954年,经过了两年多的修改后于1957年11月出版,自问世以来它既
曾看过部电影,叫《死亡诗社》,“向死而生”和“诗意栖居”这两个源自海德格尔的知名命题合而为一了。标题太好,“死”和“诗”两样都占,因此对荷尔蒙分泌旺盛的文青群体很有诱惑性。电影讲了一个有关文学教师的故事,他令人敬佩又令人着迷,一边违反学校教规和律令,按自己的方式授课教学;又把“诗”作为教学的理想和教学的基础,企图从生之此岸眺望死之彼岸。这多少有一点不切实际的诗人哲学家腔調,电影里的学生们似乎在他的
夏夜,当你仰望夜空,银河两岸两颗明亮的星隔河相对,位于银河以西的是织女星,位于银河以东的是牵牛星。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凝望中,人们赋予了这两颗原本客观的星体以人类的情感,并在中国人富有诗意的想象下,演绎出了一幕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  七夕传说的三个发展阶段  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众所周知,七夕节的起源与牛郎、织女的传说密切相关。作为中国四大传说之一,牛、女故事的演变过程十分
从2017年开始,我接受中山大学的邀请,连续三个学期讲授中国文学史,三个学期讲授中国文学史从先秦到明清小说,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对我而言,无疑是一个挑战——从我走上大学的讲堂以来,主要讲授的是魏晋南北朝到唐宋这两个阶段,一首一尾的先秦两汉与明清文学,基本上没有过接触。但压力就是动力,课程讲授的需求就是学术研究的缘起动力。与此前三十余年的大学讲授相关,此前我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宋代诗词、东坡研究、至多
宋代民间旧俗以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也叫元宵节,元夕节、烧灯节、三五等。此日民俗活动极多,宋词中多有描述。据笔者统计,现存宋词有200多首对上元节的风俗和娱乐活动做了生动的描摹,其作者上至帝王,下至百姓,为我们留下了情趣盎然的民俗画卷。  赏灯。宋词中又称“放灯”,上元节无灯不欢,“重寻旧曲声韵,收拾放灯欢计”。(晁端礼《玉叶重黄》)整个都城是灯海,“帝城三五,灯光花市盈路。”(李邴《女冠子》)
“余闲居,爱重九之名”(陶渊  明《九日闲居序》),九九重阳,因其月日并应纯阳之数,谐音“久久”,不仅陶渊明爱之,世人无不爱之。相关研究认为,九月九日作为中国古代四大重数节日之一,当产生于序数纪日法得以使用后的东汉中后期(郭佳《九月九日重阳节探源》,《文化遗产》2017年第5期)。《旧唐书》卷十三载德宗五年春正月乙卯诏曰:“四序嘉辰,历代增置,汉崇上巳,晋纪重阳。”可见,重阳节在晋朝才成为受重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