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引路,让教育回家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ugenthal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下飞机,自然清新的空气拂面而来。通往市区的路上,道路两侧一望无垠的片片新绿如此惹人怜爱,记者顿时对这座“桃花源里的城市”心生爱意。20分钟后,车子缓缓进入市区,随处可见的“德行天下,和谐奋进”的标语不断闯入记者视野,探奇之心已然在脑际潜滋暗长:在德行这块芳草地的浸润之下,这里的教育会是怎样一幅令人期待的光景?在与常德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深入对话之后,记者心中的疑团逐渐消解。自上而下地进行学校文化建设,正是常德市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浓墨之笔。
  时下的常德市,学校文化建设工程正在有声有色地开展着。用教育局诸戈文局长的话说,“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学校文化是一种课程资源,学校文化是校长追求的一种境界”。记者每到一所学校,收获的无不是震撼与讶异,校园里的一花一树,一廊一亭,都是从校长到教师潜心于文化建设的成果。透过几所学校,三五场景,或许我们能够从中采撷到全市德育工作的迷人芬芳。
  
  书香让生命内涵得以丰富
  
  好书,似一束阳光,照亮孩子心灵的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精神内涵。当下,以经典诵读为代表的读书活动已成为常德市学校文化建设的有力名片,在全市校园里蔚然成风。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读书,读好书,对于学生兴趣的挖掘,德性的养成,其重要作用毋庸置疑。校园里因为有了书香,孩子们的双眸才如此澄澈清亮。
  
  “这么多风景里,我最喜欢的还是东教学楼。靠近左边的名著文化墙,在我看来就是一面知识墙。墙上写了几个金闪闪的大字:阅读点亮人生。上面用浮雕刻下了许多经典名著,有《红楼梦》、《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话》等。每一个都雕刻得非常精美,让人看了一遍,还想再看一遍。我想这面墙就是告诉我们多阅读,人生才能更加丰富多彩……站在校门口,仿佛能闻到阵阵书香,听到书声琅琅。真是名副其实的书香校园。”这是常德师范附属小学黎晓小朋友心中的书香校园。不难看出,校园里的一书一画,已经深深地植根于孩子的幼小心灵。
  2004年秋季开始,常德师范附属小学的经典诵读活动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我们深知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其目的不仅是让孩子记住一些名篇佳作,更重要的是寻根,寻民族精神的根,寻现代文明之根,寻学校育人思想之根……在熟读经典过程中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加厚孩子的人文底蕴。”问及经典诵读活动的意义,黄志泉校长向记者娓娓道来。该校根据常德市教育局的精神,把经典诵读活动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积极地开展,并将其作为学科建设、文化培育的重要途径和抓手,作为提高学生道德情操、文明习惯的重要工程。为了让经典真正植入孩子们的生命,成为影响孩子一生的文化血脉,常师附小把经典文化作为学校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通过德育课程和语文课程进行文化浸润。在德育课程中,主要通过朝会、德育课对学生开展养成(礼仪)教育、环境教育和心理教育,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环境,通过德育课程、班级个性化评价、主题班队会等途径,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健康、和谐的成长氛围,实现学生、教师、学校的和谐发展。
  众所周知,任何一项好的德育活动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必定与学科教学、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关联。常师附小主要通过语文课前三分钟的经典诵读、课堂教学的适时链接、课外阅读的有效拓展,营建与经典对话的环境,让孩子们随时随处感受经典的魅力。同时,还把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评价来激励孩子们积累祖国文化的精髓,提升孩子们的文化素养。
  看到这里,有人不禁要问了,中华文化如此博大精深,而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文字的领悟能力又存在着一定差异,如何保证诵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让经典文化真正浸润到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内化为孩子们的日常行为,附小主要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来温润推进。如主题诵读活动。一年级是以《时间的脚步》为主题,让孩子们从经典中感受时间的匆匆;二年级把《增广贤文》与《三字经》中的经典进行整合,让孩子从经典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三年级以《一年之计在于春》为主题,让孩子在经典中感受童年的快乐;四年级以《论语》的经典语段为主题,让孩子从经典中汲取精华,从先贤的身上获取力量;五年级是以强国为主题,让孩子们走近爱国英雄,树立强国之心,爱国之情。六年级整合了《弟子规》、《论语》和《明贤集》经典语段,展示了孩子们对经典文化的丰厚积淀。经典的诵读内容、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充分体现了经典文化的艺术性和趣味性。每学年,附小都会根据不同年级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这些活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对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健全的人格、和谐的个性起到了促进作用。
  
