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如茉莉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haiyi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次语文教研活动,我让老师们用一个比喻来形容自己心目中的语文课,答案多种多样。有人说,课如玫瑰,要有激情;有人说,课如荷花,要清澈明净;还有人说,课如柠檬,要有滋有味……似乎都在理,细想着,我忽然觉得:一堂好课恰似茉莉,看着平淡无奇,品着却幽香缕缕,回味起来更是余香萦怀!
  
  一、含苞——强化预设厚积薄发
  
  语文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而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再现的是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这种再现需要教师精心的预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此时的教师只有像茉莉花树一般脚踏实地,默默无闻地为语文课堂这朵“茉莉”汲取营养,待到春光烂漫时,这朵“茉莉”才会含苞,精彩的生成才能绽放。
  衢州市教学新秀陈小红老师就是这样一位恰似“茉莉花树”的老师,她在执教《高山流水》前对课堂进行了充分预设:
  初读课文后,陈老师让学生提出在读的过程中遇到的比较难读、难懂的句子。学生提出了三个句子,即“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师:(出示一、二句在课件上)同学们说的这两个句子有很多相似之处,你们发现了吗?
  生:它们字数一样,而且开始都是“善哉乎鼓琴”
  师:是啊,那谁在鼓琴?
  生:俞伯牙
  师:是啊,那美妙的声音在钟子期听来就像……
  生:泰山、流水
  教学至此学生已经大致了解了句子的意思,教学目的似乎已经达到,但陈小红老师没有就此打住,她侃侃而谈起“俞伯牙向成连先生学琴”以及“创作‘高山流水’”的故事来,学生们听得投入,对俞伯牙的佩服之情倍增,对钟子期能解读伯牙音乐的高超鉴赏能力也不由自主地滋生出敬意来,教学效果在陈老师娓娓道来间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在不知不觉间得到了提高。
  
  二、初绽——步步推进幽香徐徐
  
  语文课,目的是让小学生掌握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习得基本的语文能力,懂得运用语文的规律,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无数教师在课堂上匠心独具,不疾不徐,步步推进,语文课堂也在不知不觉中散发出徐徐幽香来。
  一位老师在执教《普罗米修斯》一课时,把对语言文字的揣摩与涵咏放在首位,淡淡清香扑鼻而来:
  师:除了锁,宙斯还用了哪些方法来惩罚普罗米修斯?
  生:派了一只凶恶的鹫鹰来啄他。(师板书“啄”)
  师:看这个“啄”字是口字旁,就是用嘴巴来——啄,谁来做个啄的动作。
  (一生做了个轻轻的啄动作)
  师:我看到了一只可爱的小鸟雀在啄,请看。(课件出示鹫鹰的资料)
  师:现在你再来做个啄的动作。(学生做了个凶狠的啄的动作)
  师:现在你为什么这样啄?
  生:因为我从课件中看到鹫鹰的嘴是非常尖利的,这是一只凶恶无比的鹫鹰在啄食他的肝脏。
  师:是啊,这样尖利的嘴,真是一啄见——血,一啄见——骨,一啄见——
  可见这是一种怎样的啄?
  生:凶狠、惨无人道、灭绝人寰……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这还是一种怎样的啄,再到文中去读一读。
  这位老师紧扣重点词句,在引导学生圈注、比较、动作演示等过程中,让学生悉心揣摩,深入领会。这样自然巧妙的步步推进宛若雨润心田般,贴切而舒服。
  
  三、怒放——回归本原精致淡雅
  
  美到极致是自然,真正的好课应该是平实而精致的。指导学生读读、说说、问问、议议、品品、练练,在平实中见锤炼,在质朴中见功夫。在一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中,一位老师执教的《鲁班学艺》堪称是一节简洁的好课,他没有花哨的架子,却潜心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要看得快,从一眼看一个字或一个词变成一眼看一句话或几句话;脑子跟着眼睛扫视,迅速思考,弄清看到的文字说的是什么意思。他没有华丽的课件,却花大工夫让学生读书,以此充分感知文本,熟悉文本,思考文本,体会感情。他没有过多的分析、讲解,却抓住“琢磨”、“十二个白天十二个黑夜”大做文章,让学生来反复咀嚼,反复体会,从而感受鲁班的刻苦……反复读与“作批注”的方式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积聚了足够的谈资,因而交流时精彩不断,尽显“个性化阅读”之风采。课堂上,“读、说、议、品、练”五个方面,相互交叉,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组成了完整的一堂课,干净利落,没有旁枝斜蔓,真可谓是简单不失品位,简练不失精彩。
  
