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兼修:文艺片在困境中的生存之道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mom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文艺片困境”是一种在全世界都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而不仅仅是中国独有。在商业片完胜文艺片的结局里,单怪创作者或单怪影院都不能解决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对当下文艺片的一些现状分析,从多元的角度为中国文艺片在夹缝中生存给予一些思考性的建议,为化解文艺片与商业片的矛盾找到突破点。
  【关键词】:文艺片;商业片;“票房毒药”; 新出路
  文艺片是文学艺术影片的简称,文学性和艺术性并存,区别于商业电影。有人说最成功的文艺片就是商业电影的说法是错误的,电影是第一艺术,集合了文字、图像与声音三种文学表现形式,所以欣赏电影要求有很高的审美性,文艺片电影语言的运用也更平实,更适于观众的接受习惯。从定义上来看文艺片更适合普通观众看,从发展历程上看,文艺片更早出现,人们更早接触。陈旭光命定的艺术电影四阶段是第一阶段1979—1983年——艺术苏醒期,其特质是诗意、纪实、自我意识 ;第二阶段 1984—1992年——第五代导演登上历史舞台,其特质是视觉造型美学的崛起与分化,主体理想精神、本土文化反思 ;第三阶段 1993—1999 年——第六代为主,其特质是实验风格、边缘弱势群体、纪实风格的现实主义 ;第四阶段 2000 年至文章发表的2009 年初,其特质是多元发展。从2010年至今,我认为其特质依然是多元发展,但是在多元发展的趋势下,个性文艺片愈发突出。文艺片并不是一个特别新鲜的话题,中国电影市场化以来,文艺片的生存一直受到关注。面对商业大片的强势挤压,多年来,文艺片始终处于非常小众的地位。即便中国电影的国际声誉大多靠文艺片来支撑,但国内的文艺片氛围却相当寡淡。
  一、文艺片的生存窘状
  1、娱乐至上,迎合观众成常态
  根据《2015中国电影艺术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电影产量为618部,进入市场放映的为310部左右,容纳的正剧、艺术片(艺术片亦即更为彰显风格和自我的正剧)仅为10部左右。10年间,正剧、艺术片从2004年50%的市场份额下降到2014年的3%左右(不含港台片)。
  相比之下,美国十年来的正剧、艺术片一直稳定维持在5%左右。欧洲方面以法国为例,十年来正剧、艺术片比例均高达20%左右。整个中国电影市场几乎已被类型片全面覆盖,正剧、艺术片的数量和在市场票房所占份额已萎缩到可以忽略不计的临界点。
  2、商业至上,艺术价值缺失
  人们对于互联网概念的盲目追逐也体现在电影市场上,使得大数据、粉丝、社交化等因素对电影的影响越来越强,导演的创作能力反而臣服于资本和数据,使得导演贬值贫血,才能走向衰竭。很多电影在一味地迎合青年观众的叛逆、宣泄和颠覆,带来了娱乐无度、伦理无度的偏向。
  中国电影在不断取得票房新高的同时,却忽略了对于电影艺术和文化内涵的追求,很多影片都呈现的是美学的粗鄙化、伦理上的虚无主义。所以,目前中国电影不缺高票房“产品”,却缺少具有文学价值的“作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所说,艺术不能成为市场的奴隶,艺术创作要坚持底线思维,无论是用什么方法进行创作,电影产业都要坚持这一基本原则。
  二、文艺片不等于“票房毒药”
