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视角下的汉语言文学研究

来源 :语文建设·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sijin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语文字学是一门以汉字为研究对象的传统语言文字学科,这一领域的研究者很多,相关的著作也非常多。北京大学宋均芬教授所著的《汉语文字学》在繼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我国21世纪文化、经济建设全面发展的大背景下,以更广阔的国际视角,对这门在中国本土诞生并发展的学科重新进行了梳理和建构。
  《汉语文字学》分为四章。在第一章绪论中,作者对汉语文字学的学科和简史作了综合介绍;第二章汉字总论,阐述汉字的起源、定义、性质以及演变;第三章汉字各论,分别对古文字和今文字进行研究;第四章汉字析论,重点论析了汉字的造字结构、义项和类别。综观全书,具有几个重要特点。
  第一,前沿性。本书立足于国内汉语文字学研究成果和精髓,集历年来最新研究之大成,并结合国际上最新的语言学理论,对传统理论、研究方法等各个层面加以融合、更新。在当前学科研究中,具有非常强的代表性和引领性。
  第二,针对性。本书以研究论析汉语文学科基础理论和内容为核心和立足点,以普及汉语文字学基础知识、促进汉语文字教学为直接目标,既对学科理论知识作了全方位的阐述和研究,也通过相关的知识对培养汉语语言能力进行探索和启发。
  第三,系统性。本书在整体研究上有独特且统一的规划,以全方位的视角和简洁清晰的脉络,既全面体现了汉字学的相关理论基础,也把字形、训诂、语音、词汇等多个专业领域的研究相互渗透与融合,从而对传统文字学的核心内容进行准确把握。对读者,特别是初学者探寻汉语文字学的核心问题和主要内容有相当大的帮助。
  第四,理论性。本书注重理论分析,特别是汉字总论和析论部分,研究分析深入,以点带面,通过坚实的理论建构起关于汉语文字学核心内容的整体性框架,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汉语语言学理论建设知识。
  第五,应用性。本书在本体研究与应用研究紧密结合、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的基础上,注重传统学科面向社会、面向现代化的应用。本书论析的学科知识密切关注现代汉语的规范、中小学教学、高等职业教育等应用领域,将基础理论知识与丰富的材料、案例相结合,在更好地发挥理论对于实际活动的指导和促进作用方面有着积极的影响。同时,“放眼世界,立足本土;注重理念,聚焦改革”这一原则在本书中也有突出的体现——既有传统文字学的理论基础,又具有现代普通文字学的研究视野;既对汉字的字源释义、结构等进行研究,又进一步对传统文化进行融会贯通。这不仅丰富了读者的汉语文字学知识,也提高了其学术修养、文化修养和职业素养。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的论述非常详尽,内容密切结合文献用字及语言学相关理论,不脱离具体的文献语言而把汉字作为孤立的现象来论述。全书视野开阔,发掘深入,研究全面,将知识、理论、例证及应用能力四者相结合,运用交叉、对比等方法,突出重点、难点;引用的各种文献、素材、案例也非常丰富;语言生动形象,可读性非常强。
  (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李晓文)
其他文献
小语教材苏教版第二册的《放小鸟》一文,叙述了作者从“得到小鸟”、“喂养小鸟”到“放飞小鸟”的过程,表达了作者“爱护小鸟,就要让小鸟自由”的思想感情。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真正感受作者的“爱鸟”之情呢?我领着学生一次次走进文本,探究文本,与文本对话,创造了一个强有力的“智慧场”、“情感场”。    一、走进文本,让思维碰撞思维    课文中描述的小鸟是那样可爱——“绿色的羽毛,黄色的嘴
小学生的朗读如同新家具,过一段时间就会变形,而这种变形似乎将课堂教学中的所有生成彻底删除。比较经典的场景是这样的:在教学一篇课文时,学生往往能读得声情并茂,可等学到下一个单元,或是总复习阶段,他们再读这篇曾经读得很动情的课文时,却味同嚼蜡,再也没有当初那种风起云涌的感动,甚至连初读这篇课文时的原点都回不到了。  从“朗读还原”这一奇怪现象不难看出,学生的朗读也许更多的是一种单纯的技术性模仿。比如,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更是重中之重。但一直以来,阅读教学策略的选择总是未尽人意,如何让阅读教学更有效,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的理想追求。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欣喜地看到阅读课教学策略的选择也随之发生了许多喜人的变化。   一、初读课文——变“蜻蜓点水”为“重点检查”  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不管是观摩课、公开课还是常态课,导入新课后,绝大部分教师让学生带着要求初
《鞋匠的儿子》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主体部分是人物的对话。怎样设身处地地理解对话情境以及林肯演说内容背后彰显的人格魅力呢?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在教学本课时,做了以下两方面的尝试:    一、深思生情,提升口语交际能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六年级的学生不管是知识面的广度还是认识的深度都在不断提升,对一个问题常会深入思考,并组织语言,以求更缜密的回答。在上了
一、说一说:铺设温故知新的大道  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地让学生机械、刻板地照本宣读,而是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学习内容,用积极的情感体验去感受阅读。  1.说画面。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黄鹤楼送别》一课时,笔者适当引导学生根据“黄鹤楼”“孤帆”“远影”“江水”等词语去描绘出一幅诗情画意、依依惜别的送别场景,让学生在脑海中勾画出一个直观形象的离别画面,让其有一种飞越时空、身临其境的感
“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新课程标准(小学高年段)给我们指出了明确的教学方向。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既要引领学生读懂课文写了什么,更要指导学生领悟作者是怎么表达的。  一、重视预习,产生期待  预习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预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有效的预习,应该是学生产生
预习,就是学生课前的自学活动,指在教师讲课之前,学生自己先独立地阅读新课内容。它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预习的效果,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已具有一定阅读能力的高年级学生在预习时常常走马观花或是胡乱摸索,造成课堂的效率低下。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要做好课前的预习工作,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使其主动、自信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一、寻找切入点。理清作者的
随着网络的盛行,供教师参考的教学资料五花八门,各类教案也层出不穷,备课资源的丰富确实给教师备课带来不少便利,但是有些教师因而不思考钻研,信手采用,导致教学内容不当,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所以,作为一个语文老师,首先必须用好手头的语文书,只有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出合宜的教案来,教学才会有的放矢。人教版低段语文教材虽然不如高段教材提示教学内容那么明显,但是,只要你做个有心人,去细细“读懂”它,低段
一次语文教研活动,我让老师们用一个比喻来形容自己心目中的语文课,答案多种多样。有人说,课如玫瑰,要有激情;有人说,课如荷花,要清澈明净;还有人说,课如柠檬,要有滋有味……似乎都在理,细想着,我忽然觉得:一堂好课恰似茉莉,看着平淡无奇,品着却幽香缕缕,回味起来更是余香萦怀!    一、含苞——强化预设厚积薄发    语文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而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再现的是师生“原汁原味”
教学简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 。  学习这篇课文,运用多媒体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品味、领悟文章的内涵,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强烈的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