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外周血Th17、Treg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和意义

来源 :青岛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ntou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SFTS患者不同病程时期外周血Th17、Treg细胞比例和IL-17、IL-10、TGF-β1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动态变化,探讨其在SFTS疾病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1.收集2019.04至2020.10于青岛市第六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住院且符合入组条件的SFTS患者,根据病情危重程度分为轻症组(n=47)和危重组(n=30),并纳入一般条件相对应的健康人(n=30)为对照组。2.收集并记录入组SFTS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发热时间、吸烟史、糖尿病史、COPD病史、高血压病史、冠心病史、有无神经系统症状、有无肺部感染和病程第5、7、9、11、13、15天等时间点全血细胞分析(WBC、PLT数)、生化(ALT、AST、CK、CK-MB、ALB、LDH)、C-RP等结果。3.检测Th17、Treg细胞比例:分别于病程第5、7、9、11、13、15天等时间点留取SFTS患者和对照组外周血,分离PBMC,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h17、Treg细胞的比例。4.检测血清细胞因子含量:同上述时间点,分离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血清细胞因子IL-17、IL-10、TGF-β1含量。结果1.轻症组和危重组SFTS患者一般资料分析高龄和糖尿病史与SFTS病情危重相关(P<0.05),SFTS危重型患者发热时间延长(P<0.05),且更易出现肺部感染和神经系统损伤(P<0.05)。2.SFTS患者外周血部分临床实验室指标动态变化轻症组患者WBC数入院治疗后逐渐上升,危重组患者在病程5-9天维持低值后上升;轻症组和危重组患者PLT数在病程第7天降至低值后逐渐恢复。轻症组和危重组患者ALT在病程第7天升至高值后逐渐降低,危重组峰值高且下降较轻症组缓慢;轻症组AST、CK值入院治疗后逐渐降低,危重组患者先升后降(病程第7天高峰);轻症组和危重组患者CK-MB、LDH值入院治疗后逐渐降低;轻症组患者ALB含量轻度下降后快速恢复,重症组患者入院降低后逐渐恢复。轻症组患者C-RP值入院治疗后逐渐降低,危重组患者逐渐上升至病程第9天后下降。3.SFTS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的动态变化与对照组比较,轻症组患者Th17细胞比例在病程第5、7、9天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危重组患者Th17细胞比例在各病程中升高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危重组较轻症组,病程第7、9、11、13、15天Th17细胞比例升高(P<0.05)。4.SFTS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比例的动态变化与对照组比较,轻症组患者Treg细胞比例仅在病程第7天增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危重组患者Treg细胞比例在各病程中(除病程第5天)升高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危重组较轻症组,病程第7、9、11、13、15天Treg细胞比例升高(P<0.05)。5.SFTS患者外周血IL-17、IL-10、TGF-β1细胞因子变化与对照组比较,轻症组患者IL-17表达在病程第5、7、9、11天中升高(P<0.05),危重组患者IL-17表达在各病程中升高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危重组较轻症组,病程第7、9、11、13、15天IL-17表达升高更明显(P<0.05)。与对照组比较,轻症组患者IL-10表达在病程第7、9天中升高(P<0.05),危重组患者IL-10表达在各病程中升高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危重组较轻症组,病程第7、9、11、13、15天中IL-10表达升高更明显(P<0.05)。与对照组比较,轻症组患者TGF-β1表达在病程第7、9天中升高(P<0.05);危重组患者TGF-β1表达在病程7、9、11天中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危重组较轻症组,病程第7、9、11天中TGF-β1表达升高更明显(P<0.05)。6.SFTS患者外周血Th17/Treg比值的变化与对照组比较,轻症组患者外周血Th17/Treg比值在病程第5、7、9天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危重组患者Th17/Treg比值在病程中升高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危重组较轻症组,病程第7、9、11、13、15天Th17/Treg比值升高明显(P<0.05)。7.SFTS危重组患者Th17/Treg与部分检测指标相关性分析Th17/Treg比值与WBC数、ALB含量呈负相关(P<0.05);与ALT、AST、CK、LDH、C-RP数值呈正相关(P<0.05)。结论1.初步探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Th17、Treg细胞和IL-17、IL-10、TGF-β1细胞因子等随病程变化的动态规律。2.SFTS疾病发生发展中,Th17和Treg细胞比例及相关细胞因子表达均上升,且Th17/Treg比值上升,Th17、Treg比例失衡,危重组患者尤甚。3.SFTS患者外周血Th17/Treg失衡,并且与患者疾病发展过程及脏器损伤程度有关。4.Th17、Treg、Th17/Treg及相关细胞因子可协助评估SFTS病情和疾病进展过程。
