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中品味收获的快乐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1581668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性学习方式是现在教学改革中非常热门的话题之一。所谓研究性学习方式就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互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虽然指向这种新的学习方式的定向性课程——研究性课程已经成为一门专门的独立的课程,但笔者认为将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渗透到学生的学科学习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毕竟在现阶段的教学条件下,学生的学科课程还是学生获取知识、锻炼能力的主要阵地。如何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是一个很有研究价值的课题。笔者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尝试,指导学生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学习了《石钟山记》这篇课文,颇有收获,现将教学所得略作总结:
  一、努力把“自己讲给学生的”变成“让学生自己通过探索得到的”
  在设计这节课时,我首先确定了教学指导思想:即自己少讲甚至不讲,而是努力把自己讲给学生的变成让学生自己通过探索研究得到的。为此,设计了三个研究性课题和一个研究性作业贯穿一节课。
  1.研究性课题一:关于石钟山得名原因从古到今有哪些说法。这个问题在第一课时讲完字词后就有学生问过我。若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这并不是教学重点,我大可以泛泛地给学生讲讲,甚至是一带而过。但这样做,学生顶多只是了解,达不到甚解,而且也会压制一些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我于是采取了让学生自己探究,上课汇报成果的方式。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资料。每组推选一位负责人,负责把组员查到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上课展示。事实证明这种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求知欲。学生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探究热情。他们经过努力,查出关于石钟山得名原因有以下几种说法:
  (1)南北朝时郦道元的风水声如钟之说。
  (2)唐代李渤石声如钟之说。
  (3)清代俞樾的山形如钟之说。
  (4)一些有关石钟山得名的美丽神话传说。
  (5)今天人们经过科学考察而下的定论——声形兼具。
  其实,上述有些内容在课本中可以找得到,但学生们并不满足于书本的知识。他们通过研究探讨不仅查到了许多说法,而且还搜集了有关每一种说法的背景、来龙去脉等许多资料。所以,学生在上课展示研究成果时,每一个发言的同学都是那样自信,胸有成竹。有的同学展示了自己获得的许多资料;有的同学在黑板上画出了示意图,边画边讲解,图文并茂;有的同学还找出了有关实物进行演示。发言的同学侃侃而谈,听讲的同学兴致勃勃,教室里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大家都被这种新颖的上课方式吸引住了。而作为老师的我只是退到一边,侧耳倾听。这时的课堂完全变成了学生表演的天地。
  2.研究性课题二:苏轼对石钟山得名原因的探究表现了怎样的精神,谈谈你的看法。通过第一课时学生知道了苏轼也对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进行了考察,得出了“因声得名”的结论。而且通过第一个研究性课题的探究,学生又发现苏轼的观点也不是完全正确的,但应肯定苏轼的一些精神。所以我适时推出了第二个研究性课题——苏轼对石钟山得名原因的探究表现了怎样的精神,谈谈你的看法。要求学生自由组合,协作讨论。学生们一改往日只听不说的习惯,在课堂上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角度多样,观点丰富。通过研究讨论,学生对一些还不太理解的字词也无师自通了,真正达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
  3.研究性课题三:读《石钟山记》所得。要求学生选取文中感触最深的一点,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谈谈得到的启示。课堂气氛更活跃了,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要求发言。有的同学很佩服苏轼的知难而上的勇敢精神,并联系自己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却停滞不前的实际,感悟很深刻;有的同学很赞叹苏轼善于怀疑的精神,并联系到自己学习中有疑却不问的习惯,很受启发;更有同学另辟蹊径,反弹琵琶,怀疑了苏轼的一些做法。而正是这种所谓的“异端之见”才真正点燃了学生的创新之火。这与传统教学方式下老师把这些道理硬“灌”给学生,效果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4.最后,我水到渠成地推出了一项研究性作业作为这节课的结束——研究云龙山、卧牛山、凤凰山得名的由来。学生了解了苏轼对石钟山得名原因的探究,能不能仿照苏轼对徐州地区这几座山的得名原因进行研究呢?我要求学生任选其中的一座山,结合实地考察与有关资料进行研究探讨,将研究所得写成一篇文章。从学生们看到题目时充满兴趣的议论声中,可以看出这项研究性作业把这节课推向了高潮;从学生们兴奋的表情中,可以想象他们课后一定又会“乐此不疲”了。
  二、两种改变
  1.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学生的学习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仅仅立足于被动的接受老师的知识传输。这种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研究性学习突出的是实践性、开放性和自主性。由于学生学习的途径方法不一,最后研究结果的内容和形式各异,因此研究性学习必然会突破原有学科学习的封閉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如本节课的第一个研究性课题,学生完全脱离课堂,去查工具书,上网,寻访。更有甚者,有学生为了印证古人的说法,特地跑到云龙山寻找石灰岩,并采集来标本作为实物,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得到极大增强。所以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享有广泛的学习自主权和主动权。研究性学习既赋予了学生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也要求学生承担实现课程目标的义务。当学生感到肩负一种责任时,他的主动积极性便可以得到极大的调动。自主学习,积极探究就有了积极的内在动力。
  2.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的改变。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必然要求教师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
  传统的课程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课程。它把课程内容看成是预成的,固定的,确定无疑的东西。因而,在课堂上,讲解式的教,接受式的学占主导地位。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在以“知识为中心”的框架下从只重视知识教育,逐渐形成了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进而演化成以应试为中心的教育。在这种教育中,学生丧失了主体地位,成了被动的“知识接纳者”。而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因为教师失去了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和垄断,师生之间的界限趋于淡化,教与学的互换日益频繁。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指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这种变化让笔者感触颇深:在指导学生研究课题一时,正是学生教给了笔者许多语文学科以外的知识,如化学上的石灰岩,地理上的喀斯特地形,历史上的著名人物等。这些既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知识综合性,又使笔者从内心意识到自己知识结构的单一,知识面的狭窄,对本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的漠视等问题,从而产生了继续学习,完善自我的强烈愿望。
