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与重:“北漂”青年的“西郊故事”

来源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btv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徐则臣的短篇小说集《北京西郊故事集》,通过屋顶与鸟、飞、画有城市风景的纸、照片等本身就带有“轻”特质的形象/意象所具有的象征意义,通过具有想象力的细节或独具匠心的结构与场景设计所体现出的“以轻载重”“举重若轻”的写作手法,赋予了整部小说集轻盈、轻逸的一面。同时,这“轻”又呈现、承载起北漂青年西郊故事的沉重与故事意蕴的厚重,并用这源自现实生活土壤的“轻”来比照、对抗现实生活的“重”,体现了作者对现实的观照、悲悯及对写作技巧的尝试、探索,其中对人性、命运复杂莫测的刻画、捕捉,使得这些北漂青年和他们的西郊故事具
其他文献
文章结合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对同行评议中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策略.多数科技期刊因审稿专家选择不当、审稿队伍单薄、审稿周期滞后等因素阻碍了同行评议的有效开
王尧一贯强调作家在创作中要反映个人与时代的关系,突出个人品格并彰显思想能力,力求以文学的方式为这个时代留下自己的肖像,他近期提倡的“新'小说革命'”延续了这一文学
梳理中篇小说《人生》创作的材料来源,可知主人公高加林是路遥以自己经历为主、糅合刘路、王天乐等人影子塑造而成。作品并非路遥及亲友真实本事的全盘实录,其间多有作家策略性地删改生活中成功事实,虚构添加人物处境艰难、事业受挫、恋爱失败等情节之特殊处理。《人生》引发轰动还在于路遥采用悲剧机制将现实本事及虚构素材“编织”成社会主义时代悲剧,让来自社会主义历史深处的有志青年高加林的“梦想”与“爱情”因“城乡二元体制”而破灭。作品因此不仅来源真实、纹理细密,更兼具历史重量,故而动人心魄,散发持久的文学与文学史魅力。
传统出版社在信息化时代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原本的纸质图书形式已经难以迎合大众获取信息的需求.尤其在电子书、手机等广泛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情况下,数字化内容的需求更高,
摘 要:针对芯片领域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围绕深化产教融合,对校企合作和双元育人模式展开探索研究,结合校企合作实践提出了打造协同育人“双元”联合体,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校企“产学研”创新共同体等方案,对促进芯片产业创新链、人才链和高校教育链的有效衔接,加强芯片产业的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芯片产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  一、研究概述  随着我
《文城》展现的不仅是余华重新写作中国历史的努力,其内在脉络是对1980年代新历史主义小说的继承和超越。小说突出之处不仅在于以个人故事处理时代阵痛、重新发掘被宏大历史湮灭的普通人,更在于将个体的人生遗憾、错过和与往事告别的无力感写得淋漓尽致。风雪中归来的余华“先锋依旧”,“夜晚”“临终”等“黑暗时刻”被转变为温情意象,《文城》亦可视为一部关于历史的“谎言”。
《文城》是余华最新的长篇小说,在这部余华自称的传奇小说中,他通过戏剧性的情节,性格鲜明集中到极致的人物形象,以及“正篇”与“补篇”体式,讲述了清末民初动荡年代的传奇故事。作品不但传递了富于古典意味的人文理念,而且在小说体式的运用上进行了个性化的尝试。作品出版后立即引发了超越文学界的反响,形成了值得研究的《文城》接受现象。
教学模式是当前翻转课堂研究的重点和难点。运用“特殊—一般—特殊”的规律,对翻转课堂传统版、操作版、翻转版和综合版几种变式进行统一,提出了O-PIRTAS通用模式。“变式—统一—再变式”反映了翻转课堂的发展规律。“变式到统一”能为设计翻转课堂提供一般性的框架指导,“统一到再变式”能为实施翻转课堂提供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案。当前倡导翻转课堂,应破除对翻转课堂简单化、僵化的理解,在深刻把握翻转课堂本质内涵的基础上,将翻转课堂所体现的教学原则有效地应用于具体情境的教学之中。
吴君扎入“底层现实主义”立场、思想持续不断地讲述着形形色色的“深圳故事”,成为当代文坛最具风格和倾向性的小说家之一。她从都市空间切入,不仅将都市中具体的地理坐标或方位纳入考察、审视的对象,更将此空间中的人、事、物及其关系作为素材收集、灵感生发和文学建构的基本依托,实际上也就将人与现代都市(深圳)最内在、最深层的纠葛以及由此而生成的隐秘景观传达了出来。作为当代城市文学的又一新坐标,吴君的“文学深圳”专为小人物而造,是“独特的这一个”,其文学地理学意义不可低估。同时,作为当代城市文学代表作家之一,吴君的文学实
摘 要:信息技术加速了教育变革,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新的诉求,教师转型成为必然。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新时代大学教师教学将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由知识的传递者向育人的服务者转变,由单纯注重科研能力向科研与教学学术能力并重转变,由单纯的技术应用向人机深度协作转变。为了实现教师转型,高校要加强资源保障,构建多元教师发展评价机制;教学发展中心要坚持服务性原则,健全教师发展项目体系;教师要树立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