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其中规律和效应非常多。教育要遵循科学,而善于应用科学规律则是艺术。学校教育中,班主任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班主任若能根据自己的特定情境,正确利用心理学中的各种效应,解决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班主任工作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奇效。
关键词 心理学 效应 班主任工作
我们可能会发现这么一个现象:学校校长外出几个月对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影响不大,但如果一个班级的班主任外出,只要几天就可能出现问题。由此可见,学校教育中,班主任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要做好班主任工作,管理好一个班级,能运用一些管理方法,特别是能借鉴一些西方教育领域里流行的心理学效应,班主任工作就能如鱼得水。
一、标签效应——充满自信
在心理学中,给某人贴上某种“标签”使其产生与标签相一致的行为的现象,称为“贴标签效应”。其实在班主任工作中也经常可以使用标签效应。这在学习上处于落后的学生身上作用更为明显。
我班的s同学一二年级的加减法也不会做,从三年级起就不做数学。进入五年级,数学更是一团糟,连带着其他作业也不做。反复和家长联系,他们也不胜其烦。s智力没有问题,只是基础差导致学习没有信心,时间长了就什么也不会了。于是班主任改变了做法。一次s的回家作业破天荒的全做了,虽然英语、数学只是乱涂一气,写满了作业本。班主任马上给他家长打电话。“今天要表扬s,他的作业做得很认真。s最近上课很专心,只要坚持认真做作业,他肯定会有很大的进步。你一定要好好表扬他,多鼓励他。”结果家长连声说好,还和班主任聊了一会。后来,s的作业基本一直能够完成,偶尔不做,与家长联系,家长也很配合,单元测试语文一直考得不错,每天还主动补一课数学作业。
上述事例中,班主任给学生贴上“有进步”的标签,使学生得到鼓励,有了奋斗的目标。班主任的肯定激发了学生的内动力,产生了良好的激励作用。心理学认为,之所以会出现“标签效应”,主要是因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往往能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所以,班主任要善用标签效应,学生才会露出自信的笑容。
二、皮格马利翁效应——满怀期待
去年接手一个新班,一下课教室里传来“嘭嘭”的关门声。原来班里有不少学生开门用力很大,使门锁常常撞在墙上,久而久之,墙上撞出了一个坑。我没有马上在班中进行说教,而是把我制定的“成长阶梯”计划用表扬榜张贴出来。(该计划得到了孩子们的大力支持,大家都憋足了劲要在表扬榜上争得一席之地。)正好张贴在门后面,没想到刚贴好,几个孩子就大声反对起来,说我贴的位置不对,因为他们觉得门后面肯定很容易被撞坏。我没有把表扬榜挪地方,而是问他们:“老师已经把表扬榜贴好了。如果不换地方,你有什么好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听了我的话,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很多学生建议关上后门,可经过讨论发现不可行。正为难时,郭辰梓说:“我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大家进出小心些,不要奔跑,这样就不会把门撞到墙上了。”话刚说完就有学生大声反对,认为那些调皮鬼肯定做不到。这时我发现有好几个学生低下了头。见此情景,我趁热打铁说:“同学们,老师觉得郭辰梓的建议不错。我相信你们能做到。你们对自己有信心吗?”“有!”孩子们激动地喊了起来。从那天起,我悄悄地观察着孩子们,发现他们进出后门时再也不像前几天那样横冲直撞了。后来,有个男生不小心把表扬榜撞破了,马上就用透明胶布粘贴好了。有学生来告诉我,我没有批评他,反而表扬了他及时粘贴的行为。从此,表扬榜再也没有被弄破,当然也就听不见“嘭嘭”的撞门声了。
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年龄小,心理幼稚,他们最强烈的需求和最本质的渴望就是得到别人的称赞。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在工作中更应该妥善使用皮格马利翁效应。严厉的批评和责备往往会使他们感到压抑、无助,而对他们的期望和鼓励却能使他们在精神上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支持,建立起强大的信心,产生无穷的力量,教育也因此获得了成功。
三、反马太效应——一视同仁
“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这就是马太效应。“马太效应”在教育工作中存在着消极作用,作为班主任,应努力避免自己的教育中出现“马太效应”,反“马太效应”而行。
上学期要选学生参加学校朗诵比赛。其中有一名学生顾某成绩较差,经常不做作业,但朗诵很出色。为了是否选他,班中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最后班主任建议大家给他机会,让他发挥自己的特长。在朗诵的排练和正式比赛时,他非常努力,表现出色。比赛结束,同学们纷纷鼓掌欢迎他。班主任笑着问他:“高兴吗?”他得意地笑了。从此以后他基本不再拖拉作业了。偶尔有,只要一提他在朗诵中的出色表现,他就笑眯眯地马上把作业补起来了。这次的经历让他对自己充满了信心。当市锡剧团来我校招生时,顾某由于个子较矮并没有引起招生人员的注意。没想到他毛遂自荐,并通过了第一轮的筛选。他这种充满自信的行为源自班主任公正的给了他一次机会。
