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有效教学”的点滴体会

来源 :教育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good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研究,有效教学理念已成为提高教学效益的最佳途径。它要求我们每—位教师要超越一般的共同技术,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怎样提高45分钟效益”、“什么样的教学才算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等等。下面笔者就根据自己的化学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实施有效教学的想法和做法。
  一、认真研究新教材,从教材中挖掘有效教学的点滴信息
  新课改下的教材一改过去老教材程序化的模式,具有“前沿性、实践性、研究性、综合性及图文并茂”的特点,创设了许多与学生认知冲突的情景。教师要一改以往教学中由于过多的模仿和个人认知上的模糊使教学活动中出现形式化、片面化和绝对化的做法,要合理地利用教材,从教材中挖掘有效教学的点滴信息。比如新教材知识的呈现方式多样化,为学生创造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和空间,我们在教学中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彩图培养学生的感官意识,使其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同时要充分发挥教材中的“思考与交流”、“科学探究”、“学与问”等栏目的作用,增强学生的自学和动口、动手能力,为教学活动创设先进、开放的课堂氛围,以实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究的目的。
  二、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教师在课堂中要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使命留给学生,从而把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获得知识的舞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在讲第三章第二节“金属的性质”时我就大胆放手,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初中所学知识及日常生活经验总结出金属的物理通性、化学通性:1.金属和氧气的反应;2.金属和酸的反应;3.金属和盐的反应,并能写出许多相关的化学反应。这时我通过金属活动性顺序引导学生得出活泼金属(钠、钾等)的反应不同,然后演示钠和水的反应实验。从钠的取用到钠和水的反应,在这一系列的操作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中学生自主地得出了钠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密度、熔点等及其化学性质:钠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钠和水反应产物的判断、钠和盐溶液反应本质的理解和掌握。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做到:凡是学生能自己做的,教师不代替;凡是学生能自己讲的,教师不讲;凡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教等等。
  三、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景,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个多疑好奇的境界,从而让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的过程。例如在讲解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时我就进行了如下问题情景创设: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火灾时我们首先想到如何去灭火?(学生回答:水和灭火器等)此时我继续设问:大家见过水和灭火器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能够点火的现象吗?此时,学生们情绪高涨,急于想看到我接下来所要进行的演示实验,从而为学习和研究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奠定了基础。又如讲到“铁和铁的氧化物”时我提问:“为什么苹果削皮后不久颜色就会变暗呢?”我们的学生就生长在苹果之乡,对此现象可以说是司空见惯,这一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大家议论纷纷、众说纷纭。这时我及时地引导学生“亚铁离子和铁离子的颜色有何不同”,很快就有学生得出可能是亚铁离子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了黄色的铁离子。同时,我又结合课本42页第二章复习题“维生素C能将人体不易吸收的铁离子转变成易吸收的亚铁离子”给学生指出:“市场中的苹果汁中掺入维生素C等还原剂,以防止亚铁离子被氧化”,从而使学生对亚铁离子和铁离子的氧化还原关系有了较深的理解,同时也扩展了他们的生活视野。
  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创设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好奇心。而学生的认知好奇心一旦被激发出来,就会产生学习的内部动机,这种动机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最持久、最稳定的动力。
  四、课堂有效教学需要我们有强烈的团队互助意识
  学校中的一个年级是一个团队,一个教研组是一个团队,几个同伴也可以组成一个团队。目前教研组是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单位,但很多教研组仍停留在传统的常规工作运转上,又由于现成大量的网络和教参的影响,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长期处于“单打独斗”、教研活动流于形式的状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要改变以往的一些想法、做法,要探索互进互助的备课模式,而众多的校内外教研公开课实际上也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互助平台。所以,我们要本着开放和真诚的心态参加教研活动,以实现资源共享、差异互补、协同发展。
  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教学策略是广大教师所追逐的目标,也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更高的要求。以上是我个人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体会,相信只要我们在今后教学中不断探索和研究,一定会使有效教学策略研究得更深入、更具体,从而更好地在教学中实施。
其他文献
信息已经渗透到当今社会各个领域,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也逐渐加快了步伐,这门课程在中小学课程中获取了一席之地,并引起了我们教师和教育者们的关注,对信息技术课程的理念、目标、内容与实施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探索。作为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我认为抓好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是基础,但仅用简单的电脑技能操作讲解,这些根本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教师应不断创新发展信息教学的方式和手段,强调教师
【摘 要】本文主要对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进行了探讨,首先分析了信息技术教育课的重要性和当前对上好信息技术教育课的认识,接着,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经验,从三个阶段对上好信息技术教育课提出了一点意见。  【关键词】信息技术 导入 合作学习    当今社会,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逐步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工作与学习方式,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各学校纷纷开
课堂教学必须突出“以人为本”,实施个性化教育,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学生潜力的开发,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而开放式教学恰恰符合这一教育改革的要求。  一、营造“开放”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数学教学中,我经常以游戏进入所要教学的新课。游戏课的导入,既新奇又具有刺激性,能深深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讲简易方程时,我说:“同学们,我们先做一个游戏。现在,你们每个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第一关口,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搞好识字教学。省时高效地提高识字教学质量,切实地增强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夯实学生的语文知识基础,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一直在探索的问题。对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看的:  一、要注重培养学生识字的兴趣  只有当学生对学习对象持续产生兴趣时才会感到学习是轻松愉快的,才肯动脑筋去思考,对所学的知识内容也就容易记住;反之,当学生对学习对象缺
创新意识也可称作创新精神,包括好奇心、探索的兴趣、创新的欲望等。创新意识是直接激励和推动人们从事创新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它对人们的创新行为起导向、激发和催化作用。对于学生来说,体育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而且也是一种情感体验的过程。创新的能力,主要包括创造思维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发挥体育学科的思维功能,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其核心是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结合,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