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小学数学复习课上得好不好,关系到教学质量能否提高,学生素质能否增强。如何上好数学复习课,提高复习的效率,是每一位数学老师都关注的问题。但往往有很多老师在复习教学中会陷入“做试卷——讲试卷——再做试卷”的题海怪圈。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与展开,数学复习课应把“发展为本”作为教学的中心,使各层次的学生在各个方面都有所提高,达到“温故而知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激发兴趣;构建知识体系
“复习课最难上。”这是许多数学教师经常发出的感叹。因为复习课既不像新授课那样有“新鲜感”,也不像练习课那样有“成功感”。复习课,如何才能让孩子积极踊跃、兴趣盎然呢?疑问萦绕在脑海,回旋在心头,我努力地找寻着答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复习课应把激活学生的复习欲望放在首位,使学生真正成为自主复习的主人,简言之:生活、放手、等待和调控。
一、走进生活,激发复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也时刻离不开数学。只有从生活的源头汲取活水。让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例如,在复习“过年——总复习”一课时,由于本节内容所选取的素材非常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与儿童的现实生活产生共鸣,激起了学生复习的兴趣。创设的教学情境如下:利用学生喜欢看动画片的特点,我播放了一段片名是《欢天喜地过大年》的影片。伴着优美欢快的乐曲,镜头出现的是热热闹闹的农村过年的情景。放眼观望,袅袅的炊烟随风飘飞,报春的喜鹊登上枝头,大红的春联送来祝福,劈啪的鞭炮辞去旧岁;走近细瞧,小刚一家三口乘坐小轿车回到奶奶家,各种各样的年货应有尽有,一盘盘鱼肉清香四溢,一碗碗饺子热气腾腾……孩子们在影片中看到了自己熟悉的过年情景,惊奇中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课本综合信息图定格在大屏幕上,影片结束了。正当大家兴奋之时,我抛出了问题:“小朋友,从刚才的影片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几个我们曾学过的数学问题吗?”话音未落,孩子们的小手早已高高举起,学生的兴趣已达高潮。影片情境容纳并贯穿了各单元的知识要点,满足了“以小见大”的要求。
二、大胆放手,构建知识体系
复习课要把旧知识进行整理归纳,这一过程,就是将平时相对独立的知识点串成线,连成片,结成网。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很多时候孩子喜欢“踏雪无痕”式的教学方式。喜欢给他们足够探究空间的“大蛋糕”式的例题。喜欢体验知识形成过程的“自我发现”。那么。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老师就要相信他们。放手让他们自己去研究、去碰撞、去思考、去发现、去建构。
如在复习“平面图形的特点和面积”一课时。先让学生说说学过哪些平面图形,我们要复习这些图形的哪些内容。目标明确后,小组共同探究,列出所要复习的知识再通过交流、对比补充,学生把这一部分知识整理得井井有条。形成了一个清晰的知识网络。由自己整理得出的结果。印象深刻。而且体验到成功的快乐。通过放手让学生整理知识,让学生心情愉悦地进入复习活动,使学生在趣中生疑、疑中生奇、奇中生妙,大有意犹未尽之感。学习方式的变革带来课堂的勃勃生机,彰显了课堂教学生成性的本质特征。
三、耐心等待,学生还你惊喜
学生在探究、交流、建构的过程中,既需要空间。更需要时间作保证,不能学生一有困难,就急不可待地加以提示;或某个过程不过是走走过场;更不能越俎代庖。替代学生的探究、建构过程,剥夺学生的发现机会。当然有时学生的发现、建构并不成熟或带有片面性,但只要教师稍加引导。有时就能成为极佳的教学契机。如在整理“因数与倍数”知识网络图时,有几个小组一开始也有“斗大的馒头无从下手”之感。但经过小组内的商讨,他们慢慢有了自己的想法。我呢?在整节课中一直是掌握复习方向的舵手,是创设良好复习氛围的主持人,是导向复习关键处的导游,又是直接分享学生在问题解决后得到成功喜悦的朋友。
四、及时调控,掌握课堂节奏
新课程理念主导下的课堂,学生成为了真正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学习状态不一定与教师原有的备课设计相吻合,尤其是复习课的设计,因为预设的环节教师一般只能从经验出发,带有自己的主观性。当教师预设的流程与学生在课堂实际生成的流程不一致时,作为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学会不断调整自己的流程,掌握课堂节奏。
数学复习课不能只重数量而轻视质量,要在“精”和“趣”上下工夫。大量的“题海战术”不仅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还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这时教师不应该只关注习题本身,而应该在设计一些新颖的、趣味的、具有挑战性的内容上进行调控。如,在复习“名数改写”一节时,学生在进行大量的单复名数互化后,已进人倦怠期,这时我就出示一篇里面包括各种计量单位的数学日记,通过阅读日记。程度不同的学生发现错误的个数是有区别的,这也正是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这样的练习除了具有趣味性外,还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样不仅让学生换个角度进行名数改写的复习,又达到了清醒大脑的目的。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个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理解。新课程理念下,更提倡教师有自己的教学风格,但对教材的研读和感悟是第一步。只要每一个走进新课程的实验教师能够做到静心钻研教材,潜心解读教材,品出内涵,悟出精髓,就能很好地把握新课程的脉搏,有效地实现教学“再创造”的过程。