  通常认为,文艺电影片与票房之间总有隔膜。“观众不买账,院线不待见,理论家话语权失落”似乎是常态。但是,在2014年这个年头里,《白日焰火》成功实现“墙外开花墙内香”,成为叫好又叫座的中国文艺电影的一个成功案例,也打破了“三大电影节获奖等于票房毒药”的怪圈。同时,张艺谋的电影《归来》票房超过2.45亿刷新了国产文艺片票房。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布的数据,2015年的一季度1-3月份,全国电影票房收入96.63亿元,其中,国产影片票房收入63.01亿元,进口影片票房收入33.62亿元。2015年一季度票房收入前十中有两部是文艺片(见表一),分别为《狼图腾》和《失孤》,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文艺片并不意味着低票房。
  看过好电影的人都知道,一部优质的影片在具备商业元素的同时也一定是艺术的,除了在题材创意、叙事结构、艺术表现力等外在形式上打动观众以外,在电影内在的人文情怀、审美情趣和思想内核上总能让观众产生共鸣和强大的心理驱动力。像华人导演李安拍摄的电影《喜宴》、《饮食男女》、《卧虎藏龙》、《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既在艺术上获得世界肯定,又在商业上取得巨大成功。由此可见,电影的商业性和艺术性并非二元对立、冰炭不容。
  三、创新与借力:国产文艺片的新出路
  电影是一种以艺术性为基础的文化娱乐产品。离开艺术性,电影就变成了娱乐杂耍,变成缺乏智慧和工艺含量的简单游戏。如何使电影娱乐具备艺术含量和艺术品质,是衡量中国电影市场化、商业化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对于国产文艺片而言,政府的引导、支持,合理的排片手段可以帮助其实现一定的商业价值,但更重要的是,作为文艺片自身要不断修炼内功,排片救不了文艺电影,以“支持”的態度去看一部电影,本身也不符合电影传播的规律,观众是用好电影征服的,而不是以“捧场者”的角色去为一部电影站台。下面我谈几点对于国产文艺片新出路的一些思考。
  1、政府鼓励扶持,为电影市场的发展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
  一方面,限制影院的放映比例,给予财政支持。按法国国家电影中心的《电影与动画条例》规定,影院在安排电影场次时,要遵循电影类型多样化原则,通过平均分配每日场次、延长电影档期这种“细水长流”的方式,给艺术片、纪录片、本土小成本电影等留出必要的放映厅与场次。为鼓励院线影片多样性,法国国家电影中心还对放映一定数量艺术片、纪录片的影院给予“艺术与实验影院”的评定,获得该评定就意味着能获得来自电影机构的资金支持。据法国艺术院线联合协会的统计数据,截至2014年,法国有1148所“艺术与实验影院”,不少是只有一塊放映屏幕的小型影院,而每家影院根据实际情况,在2014年都获得了1000欧元至8.6万多欧元不等的资助,资助总额超1460万欧元。   另一方面,开拓艺术院线,给艺术片必要空间。至今,世界上都留下经典的艺术影院,如台北光点电影院、柏林“军火库”艺术影院、伦敦 BFI 中心、洛杉矶 Lankdmark 艺术院线公司、莫斯科艺术电影院、首尔艺术影院、东京岩波影院、法国 MK2 院线等。相比国外,中国对艺术电影的扶持才走出第一步。
  2、提升艺术内涵,寻求更多与观众的共鸣点
  华人导演李安以其12部影片,囊括了包括 3次奥斯卡奖在内的多个世界级电影奖项,在世界电影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我想这绝不是偶然的。这得益于他的电影创作将艺术与商业巧妙地融为一体,化解了艺术片与商业片的矛盾与冲突。李安的电影创作洋溢着对人的关爱与探究,并以其对人性深入的开掘展现出“活泼的真实的丰富的生命的表现”,使观众感动、共鸣、陶醉,达到获取审美愉悦的目的,从而获得了艺术的生命。好的电影应该是艺术与商业的结合体,能够实现与观众共鸣,这样的电影能称得上真正的艺术。
  3、“电影同声评论”拓展文艺片生存空间