  教师这种角色的变化,也反映了时代对教师的新要求。一个只会把教科书的内容搬到学生头脑中的教师显然已经落伍。以研究性学习为开端,教师将从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工作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方面挑战自己,改变自己和完善自己,这也是提高我们素质的一个良好契机。
  以上,只是笔者对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初步尝试。而这次研究课题是老师提供给学生的。下一步如何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需要做进一步尝试与努力。但笔者相信,只有经常进行这样的教学,才能有真正的教学民主,才能点燃学生的创新之火,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必然会得到不断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三中
其他文献
[摘要]数学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质疑、判断、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活动,引导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  [关键词]数学探究;纵深;圆锥;圆柱;体积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06-0019-01  数学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旨在使学生通过思考习得新知,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
从2008至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起,我们学校全面实施以“教学案”为载体的“二、三、六”教学模式,所谓“二、三、六”,“二”是复习导学、展示测试;“三”是课前自觉、课内自主、课后自省;“六”是明确目标、合作交流、体现展示、总结升华、当堂检测、拓展延伸。在教育局和学校领导的正确决策和指导下,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实现课堂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和学生学习方式的重大改变,学生学习兴趣和效果取得了较大的
一、激发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某事物感兴趣时,他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好学”“乐学”,变被动为主动,其创造潜能就会得到发挥。  心理学上认为,当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与新知识之间有一定衔接点时,他就会对新知识感兴趣。如,教学Windows中的画图时,因为以前学过画图,如果仍然按先介绍工具的使用方法教学,学生的兴趣就会降低。而如果先让学生利用工具箱中的
在新课改课堂上,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学生要动。所谓的动是动脑、动手、动眼观察、动心体会、动耳倾听、动口讨论。学生动用各种器官去学习,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形成一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是很难有效地汲取知识的。”如何让数学这门理论性相对较强的学科鲜活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愉悦、积极的学习情绪和状态,是我们每位数学教师应积极
[摘要]不公平是一种历史现象、区域现象和复杂现象,我国当下學前教育不公平表现在质和量两个方面。从量的方面来看,表现为地方政府投入经费的不平等、城乡學前教育发展的巨大不平衡、教师身份工资的不平等;从质的方面来看,表现为教育内容、师幼互动和课程选择中的巨大不公平。导致學前教育不公平的根本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制度设计的城市偏向与东部偏向,一是政府对學前教育由来已久的忽视和學前教育研
对口高考制度改革后,我校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进行班级调整,我所任教的计算机对口班共58人,而男生只有7人,女生占了绝大多数。众所周知,高中阶段女生因学习心理、学习方法等诸多方面的原因,数学学习的整体水平不容乐观,因此,女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就成为制约我班教学质量提升的瓶颈。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在教学中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收到一定的效果。  一、“摆脱偏见”,重塑自信   高中数学课程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目前,我们基础教育正逐步从注重学生的应试能力转移到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上。许多学科都在开展创新教育研究,探索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然对于我们的道德教育来说,则不乏空洞而流于形式的说教。虽然我们提出“德育为先”,但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我们的德育却缺乏“创新”。其实,德育教育作为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教育,尤其是其教育形式更需要不落俗套的方法和手段,更需要创新。    一、德育工作需要师生之间
[摘 要]教法体现的是教学理念。在英语课堂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意识,更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反思与创新自己的教法,把握“取”与“舍”,让学生能够自主、自觉地去学习英语,体验到英语学习的快乐。  [关键词]教法;创新;取;舍  [中图分类号] G62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33-0035-02  长期以来,英语教学多停留在“灌输”层
据笔者调查,现在,众多中学生没有思想,没有追求,过早地进入心灵荒漠地带,不学无术,学业凋零。庄子曾说:哀莫大于心死。因此,作为教育人,拯救学生失落的灵魂,引领学生共建精神家园是我们共同探讨的话题。  引领学生共建精神家园有以下几大元素:  一、活着是一种美好  进入二十一世纪,人们拥有的是日益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生存环境,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因而拥有生命,就是一种美好。同学们在家衣食无忧
摘 要: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到初中生的素质及其后续学习的能力,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产生了部分数学“潜能生”,怎样防止和转变初一年级数学“潜能生”,大面积提高数学素质,将是摆在初中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初一年级 数学教学 潜能生    实行义务教育后,初一年级数学“潜能生”占有相当比例,生源素质偏差的普通农村初中,状况更是令人担忧。小学数学主要是四则运算,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