当然,复习课要真正上好,上出实效,并不容易。我们的“整理与复习教学策略”还是基于教材内容作了一点浅层的尝试,但至少这种尝试一定程度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甚至争辩。如此坚持,必然能催生出鲜活的思想、撞击出智慧的火花,从而使孩子们在整理与复习中也能探出真正的精彩!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激发兴趣;构建知识体系
“复习课最难上。”这是许多数学教师经常发出的感叹。因为复习课既不像新授课那样有“新鲜感”,也不像练习课那样有“成功感”。复习课,如何才能让孩子积极踊跃、兴趣盎然呢?疑问萦绕在脑海,回旋在心头,我努力地找寻着答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复习课应把激活学生的复习欲望放在首位,使学生真正成为自主复习的主人,简言之:生活、放手、等待和调控。
一、走进生活,激发复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也时刻离不开数学。只有从生活的源头汲取活水。让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例如,在复习“过年——总复习”一课时,由于本节内容所选取的素材非常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与儿童的现实生活产生共鸣,激起了学生复习的兴趣。创设的教学情境如下:利用学生喜欢看动画片的特点,我播放了一段片名是《欢天喜地过大年》的影片。伴着优美欢快的乐曲,镜头出现的是热热闹闹的农村过年的情景。放眼观望,袅袅的炊烟随风飘飞,报春的喜鹊登上枝头,大红的春联送来祝福,劈啪的鞭炮辞去旧岁;走近细瞧,小刚一家三口乘坐小轿车回到奶奶家,各种各样的年货应有尽有,一盘盘鱼肉清香四溢,一碗碗饺子热气腾腾……孩子们在影片中看到了自己熟悉的过年情景,惊奇中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课本综合信息图定格在大屏幕上,影片结束了。正当大家兴奋之时,我抛出了问题:“小朋友,从刚才的影片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几个我们曾学过的数学问题吗?”话音未落,孩子们的小手早已高高举起,学生的兴趣已达高潮。影片情境容纳并贯穿了各单元的知识要点,满足了“以小见大”的要求。
二、大胆放手,构建知识体系
复习课要把旧知识进行整理归纳,这一过程,就是将平时相对独立的知识点串成线,连成片,结成网。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很多时候孩子喜欢“踏雪无痕”式的教学方式。喜欢给他们足够探究空间的“大蛋糕”式的例题。喜欢体验知识形成过程的“自我发现”。那么。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老师就要相信他们。放手让他们自己去研究、去碰撞、去思考、去发现、去建构。
如在复习“平面图形的特点和面积”一课时。先让学生说说学过哪些平面图形,我们要复习这些图形的哪些内容。目标明确后,小组共同探究,列出所要复习的知识再通过交流、对比补充,学生把这一部分知识整理得井井有条。形成了一个清晰的知识网络。由自己整理得出的结果。印象深刻。而且体验到成功的快乐。通过放手让学生整理知识,让学生心情愉悦地进入复习活动,使学生在趣中生疑、疑中生奇、奇中生妙,大有意犹未尽之感。学习方式的变革带来课堂的勃勃生机,彰显了课堂教学生成性的本质特征。
三、耐心等待,学生还你惊喜
学生在探究、交流、建构的过程中,既需要空间。更需要时间作保证,不能学生一有困难,就急不可待地加以提示;或某个过程不过是走走过场;更不能越俎代庖。替代学生的探究、建构过程,剥夺学生的发现机会。当然有时学生的发现、建构并不成熟或带有片面性,但只要教师稍加引导。有时就能成为极佳的教学契机。如在整理“因数与倍数”知识网络图时,有几个小组一开始也有“斗大的馒头无从下手”之感。但经过小组内的商讨,他们慢慢有了自己的想法。我呢?在整节课中一直是掌握复习方向的舵手,是创设良好复习氛围的主持人,是导向复习关键处的导游,又是直接分享学生在问题解决后得到成功喜悦的朋友。
四、及时调控,掌握课堂节奏
新课程理念主导下的课堂,学生成为了真正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学习状态不一定与教师原有的备课设计相吻合,尤其是复习课的设计,因为预设的环节教师一般只能从经验出发,带有自己的主观性。当教师预设的流程与学生在课堂实际生成的流程不一致时,作为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学会不断调整自己的流程,掌握课堂节奏。
数学复习课不能只重数量而轻视质量,要在“精”和“趣”上下工夫。大量的“题海战术”不仅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还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这时教师不应该只关注习题本身,而应该在设计一些新颖的、趣味的、具有挑战性的内容上进行调控。如,在复习“名数改写”一节时,学生在进行大量的单复名数互化后,已进人倦怠期,这时我就出示一篇里面包括各种计量单位的数学日记,通过阅读日记。程度不同的学生发现错误的个数是有区别的,这也正是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这样的练习除了具有趣味性外,还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样不仅让学生换个角度进行名数改写的复习,又达到了清醒大脑的目的。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个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理解。新课程理念下,更提倡教师有自己的教学风格,但对教材的研读和感悟是第一步。只要每一个走进新课程的实验教师能够做到静心钻研教材,潜心解读教材,品出内涵,悟出精髓,就能很好地把握新课程的脉搏,有效地实现教学“再创造”的过程。
当然,复习课要真正上好,上出实效,并不容易。我们的“整理与复习教学策略”还是基于教材内容作了一点浅层的尝试,但至少这种尝试一定程度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甚至争辩。如此坚持,必然能催生出鲜活的思想、撞击出智慧的火花,从而使孩子们在整理与复习中也能探出真正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