  最近,在上海正悄然兴起一种新的观影模式“电影同声评论”,即在影片放映同时,由业内人士为观众提供类似同声传译的专业评论。从《推拿》、3D版《一代宗师》、《春光乍泄》再到《闯入者》,4场同声评论电影放映后,到场影迷一致叫好,这种实验不可谓不成功。已举办的4次评论证明,这个市场大有潜力可挖。王小帅认为观众在这种观影环境中可以更好地在精神层面上理解电影,认同作者。有了同声评论这种新模式,许多隔阂说不定就此消融。同声评论让导演、观众、评论三方坐在一起边看边聊,能够让创作者得到第一手的反馈。而针对电影鉴赏需求推出的同声评论,也是扩大电影市场尤其是艺术片“精读”消费的一种尝试。
  4、合理排片,做好市场攻略
  题材很重要,档期选择也很重要。对于没有宏大场面的文艺片来说,选档期很多时候是高权重的决策,一些文艺片希望凭借类型差异选择在热门档期上映,往往都不会讨好,从之前的《黄金时代》、《闯入者》、《百鸟朝凤》再到2016年底的《老腔》遭遇连续3天排片占比为零等多部文艺片,都在大热的档期死得很惨。在商业电影极度发达的美国,也经常通过“时间差”来占领商业院线的阵地。比如每年暑假,商业大片在银幕拼杀之际,文艺片大多选择偃旗息鼓。对这些小成本影片来说,每年的2、3月份和10月至圣诞节前的大片淡季,才是他们的“主战场”。另外,独立电影并不会盲目求院线排片,而是积极寻找方法来让自己介入到主流市场中去。比如,去参加各种电影节,增加曝光率。
  5、适当借力,涂抹甜蜜的商业元素
  电影可以是文艺风格,但上映后却少不了商业营销。2014年2月16日,《白日焰火》获得第6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在此后到上映一个月的时间里,《白日焰火》做了大量户外海报,通过《非诚勿扰》、《我是歌手2》等电视节目为电影做宣传。许鞍华导演上一部作品《桃姐》同样遵循商业片宣发运作方式,网络推广上,结合《桃姐》剧情,策划了一系列“温情”主题活动。《二次曝光》的营销甚至建立了国内首个“幻觉世界”电影官网,并与百度品牌专区合作,这些电影票房成功被更多的被歸因于商业化营销的成功。说直白点,假若文艺电影传递的核心价值是苦涩的,那么在中国现有的电影市场环境下,就必须要涂抹一层甜蜜的商业元素,观众才有兴趣为之埋单。
  参考文献:
  [1]刘松斋.中国文艺电影的现状与未来[J].大众文艺,2012(5).
  [2]陈旭光.潮涌与蜕变:中国艺术电影三十年[J].文艺研究,2009(1).
  [3]周文姬.文化新政下的文艺片及其生存状态[J].当代电影,2014(11).
  [4]許波.李安电影创作对中国电影发展的启示[J].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13
其他文献
【摘要】:通过电影将我们国家民族音乐的精华——京剧传播到海内外,电影与京剧无疑是十分“投缘”的。影片《霸王别姬》、《活着》、《大闹天宫》、《大红灯笼高高挂》等,在国内外都受到了极高的赞赏和评价,并且获得很多奖项。无疑与其中的京剧元素和京剧魅力分不开,电影与京剧相辅相成,将京剧更好的传播和推广出去。  【关键词】:京剧;电影;传播  电影艺术以视听结合的形式,可以较好地消除国与国之间的理解障碍,使传
期刊
【摘要】:影片《肖申克的救赎》改编自美国小说家斯蒂芬·金的小说《丽塔海华丝与肖申克的救赎》,并由弗兰克·达拉邦特执导,蒂姆·罗宾斯、摩根·弗里曼等主演。《肖申克的救赎》通过较为独特的叙事技巧,视听语言的创新,主题哲理化的迈进,让观众感受到了安迪角色的畅快淋漓,甚至和自己的实际生活处境相结合,充满了对主人公的敬仰,重拾了对生活的希望!让观众明白黑暗孤独中唯有充满希望与勇气方能救赎。  【关键词】:希
期刊
这是一部灾难片,准确的说,是一部丧尸片。我们说丧尸片这个题材,其创作者们并不会安于只是展现恐怖怪异的场面,也不是为了展现某种奇观,而是在作品的内核中放置了许多想要表达的观念,或是想要探讨的诸多实际问题。  比如《Land of the Dead》,片中一直在暗示着丧尸似乎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是一群毫无生命的东西,相反,丧尸是一种生命形态,所以,他们会学习,会进化,会演生出社群的形态,从而,形成
期刊