  四、回味——细节到位余香萦怀
  
  语文课堂中值得回味的东西很多,细节便是其中之一。一句无心的话,一个忽略的眼神,一个不经意的行为,一种惯常的态度……课堂教学中微不足道的细末之处,往往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水平,折射着教师的教学思想,表达着教师的教学风格,体现出一位教师的实力和功力。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一堂公开课上的一个小小细节,至今我还记忆犹新:在让学生板书生字后,于老师拿出红粉笔要给写得最漂亮的字画上红圈,以示评判褒贬。其实,那几个字孰优孰劣,一眼即能看出。但出乎意料的是,于老师在圈出了那个明显漂亮的字后,又仔细端详起另外三个难以让人恭维的字,一脸的认真劲,绝不亚于鉴赏一位书法大师的真迹!一会儿,于老师面露欣喜之色,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似的将其中写得较漂亮的偏旁部首圈了出来且喷啧称赞,就连那实在让人不堪入目的“凹”字,中间的凹陷处也被于老师郑重其事地画上了红圈,并竖起大拇指:“这个‘凹’字,很有分寸,这个‘折’,很有力量。”黑板上大大小小的几个红圈恰似几面红旗,鲜艳夺目,震颤着每个人的心灵。在于老师的眼里,每个学生的字都有“优点”,都该画上“红圈”!这正体现了一个教育艺术家的宽阔心胸:炽热的情感和睿智的策略。对于学生而言,这种激励性的熏陶对促使学生健康成长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滴水原本可藏海”,寻常事物往往也是大千世界的缩影。关注细节,其实就是关注新课改的观念是否落实到位,就是追求教学实践的智慧与艺术的统一。细节到位了,课堂回味起来,也便如茉莉花茶般余香萦怀。
  (责编 韦淑红)
其他文献
在公开课上或是赛课上,执教者为我们展示的课例大都是精读课文的教学,略读课文只能待在“被遗忘的角落”。究其原因是略读课文的教学是现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两难境地”:教深了,不仅课时吃紧,还会混淆了与精读课文的界线,影响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形成;教浅了,又担心略读变成自读,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于是就出现了精、略不分等现象。大家只是自己摸索着教,该怎么教?实践起来五花八门,难以驾驭。  《小学语文教师》
童话是心田那一颗幸福的种子,童话是心底那一抹温柔的感动,童话是心路那一道深刻的哲学,童话是心扉那一片诗意的浪漫……走进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我们就一起走进了童话的世界,《巨人的花园》就是本单元带给学生的第一份惊喜。    一、走近“花园”看童话——解读教材  巨人有一个神奇的花园,孩子们给花园带来了美丽和欢乐,而自私的巨人却赶走孩子破坏了美好的一切。在小男孩的启发下,巨人终于醒悟,和大家一起
小语教材苏教版第二册的《放小鸟》一文,叙述了作者从“得到小鸟”、“喂养小鸟”到“放飞小鸟”的过程,表达了作者“爱护小鸟,就要让小鸟自由”的思想感情。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真正感受作者的“爱鸟”之情呢?我领着学生一次次走进文本,探究文本,与文本对话,创造了一个强有力的“智慧场”、“情感场”。    一、走进文本,让思维碰撞思维    课文中描述的小鸟是那样可爱——“绿色的羽毛,黄色的嘴
小学生的朗读如同新家具,过一段时间就会变形,而这种变形似乎将课堂教学中的所有生成彻底删除。比较经典的场景是这样的:在教学一篇课文时,学生往往能读得声情并茂,可等学到下一个单元,或是总复习阶段,他们再读这篇曾经读得很动情的课文时,却味同嚼蜡,再也没有当初那种风起云涌的感动,甚至连初读这篇课文时的原点都回不到了。  从“朗读还原”这一奇怪现象不难看出,学生的朗读也许更多的是一种单纯的技术性模仿。比如,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更是重中之重。但一直以来,阅读教学策略的选择总是未尽人意,如何让阅读教学更有效,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的理想追求。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欣喜地看到阅读课教学策略的选择也随之发生了许多喜人的变化。   一、初读课文——变“蜻蜓点水”为“重点检查”  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不管是观摩课、公开课还是常态课,导入新课后,绝大部分教师让学生带着要求初
《鞋匠的儿子》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主体部分是人物的对话。怎样设身处地地理解对话情境以及林肯演说内容背后彰显的人格魅力呢?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在教学本课时,做了以下两方面的尝试:    一、深思生情,提升口语交际能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六年级的学生不管是知识面的广度还是认识的深度都在不断提升,对一个问题常会深入思考,并组织语言,以求更缜密的回答。在上了
一、说一说:铺设温故知新的大道  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地让学生机械、刻板地照本宣读,而是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学习内容,用积极的情感体验去感受阅读。  1.说画面。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黄鹤楼送别》一课时,笔者适当引导学生根据“黄鹤楼”“孤帆”“远影”“江水”等词语去描绘出一幅诗情画意、依依惜别的送别场景,让学生在脑海中勾画出一个直观形象的离别画面,让其有一种飞越时空、身临其境的感
“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新课程标准(小学高年段)给我们指出了明确的教学方向。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既要引领学生读懂课文写了什么,更要指导学生领悟作者是怎么表达的。  一、重视预习,产生期待  预习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预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有效的预习,应该是学生产生
预习,就是学生课前的自学活动,指在教师讲课之前,学生自己先独立地阅读新课内容。它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预习的效果,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已具有一定阅读能力的高年级学生在预习时常常走马观花或是胡乱摸索,造成课堂的效率低下。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要做好课前的预习工作,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使其主动、自信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一、寻找切入点。理清作者的
随着网络的盛行,供教师参考的教学资料五花八门,各类教案也层出不穷,备课资源的丰富确实给教师备课带来不少便利,但是有些教师因而不思考钻研,信手采用,导致教学内容不当,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所以,作为一个语文老师,首先必须用好手头的语文书,只有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出合宜的教案来,教学才会有的放矢。人教版低段语文教材虽然不如高段教材提示教学内容那么明显,但是,只要你做个有心人,去细细“读懂”它,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