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与形”教学实录与评析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wl12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内容: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07页。
  教学过程:
  一、传说导入、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1.链接“数”与“形”的初步感知。师:老师今年假期到一个地方游玩,结果到了那座山下,那座山把老师给惊呆了(出示五指山照片),你们看,那座山的外形像什么?
  生:像五指。
  师:对,这就是有名的五指山!相传,孙悟空就曾经被压在这里。(出示右图课件)
  2.挖掘“形”背后“数”的内涵。师:五指山确实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宝贵财富,但这“形”往往就被人们,想象成了“五指山”,形就和数就结合在了一起。所以,形是大自然的馈赠,数是人们创造的智慧。看来,这数与形之间真的还被赋予了许多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内涵!(板书:数形)不信,我们接着往下看:
  (1)你知道女的为什么爱穿高跟鞋吗?
  ②芭蕾舞演员又为什么要踮起脚尖跳舞呢?
  生1:因为穿上高跟鞋,女人看起来很美。
  生2:因为芭蕾舞演员踮起脚尖转得快。
  师:(再出示黄金分割点0.618)因为穿上高跟鞋和踮起脚尖以后,看起来就更高挑、更优美。其实,在人们追求“美”的背后,实际上是在追求黄金分割点0.618,也就是在人体上身和下身的比例达到百分之六十一点八的时候,人的形体是最美的。看来,使我们生活如此美妙的数与形之间真的还有许多的秘密!同学们想不想继续探究?(学生兴趣高涨地回答“想”)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同学们一起研究“数与形”,齐读一遍。(板书:“与”)
  二、溯本求源、数形结合,植入策略
  1.依形思数,依数思形。
  (1)依形思数.
  师:要探讨“数与形”的秘密,先让我们从简单的开始吧。(出示课件)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16根小棒.
  生2:我看到了4个正方形。
  生3:我看到了4个“口”字。
  生4:我看到了每个正方形里都有4个90度。
  生5:我看到了每个正方形里有4根小棒。
  生6:我还看到了每个正方形里都有360度。
  小结:从“形”能够看到许多的数,这就是一种智慧,那么,由数你能想到一些形吗?
  (2)依数思形。
  师:你能让数字1说话吗?(出示课件)
  生1:1张嘴。
  生2:1个太阳。
  生3:1把椅子。
  生4:4个1就组成一张口,一张口就可以说话。
  ......
  师:1张桌子、1把椅子、1个太阳、1个同学、1棵大树、1架飞机......最后就把这些“形”抽象成一个数学符号“1”表示。可是,数字“1”说:“我不是你们说的那些,我的形体是1个正方形。”结果数字“3”也跑来说:“我的形体是3个正方形。”那么,同学们能否根据他们的形体,用图形表示“1+3”吗?它是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等于(边长乘边长)。数字“5”也不甘示弱:“我的形体是5个正方形。”大家会用图形表示“1+3+5”吗?它又是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等于(边长乘边长)。
  小结:通过刚才的那个“口”的形状,我们看出来许多数,透过数字“1”,我们又能说出许多的形状,也就是:当只有形的时候,就让数来说说话,当只有数的时候,就让形来帮忙表达。如果该节课能够在数与形之间建立一种联系,引导学生穿梭在数与形之间,游走在数形结合里。那么,这节课的学习一定是成功的!
  2.策略求形,植入策略。(1)出示特大数列,设置矛盾冲突、激发探究欲望。课件:10秒算结果:1+3+5+7+9+11+…+99997+99999=?