【摘要】:《大红灯笼高高挂》是根据《妻妾成群》改编而成描写封建社会大家庭妇女悲剧的作品。重点描述了封建社会的“一夫多妻所”形成的家庭内部的勾心斗角和自身的生存现实。在改编过程中,张艺谋将苏童的阴柔细腻转化为一种烈 —— 刚烈,壮烈,惨烈,大开大阖,波澜壮阔。对原著的一些具体事物有所改动。如书中的那口废井在影视作品中则是房子,以及雁儿在小说和电影中死与活的不同结局。但两部作品最终都还是反应出一个宗旨
期刊
【摘要】:在中小学音乐教学课程中,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掘学生自由想象的能力,启发学生的创造能力,给学生营造愉快的学习气氛。不要乏味地按部就班,要找到适应学生心理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感情,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小学生;音乐教育;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还是为了进入课程主体,完成教学任务教学目标的实践方法。曾有句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
期刊
【摘要】:由于现代纳米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纳米药物载体无法代替的优势,纳米药物输送体系得以建立起来,并且展示出了非凡的效果,攻克了医药领域的许多传统难题。因此本文主要介绍了纳米药物输送体系中的几种常见的纳米药物载体的基本情况,列举了它们常用的制备方法,其中较详细地描述了它们最常应用的制备方法。  【关键词】:纳米药物载体;基本情况;制备方法  纳米科技的发展及纳米药物输送体系的建立使得医药领域很多传
期刊
【摘要】:妈祖信仰诞生于北宋初期,迄今为止,中国乃至世界有五千多座妈祖庙,有二亿多信徒[1]。在海外,妈祖信仰最多的区域是日本和东南亚。妈祖信仰在元朝时期就传播至東南亚,只要有华侨居住的地区,几乎都会有妈祖庙。在《泰国的中式寺庙》一书记述的60个中式寺庙中,有22座寺庙供奉天后圣母,由此可见妈祖信仰在泰国华人社会的影响力以及重要性。为什么泰国华人对妈祖信仰情有独钟,提倡、宣传呢?妈祖是怎么成为泰国
期刊
【摘要】:网络时代,英美影视剧大量进入中国观众的视野。在英美影视剧于国内广泛传播之初,网络字幕组一度成为英美影视剧传播的主力军。如今,字幕翻译仍是许多年轻译者们的重要翻译实践,各类字幕组如雨后春笋一般,借助网络平台迅速发展起来。此类实践中,归化是相当普遍的一种处理方式,在实践中其归化的尺度因未有明文定制,许多译者倾向对其进行最大化处理。虽部分观众乐见其成,但学界对此疑虑犹在,褒贬不一。本文将从接受
期刊
笔者从事声乐教学工作已有三年,所教人群广泛,下至幼儿,上至老年人。近来,想要写点儿有关声乐教学经验的文章的想法从脑海中迸发出来,这不,正在付诸实践中。  声乐是一门集歌唱、表情与肢体语言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只重学生音色的美是不可行的。  下面将举实例阐述声乐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方案,这里的声乐教学指的是美声唱法教学。  (一)声音虚  对于初
期刊
【摘要】:在我国,农村人口所占比重要远远超过城市人口,高达八分之八十多,农村人口所占比重如此之大,农村青少年犯罪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青少年犯罪问题,。本文立足于农村青少年犯罪的概念、现状、特征做初步探讨,希望能够对我国法治发展解决农村青少年犯罪问题作出贡献。  【关键词】:农村;青少年;犯罪  一、农村青少年犯罪概述  (一)青少年犯罪的概念  所谓青少年犯罪,就是根据从人的年龄所作的的一种犯罪类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