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人地协调发展观策略

来源 :学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_zhang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促进学生对人地环境协调发展的认识,高中地理教师应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发展观念,从而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人地协调发展观念的培养,主要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针对学生开展的,教育发展的使命是引导学生客观、科学地来看待世界,这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因素。文章针对学生人地协调发展观的培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策略进行探究。
  关键词:高中地理;人地协调发展观;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27-014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7.073
   目前,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人与资源、自然环境、土地等因素之间的问题越来越多。人们逐渐认识到,要实现更好的发展,必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地理教学的核心主题是人地关系,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发展观念。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理念,并探索有效、合理的教学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一、人地协调发展观概述及价值
   所谓人地协调,是指人与地理、自然环境协调发展。高中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发展观,可以使学生以更加理性的态度和科学的视角对待人与环境间的关系,以更加和谐的方式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促进他们树立保护环境、爱护自然的观念和意识。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促进我国自然环境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发展观念,就是要使学生认识到,为了更好地发展人类社会,必须尊重自然,协调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因地制宜。据此,人地协调发展观念的培养目标是学生能正确看待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深刻理解其相互作用的后果、强度和不同方式,了解人们对地理关系认识的原因和阶段性表现,认识在可持续发展与尊重自然和谐发展的过程中,人地协调的重要性和形成的态度[2]。
   二、人地协调发展观念培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地理教学的主线是人地协调,这也是高中地理教学的主线、落脚点和出发点。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组织是以人地协调为基础。
   (一)人地协调发展观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
   教师在现行评价体系中,对于教育的模式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人地协调理念在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中的培养。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讲授课本知识点外,很少注意人地协调发展观念的培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很可能只关注重点知识。人地关系的内涵其实是人与环境的关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很难将人地协调的培养理念渗透进去,教师的教学方式不科学,就很难达到教学目的[3]。
   (二)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与不当的教学方法
   人地观念培养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已经被教师逐渐地认识,但是教学方法依旧被错误地应用。常见的错误方法就是教学内容的灌输,一味地在课堂上进行经验式的教学,不结合具体的案例或数据,只是强制性地告诉学生如何不去做和如何去做,而不是用学生更容易理解、更愿意接受的方式来教学。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灌输一定的观点和概念,说一些空话或是毫无意义的话,对于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不够重视。这种错误的教学方式只能促使学生机械地记忆知识点,无法实现行动的转化以及自身素养的提升。
   (三)内容闭塞引起的扩展性和开放性忽视
   在人文地理学中,有许多与人地协调有关的知识,这些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地理位置因素以及人地关系。在一些教材里,人地协调发展观的概念并不是很明显,也很难在教学中通过教师来体现,从而导致教师的忽视。实际上,教师应该在这时候去开发教学内容,运用能力和精神去研究深层次的知识。对于教学内容和知识的灌输,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还可以让学生充分地了解教学内容,促进和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发展观念[4]。
   三、人地协调发展观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培养的意义
   (一)人地协调发展观基础的奠定,态势的合理营造
   在高中地理教材中,人地协调发展观的内容和体系的渗透过于分散,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毫无关联,所展示的内容也没有实际意义,不利于学生感官认知的丰富,无法让学生产生共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结合教材内容,运用较为直观的方式,利用学生的现实生活创造合理的教学情境,使得教学内容能够促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创造合理、科学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充分地学习和理解知识。即使学生在年龄和生活阅历上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沉浸在直观的情境体验中,能够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人地协调的内涵,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以此来激发学生对于人地协调发展观的理解。
   (二)人地协调发展观体系的深入剖析及完善
   高中地理教材具有规范性和严谨性的特点,其承载着系统的专业知识,是任何教学辅助材料都无法比拟的。教材中每一个内容的设置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目的,尤其是案例的提供。但这些案例点存在明显的不足,那就是案例过于专业化,与学生的生活有距离感。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通过一些生活案例的对比,将其应用在教材内容中并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知识,使学生深刻认识地理知识的实际应用,遵循环境的客观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因地制宜的原则,发挥区位优势。
   (三)有效利用课后作业,深化人地协调发展观认识    课后作业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巩固课堂教学知识。鉴于课后作业板块在目前高中地理教材中没有安排,大部分教师布置作业的方式都是大量的练习。然而,只是一味地重复练习知识点,且练习量太大,就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这种作业缺乏实践环节,过于形式化,导致学生的知识认知只能停留在表面上。因此,我们可以在运用习题巩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开放式的作业指导学生实践,讓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感知知识,通过创新型课外作业形式,深化对学生人地协调发展观的培养。
   四、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人地协调发展观培养策略
   (一)人地协调发展观体验策略培养在情境教学中的理解
   情境教学内涵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情感。即教师要从教学的需要出发,在教学的过程中,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要适时、有目的地提供适合教学的内容,以形象为主体创建具体、生动的场景,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增强学生的体验,快速提升学生对于教材内容的理解和知识的掌握。与基础地理知识教学不同,从深层次上理解,人地协调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接受并转化自身素质的一部分。它对一个人的思维方式、理解水平、决策能力以及行为表达都会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最有效的提升这种素质的方法就是情境教学,教师要将学生引入设定好的情境中,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方式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跳出固有的思维桎梏,更深入地看待事物,而且可以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此外,学生还可以发挥决策者的作用,思考如何重振经济。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会考虑各种因素,从而不自觉地提高人地协调发展观。
   (二)培育人地协调发展观的导向策略