  老师计时,……5、4、3、2、1、停。(课件出示结果)(学生是无法做出的,意在设置矛盾冲突)想知道吗?我告诉你,因为99999接近10万,10万的一半就是5万,5万的平方就是25亿(2500000000)。想知道我是怎样算出来的吗?(学生异常兴奋地说出“想”)我们今天学习的是什么?(“数与形”),那么,这些数字,我们就用图形来帮助表达一下嘛!但是,这个天外来物(指题目)的大数据,能画这么大的图形吗?肯定不能,那怎么办呢?就采用“数形结合”“以小见大”(板书:“数形结合”“以小见大”)的策略吧!我们不看后面很大的数,只要分别用图形表达出前面的几个数,就能找出这组数计算的规律啦!大家想不想试试?(学生兴高采烈地说“想”)
  (2)借助提供信息,创造以小见大,体现数形结合。
  (出示课件并齐读)根据以下信息,用彩笔创造一个“数形结合”“以小见大”的几个图形分别表示1,1+3,1+3+5,1+3+5+7……就知道下面题目怎么计算了。(展示学生创造的数形结合图形如下)
  1 1+3 1+3+5 1+3+5+7 1+3+5+7+9
  (3)展示数形结合,寻找数列规律,构建数学模型。
  ①为了在点子图上摆出更具体直观的图形,我送你们一张点子图(贴到黑板上)来体现“以小见大”的策略,老师先摆这列数的第一个数“1”,这是一个方格,这个方格是正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等于(边长乘边长),也就是1乘1得1的平方。(如图一,板书:1=12)
  ②为了体现这列数的前两个数的图形,老师再接着摆第二个数字“3”,所有磁块的个数就是“1+3”,(如图二)它又组成了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等于?(2乘2得2的平方)(贴板书:1+3=22)
  ③同学们,老师就摆到这里。下面你们敢仿照老师的摆法往下摆吗?(学生摆出图三)你摆出的总个数怎样记录?(贴板书:1+3+5=32)
  ④谁还敢往下摆?(学生摆出图四)你摆出的总个数又怎样记录?(贴板书:1+3+5+7=42)   ⑤谁敢再往下摆并且记录总个数?(学生摆出图五,贴板书:1+3+5+7+9=52)
  ……
  ⑥教师出示课件讲解:
  老师也用“以小见大”的策略摆出了一些图形,想不想看看?课件演示请同学们一边数,一边帮着记录小正方形的总个数。1=1=12;1+3=4=22;1+3+5=9=32;1+3+5+7=16=42;1+3+5+7+9=25=52……
  ⑦观察数列,构建模型。
  观察1+3+5+7+9=25=52:
  a.你是做加法加得25、还是做乘法,乘得25?(做乘法五五二十五)。那么,为什么一道加法算式题你却用乘法来做呢?(因为用加数的个数相乘比较简便)
  b.你发现“加数的个数”与“结果”之间有什么规律?
  生:我发现有几个连续的奇数相加,他们的和就等于几的平方。
  c.什么样的一列数具有这种算法呢?
  生1:必须是连续的奇数。
  生2:必须是从1开始的连续的奇数。
  小结:对,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相加,他们的和等于连续奇数个数的平方。
  三、进行训练、应用模型,巩固策略
  1.数形结合、逆向训练。
  下面各数分别是哪些数相加的和?敢挑战吗?(课件出示)
  (1)1+3+5+7+9+11+13=( )【72=49】
  (2)8?=哪些数相加?( )(扳着手指算一算:就是从1+3+5+7+9+11+13+15=82=64,就是从1开始,共有8个连续奇数相加。)
  (3)10?=哪些数相加?( )(再扳着手指算一算就是:1+3+5+7+9+11+13+15+17+19=102=100,就是从1开始,共有10个连续奇数相加。)
  小结:72、82、102其实就是边长是7、8、10的正方形的面积。102等于从1开始的10个连续奇数相加的和,即:1+3+5+7+9+11+13+15+17+19=102=100。同时,我们还可以这样思考:1~20中,1+3+5+7+9+11+13+15+17+19这一半正好是奇数。而另外一半的数字看不到,看不到的一半(2+4+6+8+10+12+14+16+18+20)则是偶数。那么,请问:1~100中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有几个?(50个)连续偶数有几个呢?(50个)
  2.依数解形、前后呼应。
  难题解答(出示(贴的)板书:逐一覆盖最后两个数)
  (1)1+3+5+7+9+11+……+97+99=?
  (2)1+3+5+7+9+11+……+997+999=?
  (3)1+3+5+7+9+11+……+9997+9999=?
  (4)1+3+5+7+9+11+……+99997+99999=?
  生1:(1)小题:因为1至100中有100个数,其中一半是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到99,所以等于502=2500。
  生2:(2)小题:因为1至1000中有1000个数,其中一半是奇数,所以等于5002=250000。
  生3:(3)小题:因为1至10000中有10000个数,其中一半是奇数,所以等于50002=25000000。
  生4:(4)小题:因为1至100000中有100000个数,其中一半是奇数,所以等于500002=2500000000。
  3.变式练习、画龙点睛。
  (出示(贴)板书:逐一覆盖最后一个数字)
  (1)1+3+5+7+9+11+……+199=?
  (2)1+3+5+7+9+11+……+299=?
  (3)1+3+5+7+9+11+……+599=?
  小结:同学们,我们结合黑板上大家摆的正方形点子图认真观察:刚才的几道题是不是就是正方形的边长分别是50、500、5000、50000和边长分别是100、150、300的正方形的面积?确实是这样,难怪我国数学家华罗庚感概地说数无形时少直觉,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
  四、数形相依、强化结合,提升策略
  1.图形趣变。
  刚才同学们摆的正方形,如果碰一下会怎么样呢?请看!(课件出示)那么如果再碰一下又会怎么样呢?哟!又变成如此美丽的图案,在这美丽的图案背后还有数学思考呢!请看!