  礼乐成就快乐童年
  
  孔子早在《论语》中就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把音乐看做兴邦治国的重要措施;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记者走进工农小学,已是上午10时左右,“见面礼”很特殊,引得大家驻足观赏。三至六年级的学生以班级为单位,排成了整齐的方阵。只见每人手上都有一种乐器,葫芦丝、口风琴、陶笛……别看这群孩子们年纪不大,演奏起来却是有模有样,个个名家范儿十足。校长谢英告诉记者,三至六年级的学生每人都会一种乐器,而且是班班有特色。
  
  记者通过了解得知,一开始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喜欢乐器。92班的何明轩小朋友第一次接触陶笛的时候有些掩饰不住的兴奋,但没过多久,何明轩却用可恶来形容这个“新朋友”,“当同学们拿着陶笛胡乱吹的时候,难听的声音充满了整个教室,像一群乌鸦在哇哇乱叫,又像是有人在鬼哭狼嚎!简直让我心烦意躁,恨不得跑出教室,跑到外面去清静清静,又恨不得跑上去打掉他们手中的陶笛!”音乐课时间到了,当老师用陶笛吹奏了一首动听的歌曲,又教了一些简单的吹奏方法之后,大家吹出来的声音悦耳多了。“我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刻苦练习,把一个个音符变成一首首动听的曲子!陶笛,我喜欢上你了!”
  
  如果你相信孩子是可以自我成长的,那么,请给他们一方舞台,他们必将还我们一份惊喜!
  “文化是学生成长的土壤,优秀的德育往往蕴含在优秀的文化之中。”谢英如是说。2009年开始,全体工农人同频共振、集思广益、凝练文化,将“礼”、“乐”作为学校文化主题,建书香校园、雅致校园、幸福乐园。
  “乐”便是工农小学德育工作的着力点之一。为了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和鉴赏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010年9月,工农小学的孩子们便多了一项活动——器乐演奏。根据各班的班情,学校确立了每班的音乐特色,有的班演奏葫芦丝,有的班演奏陶笛,有的班吹口风琴……一学期下来,孩子们对乐器爱意渐浓。“课余时间,孩子们又有了新的爱好,那就是练习乐曲,校园里到处都洋溢着悠扬的乐声。”说起孩子们的变化,唐小惠老师打开了话匣子:“音乐让人变得充实,许多坏习惯不见了。看着孩子们沉浸在音乐的世界中,学习之余不再迷恋网吧、电游,举止文明了,人也变得有修养了,家长们的脸上也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工农小学校内礼仪中有一条:进校第一次见到师长,要止步立正鞠躬问好:“老师好!”“校长好!”人多时,可以点头示意问候;见到同学,可点头致意,招手问好。
  “客人老师好!”楼道里孩子们充满童真的问候打断了记者的思绪。这里的孩子是乖巧的,更是有礼貌的。“礼”已经深深植入每一个孩子心间,内化为他们日常生活中一个个自觉的行为。
  谢英校长有这样一个梦想:随便一个工农人迎面走来,他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整体气质……他如何对待他人、对待自己、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他的品位、道德、智能,都是学校文化积累的总和……
  我们相信,这个梦想,将不再只是梦想。
  
