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随想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onbi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能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培养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在我实际的历史教学工作中,要完全达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需要在课内课外下大功夫,研究学生、研究课堂、挖掘教材,多学习、多听课,以课程标准为指导,更好地完成教学工作。
  一、“在快乐中学习”——培养兴趣是历史教学成功的前提
  兴趣是人对一定事物和活动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内在倾向性。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代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最主动的因素,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具有追求探索性。
  统计数据显示,中学历史学科是学生最不喜欢的课程之一,被视为“枯燥、没意思的课”。我认为除了教材过于庞杂、概括、枯燥之外,教师没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激发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高中历史教学成功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它能使学生有持久的学习积极性,为良好教学效果的达成提供保证。
  刚刚进入高中的新生,对高中历史课程的学法还不了解,因此在课程开始之初就必须着力于“活化”历史教材,在一开始就让历史带给他们一种轻松和快乐。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除采用直观教学手段展示物品、图片、影视片段,讲述历史典故外,还可以运用诙谐的语言来讲述历史,把死气沉沉的历史课变得生动活泼,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如在讲《清朝政局的变动》这一课中的辛酉政变的背景时,我是这样讲述的:“英法联军即将攻入北京,却不料大清国咸丰皇帝是练过长跑的,他一下子逃到了承德避暑山庄。但可能在运动之前没做好热身准备,结果病死在那里,慈禧借机发动政变夺得政权……”学生感觉“可笑”。在愉快的氛围中我提出问题:“清朝政局由此在哪方面发生了变动?表现在哪?”这种做法弥补了教材中对这一细节叙述得平淡呆板的不足,活跃了课堂氛围,为教学目的的实现打下了基础。
  实践证明,在一开始就给学生带来愉悦,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兴趣中进步”。相反,如果一开始就把学科知识拔高,不仅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而且会使学生对这一学科的学习失去信心。
  二、问题教学法,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问题意识
  在教学中创设一些问题,不但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而且能使他们掌握的知识更加牢固,同时也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应试技巧。
  1.从图片中获取信息。比如可让学生观察世界史下册彩页图片:列宁宣告苏维埃政权成立,能得到什么信息,这一政权成立后是如何巩固的?
  2.利用课本材料提出问题。比如在讲美国《独立宣言》时,可提问:《宣言》揭示了启蒙思想家的什么思想?在战争时期起到了什么作用?它是哪个机构颁布的,这个机构的性质是什么?
  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情况下,也要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三、采取科学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牢固的知识体系
  历史是一门知识性较强的学科。学生的成绩,首先取决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因此要狠抓基础,正确处理识记与其他能力的关系。没有牢固的基础知识,就谈不上有运用知识的能力。但仅仅掌握基础而忽视知识的联系也不能得到好的效果,尤其在即将要实行新课标的情况下,因此,必须帮助学生构建牢固的知识体系。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之间都不是孤立的,具有一定的必然联系。只有学生认识其间的联系,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不容易忘记,也才能揭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当前的教学改革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但具体怎样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这一能力的培养同样离不开知识和材料,在目前的教学环境下,不能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太高的要求,毕竟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有限,很多需要教师去提供。因此,教师应采取多种途径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设置题目引导辩论。比如:美国历史上的西进运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影响、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等。
  2.介绍新观点,引导思考。在教学中,引进一些史学研究新动态既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联系现实,让学生关注热点。比如,在讲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时,结合现在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必然会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
  五、渗透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使学生尽快入门
  在历史教学中,要使学生达到高素质好成绩的目标,就必须重视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新课改下的历史思维能力有:阅读和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历史事实的能力;运用已知信息解决新问题的能力。高一历史教师如何把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落到实处呢?
  第一,以历史知识为载体,运用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讨论是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在历史教学中,创设讨论的情境,鼓励学生争论,教师及时点拨,可以使问题在讨论中解决,知识在讨论中丰富增长,又可使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
  第二,充分利用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注意总结历史规律,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历史规律包括历史规律性的方法和历史规律性的认识两种。总结历史规律性的方法可以使学生举一反三,达到会学的境界。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教是为了不教。”纵观当前高中历史新课改的知识和能力目标,就是要求教师们在教学中渗透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目的,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学会领悟学习历史的真谛。
其他文献
期刊
摘 要: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已成教学发展的趋势。本文从初中政治课的角度,积极实践和探索“导学案”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方面的有效作用,努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尽力提高初中政治课的教学成效。  关键词: 政治课教学 导学案 自主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
照片上的盆栽杏树,是我前年年底栽种的,从画面上谁都难以看出有什么特殊之处,但对我来说,其背后却有一个较长的话题。我的家乡种杏树比较多,我从小就喜欢种杏树,时不时见到杏
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是长江流域城市园林绿化的主要树种,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生态效益.基于目前对城市园林植物组成调查和生态功能方面开展的大量研究,重点整合分析了
摘 要: 焊工工艺与技能训练是一门重要的课程。焊工一体化教学就是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将焊接工艺理论教学内容和技能训练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怎样教与如何练的教学方法。本文就上好焊工一体化课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技工学校 焊工工艺与技能训练 一体化教学    焊工工艺与技能训练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重视理论实践操作动手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技工学校教学改革的重点。焊接操作
摘 要: 在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学成效低下是许多教师面临的重要难题。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教师应当在教学研究方面加大力度,以改革促发展,以效率换成绩。作者对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初中历史教学主要面临着学生学习兴趣低下,教学过程不够优化,以及教学手段与空间等方面的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加以关注,并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解决,本文主要针对这些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很多学生认为思政治课太乏味。为什么会这样?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我们的教学有很大的关系。思想品德课理论性强,概念、原理抽象、枯燥,长期以来,老师强调学生接受,注重知识要点的传授,忽略学生的自由发展、自主探究,以致学生思维打不开,死记硬背,自我封闭,没有学习兴趣。因此,很多老师认为难教。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  一、掌握材料,激发兴趣  
进行泡桐(Paulownia fortunei)的嫩枝扦插育苗试验,通过不同激素浓度的处理及芽条的不同部分等的试验,结果表明:在进行泡桐嫩枝扦插时,用带顶芽的枝条扦插,扦插成活率可达98%
本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这学期我进行了一些新的教学尝试,在此加以总结,期望广大同仁给予指教。  一、对于现实的思考  现实社会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的信息不亚于老师。因而学生对各种信息的接收,对各种知识的学习,对老师教授知识方式,变得相当挑剔。同时,现实社会日显功利化,已经影响到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体制,学校不得不在老师间、学生间分出个排名。学生在学习方面变得非常功利,上课要
2013年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引进早熟梨品种“翠玉”“翠冠”,经连续5年对生长特性、物候期观察,以及果实裂果率、品质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翠玉”“翠冠”早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