  2.趣味填数。
  根据下面的图形说一说第5、6、7个数分别是( )、( )、( )。你是根据怎样的排列规律得出的结果?第100个数是( )。
  1 3 6 10( )( )( )……( )
  第1个数 2 3 4 5 6 7 ……第100个数
  生1:第5、6、7个数分别是15、21、28,我是根据从第二个数开始依次加上2、3、4、5、6、7得到的。
  生2:我不是这样填,我是根据第几个数,就用几加到1,比如:
  第一个图形=1
  第二个图形=2+1=3;
  第三个图形=3+2+1=6;
  第四个图形=4+3+2+1=10;所以,
  第五个图形=5+4+3+2+1=15;
  第六个图形=6+5+4+3+2+1=21;
  第七个图形=7+6+5+4+3+2+1=28;
  第100个数就是第100个图形=100+99+98+97+……+5+4+3+2+1。
  3.梯形与高斯。
  你真了不起。你的这种方法是最好最棒的!要计算100+99+98+97+……+5+4+3+2+1等于多少?方法很多:方法一:可以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加上“转化思想”(板书:转化思想)就能算出来。把100分成单数和双数:
  100+99+98+97+…+5+4+3+2+1。
  方法二:还可以用梯形的面积公式来计算。请看:(1)计算第一个梯形里有多少根木头?(出示课件)
  生:木头的根数=(3+7)×5÷2=25
  (2)计算和在一起有多少根木头?(出示课件)
  生:木头的根数=(3+16)×14÷2=133根
  (3)如果再在上面再加两层,一直堆到100层,一共有多少根木头?(出示课件)
  师:其实,求1+2+3+4+5+6+7+8+9+10+11+12+13+14+15+16+………+99+100等于多少?就是求梯形的面积,根据梯形的面积公式=(上底+下底)×高÷2。所以100层木头的总根数=(1+100)×100÷2=5050,数学家高斯在8岁时就会计算了。当时,他并没有学过梯形的面积公式,他用数形结合、以小见大的思想方法来直观解决这一数学难题的。即:高斯求和=(首项+末项)×项数÷2=(1+100)×100÷2=5050。(板书:高斯求和)
  五、总结全课、课外拓展,延伸策略
  1.名言创改。(课件出示)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是不是真正体验了当只有“形”的时候,就让“数”来说说话,当只有“数”的时候,就让“形”来帮忙表达。这节课真正实现了让我们的思维随时穿梭在数与形之间,游走在数形结合里,所以,我非常欣赏华罗庚的名言:“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但是许老师今天要为同学们改一改:“数形结合百般好,以小见大万事通。”
  2.课文拓展。(课件出示)选择你喜欢的□、○或线段图等,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把单位“1”逐一平均分成一半、一半、再一半……,思考并且见证“以小见大”解题策略的奇迹!
其他文献
自从1999年高考改革以来,话题和材料作文,一度声威大振,某些命题还取得了经典性地位,一时颇具席卷天下之势,但是,这种包举宇内的声势,相当暂短。三四年后,此类命题,从数量上,
二项式定理有关知识是每年高考必考内容之一.本文就近年来的高考试题中二项式定理题型进行归纳总结,并对解法进行探讨,供参考. Binomial theorem knowledge is one of the c
一位学长曾向我们讲述过这样一则真实的故事:她去一位外籍朋友家做客,快到吃饭时,女主人在地板上铺了一张大报纸,让其一岁零三个月的宝宝单独坐在一张小桌子前自己吃饭,尽管
青田县祯旺乡祯旺村有一支农民自己办的消防队伍,被当地群众称之为深山农民的保护神。 祯旺乡是青田县最偏僻的山乡,至今未通公路,全乡只有一条13公里长的机耕路。1992年2月
极重型周期性麻痹诊治一例壶关县人民医院(047300)候海清男患,31岁。主因四肛无力一日,瘫痪一日于1994年5月29日急诊入院。发病急。入院前2日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四肢无力,仍能坚持体力劳动,故未引起
微课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结合《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例谈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微课的具体设计策略。 The application of micro-class in prim
患者男性、49岁、藏族、住院号0841,因胸闷、憋气、心慌2+两年,症状加重伴四肢颤抖半年,于1991年2月1日住我院内科。91年7月开始感胸闷、憋气、心慌、出汗曾住拉萨某医院经作ECG
10月18日,山西省離石市幸福泉城南幼儿园组织幼儿到市环卫中心,体验从事环卫工作爷爷奶奶的艰辛,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意识。图为老师和孩子们在行进途中。  摄影报道/曹飞娥
正确理解互斥事件和对立事件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灵活运用,是学好高中概率的必备条件.一、与互斥事件相关的概念和公式1.互斥事件在一次试验中,不可能同时发生的两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因为在“情境”的媒介作用下,那些生动直观的形象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