  雅致的校园文化场
  
  楚辞《湘夫人》有“沅有芷兮澧有兰”的千古名句,芷兰实验学校因此得名。芷和兰都是一种香草,在屈原笔下象征人才,以芷兰命名,寓意这是一方培育人才之地。
  这是一所融小学、初中、高中于一体的寄宿制学校,也许是名字使然,校园内的每一处竟也透着那么一丝雅致的韵味。
  何谓学校文化建设?朱楚湘校长的回答是:“建设有文化品位的学校,让身处学校的师生沐浴在文化的氛围中,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任何一所学校无论是所处的地理位置,还是历史沿革,无论是办学实绩,还是精神品质,都有其他学校所不具备的独特个性。这种独特个性就是‘非他性’。”
  那么,芷兰实验学校的“非他性”又体现在何处?
  朱校长娓娓道来:“学校也找到了一方仅属于本校的文化建设基石。校名‘芷兰’因沅澧文化特点而得名,沅澧河畔盛产芷草兰花,自古以来就以芷和兰代称沅澧大地,学校办学历史虽不长,但也有深远的文化内涵可挖。据此,我们确立了我校文化建设的总体立意,即以‘芷兰’为总纲,以沅澧文化为基点,以‘屈原精神’为主体象征,深入挖掘楚文化内涵,力争在校容校貌、内部管理、办学理念和学校特色等方面逐步注入楚文化元素,形成具有‘芷兰’特色的文化建设品牌。
  记者采访时正值下午自由活动时间。校园里,有围坐在树荫下看书的,有三五成群嬉笑打闹的,有两人一组下五子棋的……一派和谐雅致的校园景象。然而,引起作者关注的却是这样一群学生,看样子是负责卫生的,花池边沿,每一级台阶都被擦得纤尘未染,看得出,他们不是出于应付,而是用心在做。
  行为虽小,其背后一定有深厚的学校文化做支撑。为了尽快得到答案,我们迫不及待地向朱校长讨教。
  在芷兰,学校一切工作都围着学生转,校长、老师、员工只是分工不同的服务员。养成教育是该校下大力气做的一件事,每个学部不同年级有不同目标,如小学养成教育的目标分为三个阶梯:低年级主要培养学生学习行为习惯,教育学生有毅力,做学习的小主人;中年级主要培养生活行为习惯,教育学生有爱心,做生活的小能人;高年级主要培养道德行为习惯,教育学生有责任,做高雅的小公民。走进芷兰,偌大的校园见不到一片纸屑,墙壁上看不到一个脚印,学生品德端正、文明儒雅、彬彬有礼。
  小却精致,是常德市第四中学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常德四中的前身是明义中学。明义的原意是明德尚义,而四中赋予了它新的含义:明白人生意义。60多年的办学历史和仅29亩的占地面积,奠定了学校打造精品之路的基础。
  校园内花草树木布局错落有致、疏密合理,边边角角也不放过,基本上做到了“春有花,夏有荫,秋有香,冬有绿”;绿化带中处处可见新制作的温馨提示语。门口的电子显示牌每天显示一条名人名言、一条做人的提示语等。校园广播系统已建成,上下课电铃设为动听的音乐铃,课前一分钟进行温馨提示,课余时间则播放欢快的轻音乐,让师生在其中得到美的享受。
  姜建华校长告诉记者,四中在日常的德育工作中,注重将学校文化理念渗透并内化为学生的具体行为,建构出了教师、学生自立、自主、健康人格的行为文化特色,确保“校园文化”之树根深叶茂。该校学生的行为文化主要体现在9个习惯上:热爱祖国的好习惯,文明礼貌的好习惯,学会尊重的好习惯,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主动学习的好习惯,对人友善的好习惯,遵守规则的好习惯,勤奋好学的好习惯,讲究卫生的好习惯。学校提出的总体要求是:语言文雅,行为儒雅,情趣高雅,并在实践中通过制度、教育、引导、检查、评比、考核、奖惩等办法给予落实。
  
  让创新的根不断向下生长
  
  自然界找不到两株完全一样的植物,是因为基因;社会上找不到两所完全一样的学校,是因为文化。文化需要积累,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
  