   在人地协调发展观的培养中,提问技能作为教学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有价值的问题设置是十分重要的,具有很强的目的性、梯度性和探索性。问题的设置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索知识,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问题,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教师在学生的思考过程中,要及时地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指导,争取成为培养学生人地协调发展观的向导。
   (三)组织实践,培育人地协调发展观的突破口
   由于学生生活经验的缺乏与不足,持续地开展实践活动,也是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技能和知识的重要途径。实践活动中,学生要思考某种地理现象的本质,了解各种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要运用地理视角来看待身边的事物,真正树立起正确的人地协调发展观。当然,教师的参与也必不可少,能够确保实践活动的可行性。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人地协调发展观的培养,其培养策略是教育工作者和地理教师不断探索和研究的对象,希望通过人地协调发展观帮助学生树立地理的核心素质。教师在开展地理教学的时候,不能局限于地理课堂教学中,还要对教学进行拓展,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地理实践活动中。在地理教学中,地理实践不仅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开拓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综合思维的关键途径。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实地进行观察,近距离了解地理现象,总结规律和特点。如此一来,学生在实践调查参观中增长了知识,提高了地理知识应用能力。
   五、结语
   当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主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向学生渗透人地协调发展理念,促进学生掌握相应的地理知识。同时,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人地协调发展理念,可以使学生以科学的视角看待社会发展,促进学生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因此,教师应把人地协调发展观融入地理教学活动、教学理念、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中,潜移默化地熏陶和影响学生。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学习中理解人地协调发展观的内涵,在分析问题时,能够将自己的思维和人地协调发展观有效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魏军武.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的方法研究[J].学周刊,2020(16):65.
  [2]夏玲.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探索[J].成才之路,2020(12):74.
  [3]刘冲.高中地理教学对学生现代发展意识的培养[J].学周刊,2020(13):117.
  [4]万维维,刘琳,张正勇,马晓霖.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J].西部素质教育,2020(6):59.
其他文献
摘 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也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小学作文教学是传授学生写作技巧,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为学生写作打好基础的重要阵地。然而,综观当下的小学作文教学可以发现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学生缺乏写作兴趣、缺乏观察能力、缺乏想象力,教师作文评价系统不完善等,影响了作文教学效率。针对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教师应该加以重视,并且对症下药,实现作文教学的突围。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写
摘 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语文教学在小学教学过程当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对于学生的语言认知和应用能力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而写作教学则直接体现了学生的语言学习功底,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養做出了积极贡献。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运用短小灵活、样式丰富的微写作教学,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作文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微写作;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在新课标的深入落实下,学校、教师及家长愈发重视孩子的素质教育。数学科目在初中教育中占据着重要比例,尤其是数学思想,能够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将分散的知识点进行集中。而数学思想的核心是转化思想,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以将多个数学思想进行有效连接。因此,掌握并灵活运用转化思想十分关键。  关键词:转化思想;初中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摘 要:为夯实中高年级小学生的基础能力,教师要提高教学的开放性、实践性,促进学生在语文知识应用中提升语感能力。将常识知识、阅读技法、写作方法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不断构建语感培养思路,创新语感培养方法,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感能力,为学生日后学习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特就小学中高年级语文语感培养思路构建,进行简要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语感能力;语文素养;语文知识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
摘 要:在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指导下,实现思想品德教育与艺术美育相互渗透,有利于转变当前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效果不佳、艺术美育缺位等问题,促使学生在道德引导与艺术熏陶中实现全面发展。在农村小学,做好思想品德教育是班主任工作的核心内容,而如何将艺术美育融入德育工作之中,则成为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基于此,特从思想品德教育与艺术美育的相互渗透的必要性出发,结合农村小学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究相应的教育策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给教师教学提供了很大的便利,非常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此背景下,初中计算机教学实践中,教师巧妙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服务,对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具有积极的作用。鉴于此,文章结合初中计算机教学现状,谈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初中计算机教学效率,并提出具体的教学策略,以期对构建高效的初中计
摘 要: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对丰富数学课堂的形式、提高课程内容的生动性以及促进学生的参与性都具有非常显著的作用,这些技术手段在课前预习、课堂教学以及课后复习等各个阶段都可产生广泛的应用价值。故分析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化手段来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参与感等。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信息技术;运用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
摘 要:拼音作为开启小学生识字宝库的一把钥匙,是日后学习汉语文字缺一不可的技能之一,还是义务教育低段最为重要的知识内容。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想方设法让学生学好拼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合理的教学方案,从而让学生更加高效扎实地掌握拼音学习内容。基于此,文章针对当前拼音教学的潜在问题,提出了具体而细致的教学实施策略,以期能够行之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应用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
摘 要:3~6岁的幼儿喜欢用笔进行涂涂画画,这是幼儿思维发展、探索的重要阶段。但是在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常常存在着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对于美术的积极性。为此,教师需要认识到问题所在,积极加以改进,使幼儿通过美术教学活动提升艺术素养。  关键词:幼儿美术;美术评价;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27-0179-02 
基于中国工程教育新目标与专业建设的需要,《汽车测试技术》有必要达成全方位育人的新要求。现行各大院校的课程考核方n式存在考核方式单一、内容片面、目的性不强等不足,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