教育教学中可应用的心理学效应还有很多。如果能将这些理论成果运用到班主任工作中,对于班主任更好地了解学生,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教育学生,能起到相当大的推进作用。如何让它们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引导学生走上成功之路,还有待于班主任依凭自己的教育智慧去应用它们。
关键词 心理学 效应 班主任工作
我们可能会发现这么一个现象:学校校长外出几个月对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影响不大,但如果一个班级的班主任外出,只要几天就可能出现问题。由此可见,学校教育中,班主任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要做好班主任工作,管理好一个班级,能运用一些管理方法,特别是能借鉴一些西方教育领域里流行的心理学效应,班主任工作就能如鱼得水。
一、标签效应——充满自信
在心理学中,给某人贴上某种“标签”使其产生与标签相一致的行为的现象,称为“贴标签效应”。其实在班主任工作中也经常可以使用标签效应。这在学习上处于落后的学生身上作用更为明显。
我班的s同学一二年级的加减法也不会做,从三年级起就不做数学。进入五年级,数学更是一团糟,连带着其他作业也不做。反复和家长联系,他们也不胜其烦。s智力没有问题,只是基础差导致学习没有信心,时间长了就什么也不会了。于是班主任改变了做法。一次s的回家作业破天荒的全做了,虽然英语、数学只是乱涂一气,写满了作业本。班主任马上给他家长打电话。“今天要表扬s,他的作业做得很认真。s最近上课很专心,只要坚持认真做作业,他肯定会有很大的进步。你一定要好好表扬他,多鼓励他。”结果家长连声说好,还和班主任聊了一会。后来,s的作业基本一直能够完成,偶尔不做,与家长联系,家长也很配合,单元测试语文一直考得不错,每天还主动补一课数学作业。
上述事例中,班主任给学生贴上“有进步”的标签,使学生得到鼓励,有了奋斗的目标。班主任的肯定激发了学生的内动力,产生了良好的激励作用。心理学认为,之所以会出现“标签效应”,主要是因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往往能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所以,班主任要善用标签效应,学生才会露出自信的笑容。
二、皮格马利翁效应——满怀期待
去年接手一个新班,一下课教室里传来“嘭嘭”的关门声。原来班里有不少学生开门用力很大,使门锁常常撞在墙上,久而久之,墙上撞出了一个坑。我没有马上在班中进行说教,而是把我制定的“成长阶梯”计划用表扬榜张贴出来。(该计划得到了孩子们的大力支持,大家都憋足了劲要在表扬榜上争得一席之地。)正好张贴在门后面,没想到刚贴好,几个孩子就大声反对起来,说我贴的位置不对,因为他们觉得门后面肯定很容易被撞坏。我没有把表扬榜挪地方,而是问他们:“老师已经把表扬榜贴好了。如果不换地方,你有什么好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听了我的话,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很多学生建议关上后门,可经过讨论发现不可行。正为难时,郭辰梓说:“我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大家进出小心些,不要奔跑,这样就不会把门撞到墙上了。”话刚说完就有学生大声反对,认为那些调皮鬼肯定做不到。这时我发现有好几个学生低下了头。见此情景,我趁热打铁说:“同学们,老师觉得郭辰梓的建议不错。我相信你们能做到。你们对自己有信心吗?”“有!”孩子们激动地喊了起来。从那天起,我悄悄地观察着孩子们,发现他们进出后门时再也不像前几天那样横冲直撞了。后来,有个男生不小心把表扬榜撞破了,马上就用透明胶布粘贴好了。有学生来告诉我,我没有批评他,反而表扬了他及时粘贴的行为。从此,表扬榜再也没有被弄破,当然也就听不见“嘭嘭”的撞门声了。
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年龄小,心理幼稚,他们最强烈的需求和最本质的渴望就是得到别人的称赞。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在工作中更应该妥善使用皮格马利翁效应。严厉的批评和责备往往会使他们感到压抑、无助,而对他们的期望和鼓励却能使他们在精神上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支持,建立起强大的信心,产生无穷的力量,教育也因此获得了成功。
三、反马太效应——一视同仁
“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这就是马太效应。“马太效应”在教育工作中存在着消极作用,作为班主任,应努力避免自己的教育中出现“马太效应”,反“马太效应”而行。
上学期要选学生参加学校朗诵比赛。其中有一名学生顾某成绩较差,经常不做作业,但朗诵很出色。为了是否选他,班中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最后班主任建议大家给他机会,让他发挥自己的特长。在朗诵的排练和正式比赛时,他非常努力,表现出色。比赛结束,同学们纷纷鼓掌欢迎他。班主任笑着问他:“高兴吗?”他得意地笑了。从此以后他基本不再拖拉作业了。偶尔有,只要一提他在朗诵中的出色表现,他就笑眯眯地马上把作业补起来了。这次的经历让他对自己充满了信心。当市锡剧团来我校招生时,顾某由于个子较矮并没有引起招生人员的注意。没想到他毛遂自荐,并通过了第一轮的筛选。他这种充满自信的行为源自班主任公正的给了他一次机会。
教育教学中可应用的心理学效应还有很多。如果能将这些理论成果运用到班主任工作中,对于班主任更好地了解学生,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教育学生,能起到相当大的推进作用。如何让它们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引导学生走上成功之路,还有待于班主任依凭自己的教育智慧去应用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