  热带海洋中有一种鹦鹉鱼,渔民很难捕捉到它。因为这种鱼团队互助精神很强,当有一条鱼上钩或触网,其他鱼就会全力将它救出来。但鹦鹉鱼有一个致命的弱点,每天晚上都要吐丝为自己编织一个睡袋,第二天如果它自己冲不开睡袋,就会困死袋中。由此可见,对生命而言最可怕的不是艰难险阻,而是作茧自缚。在我们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从众的心态、习惯的动作、熟练的套路,往往使思维产生惰性。要磨砺思维的宝剑,生长创新的嫩芽,必须突破定势。当我们思考工作、设计教学、解答问题时,不妨常常给自己一个心理暗示——换一个角度会怎么样?在常规的方法之外,还可不可以另辟蹊径?如果我们经常怀有这样的念头,我们就会保持一种开放进取的姿态,就能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这是澧县一中校长赵绪清在国旗下讲话中关于创新的一段论述。
  澧县一中是一所有着近千年办学历史的老校,它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学校从书院时期起就有明确、积极的办学价值取向,即“读书博雅”,“仰范公高风而景其遗行”。早在2004年,一中就提出,德育工作要返璞归真,德育内容要删繁就简。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感情、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2011年,常德市教育局提出了建设创新校园的工作要点。
  创新推动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澧县一中的学校文化建设该怎么做?“应该遵循文化建设的基本规律,秉承优良的办学传统,同时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而革故鼎新。”赵校长的语言是坚定有力的。他们将自己的学校文化概念界定为:人的意识形态在学校中的反映。它主要由三部分构成:校园物质环境和由这些物质环境所反映出来的文化氛围;学校内部的人际关系;学校群体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一中把学校文化建设的目标指向了培养人,而人的综合素质是很难具体描画的,这样一来,学校文化建设就不能采用西方式的线性分割的思维方式,而应侧重东方式的综合思维方式。要注重环境熏陶、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不能过多地依靠轰轰烈烈、指标量化、评比表彰等措施来推动。于是,从洗墨池、后乐亭等充满“学味”的景点,到教室、食堂、运动场、厕所,从“李宣古无意功名终身从教”、“范仲淹断齑画粥”等文化故事到开学典礼、散学典礼、科技节、学生社团等活动,都成为了澧县一中学校文化建设因子的生长地。未来学家多尔曾说过:“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我们要创造的地方。通往未来的路不是找到的,而是走出来的。”在不断的“走”的过程中,一中人改变着自己,不断创新着学校文化建设之路,每走一步,离教育的本质就近了一步。
  赵校长更愿意将自己比作卖力的纤夫,拉着澧县一中这艘古老的航船在激流险滩中艰难前行。“当有一天我再也没有能力拉纤的时候,我希望这艘航船能够继续破浪前进,而不至于迷失方向,随波逐流。”当一所学校带着文化的基因,带着创新的基因茁壮生长的时候,外在的制度和约束早已内化为每一个人的自觉自主行为。
  好的德育,是能够在学生灵魂深处留下印记的,是能够在学生的言谈举止中得到印证的。
  真想重新做一回学生,这是记者此行的最大感触。这里的学生每天都在与文化共舞,与快乐相伴。我们总是不断地在追问: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台湾教育学家贾馥茗女士曾在《教育的本质——什么是真正的教育》中这样解释:“以引导学习者成人为务,以发展人性、培养人格、改善人生为目的。”我们的教育已经到了该考虑如何回归的时候了。让人欣慰的是,常德市的学校文化建设已经迈开了教育本质回归的路,路的那头,迎接他们的必将是一片稻香蛙声。
  
  责任编辑/苗培
其他文献
随着“入门级豪华SUV”  最近开始慢慢走红,  对于那些对车内空间需求并不高、  追求个性不愿随波逐流,  并且预算有限的消费者来说,  这的确是个不错的选择。  虽然已经上市有一段时间了,但真正站在上汽通用凯迪拉克XT4面前时,依然会感到很有气势。家族性风格的前脸具有极高的辨识度,并且相比起XT5来说结构更为紧凑,视觉效果更具攻击性。独特的全LED大灯造型很有特点,令人过目难忘。车身侧面的线条
尽管海马把骑士定位于B级车市场,但无论是4421、1830、1710mm的长宽高尺寸,还是2619mm的轴距尺寸,只能说是在A级车市场中占据定的优势,它还是应该定义为一款紧凑级SUV车型。在外观设计上,本以为品牌历史相对短暂的海马汽车会因为没有太多家族式设计元素的束缚,而发挥出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为骑士带来一念特立独行的外形设计,但是当我面对骑士的时候,还是不得不对自己的这一略显武断的想法而深刻检
亚里士多德学说认为,人们的生活中充满着快乐与痛苦。而正因如此,我们理应采取相应的行动,去追求那些给予我们快乐的事物,并避开其它引起我们痛苦的事物——这种观点也被称为“享乐主义”。然而人生苦短,即使尝遍世间快乐,平几带来的不甘也终究会吞噬我们渴望改变的内心:麻木的“快乐”是否也意味着“痛苦”?而别离的“痛苦”又是否是“快乐”的新生?人们需要改变,而全新雷克萨斯E8300h则欣然到来。  与过去的记忆
作为人民政府的当家人,温家宝总理在每年教师节前后,总会参加一些活动,而每一次活动都富有内涵且感人至深,今年也不例外。2011年8月28日,温总理在河北张北县第三中学,用两个多小时为一千多名农村教师作了题为《一定要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的报告。细读这份报告,每一个关心或投身农村教育的人,都会与现场听讲的教师一样心潮澎湃、振奋不已。在报告中,温总理从推动总量发展、提升质量水平、加大投入力度、创新管理体制
一、公民素养①作为一种“激辩的领域”    我想透过对一个简单但重要的观察现象的讨论作为本文的开篇。虽然目前对公民素养与公民教育的研究兴趣已是一种全球现象,但是对公民素养与公民教育的意义为何仅有部分的共识。  上述观察引发另一个观察现象与两组相关联的问题。现象指的是公民素养与公民教育所呈现的是一种激辩的领域。此处,“激辩”一词是相当重要的,因为正如在下文中将证明的,激辩一词所代表的意义远较意见不一
背景  “今天,当我们在谈论先锋文学的时候,它完全变成了理论家、批评家眼里的一些概念,毫无生命感,我无法用语言来复原那个年代的文学,它的生机、蓬勃和热情。”隔着微信语音的距离,我依然能够感受到马原声音底层的热情,就像墨点慢慢浸透纸背……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残雪、格非、刘索拉、徐星、马原、余华、苏童、孙甘露等作家,在中国文坛掀起了一股以创新为号召的“先锋文学”浪潮,引起了巨大反响。三十年前,先
“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这是她很喜欢的一句话。她说,朱永新的《走近最理想的教育》一书让她感触很深,也引发了她内心深处对教育的不断反思。在她看来,书中朴素的道理是所有教育人应该弘扬的,也是教育界有些人已经缺失的东西,她甚至给当地教育局工作人员每人分发了一本,包括司机,包括工勤人员。有人不解,她回答:“教育是一种辐射,教育局上下有必要形成这样一种好的文化氛围。”她就
某班转来一名新生,听说来自台湾。初次见面很有礼貌,见到老师一声问候,伴着一深鞠躬;同学引他到座位上,他说声“谢谢”,又伴着一深鞠躬。他落落大方,自然诚恳,倒让那同学很不自在,红着脸回了座位。也许是他的行为在其他同学眼中显得突兀,不少同学既新鲜又好奇,于是下课就议论起来。  丁丁:T同学真有礼貌,一看就是一个有教养的人。  平平:是哦,人家问候都带着鞠躬,好有礼貌哟。  军军:嘿,太夸张了吧。问好就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各地深入开展。课程改革落脚点在教学实效上。如何增强新课改下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有两个方面需要特别注意。    一、开展生活化教学    所谓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是指将社会生活特别是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社会生活贯穿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每一环节之中,将学生从枯燥、抽象的知识中解脱出来,向学生提供感受自然、社会的机会,使学生在对可亲可感的日常生活、在与现实世界的交流与对话
特约作者:李红明  上海数策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合伙人、智能营销事业部总经理  当晚上有用户在微信公众号后台发了一个消息,智能客服机器人就上线了,他们不仅能应对客户的问话,还能一步步引导客户的谈话,跟客户聊天,动不动还能讲个笑话,甚至你要问维修保养、预约、付定金,它都能对答如流。当客户感觉到微信里有个真实的员工在跟他交流并且能搞定他的需求时,微信后台值班的员工就可以下班了。这便是数字化员工成为了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