其他文献
目的:miRNA-29(miR-29)是属于微小RNA的一种,在肾脏等组织中高度表达。本研究观察miR-29a在糖尿病肾病小鼠肾小球中的表达变化并探讨miR-29a基因敲除对小鼠肾小球功能和结构的作用。方法:Ⅰ型糖尿病模型选用C57BL/6小鼠单侧肾切除联合链脲佐菌素的方法诱导。Ⅱ型糖尿病模型选择24 w的db/db和db/m小鼠。诱导成功后用DynabeadsTMM-450 Tosylactiv
研究目的:肾功能延迟恢复(delayed graft function,DGF)是一种急性肾功能衰竭,它造成肾移植术后少尿,增加了移植肾脏免疫原性以及排斥反应发生的风险,降低了移植肾长期存活率。目前多使用移植后7天内至少需要进行一次血液透析,或术后虽然未透析,但术后第7天血肌酐水平高于400umol/L作为肾功能延迟恢复的诊断标准。分析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deceased donation,DD)
研究目的:高血压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长期的高血压可导致血管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即血管重构,后者在高血压发展及其靶器官损伤中具有重要作用。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 Ⅱ,AngⅡ)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n system,RAS)的主要成分,过度激活的RAS导致血管组织局部的AngⅡ浓度升高,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目的:旨在研究miR-153-3p在甲醛诱导心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和调控机制,探讨其作为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治疗靶点的潜在可能性。方法:(1)通过先前的文献研究结果得知βⅡ spectrin高度保守且在胚胎心脏发育过程中至关重要,腹腔注射一定剂量甲醛可导致胚胎心脏发育异常及心肌细胞凋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RealTime Quantita
目的: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关间质性肺疾病进行性纤维化的临床特点,明确RA-ILD患者发生进展性纤维化的危险因素,进而为其早期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比较2012年7月30日至2020年07月30日期间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的272例RA-ILD患者和随机抽取的200例单纯RA患者的临床特点。将RA-ILD组患者分为类风湿关节炎相关间质性肺病进展性纤维化组(PF-RA-ILD)和类风湿关节炎相
目的研究血脂康联合瑞舒伐他汀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调脂程度、LDL-C达标时间、LDL-C达标率、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部斑块总积分、颈部斑块稳定性变化及用药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排标准的ASCVD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血脂康组(A组)、瑞舒伐他汀组(B组)、联合组(C组)。A组用药:血脂康0.6g Bid;B组用药:瑞舒伐他汀(可定)10mg Qn;C组用药:血脂康0
目的组织学绒毛膜羊膜炎(histological chorioamnionitis,HCA),是宫内感染的主要形式,产妇无临床症状,易漏诊,由此导致的早产儿神经系统不良结局发生率高。而脑损伤是早产儿神经发育异常的病理基础。因此,本研究以胎龄<34周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探讨HCA对早产儿脑损伤的影响,加强产科、儿科医生对HCA的深入认识,以便降低早产儿神经系统并发症,提高早产儿远期生存质量。方法(1)
疟疾作为一种典型的虫媒传播疾病,到21世纪初,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已得到控制。但是疟疾的传播媒介按蚊仍广泛存在于安徽、海南、云南等省份,在尚未消除传播媒介的条件下,疟疾有再次暴发的可能。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探究疟疾的传播特性以及分析疟疾重新流行的风险,这将为制定合理的疟疾防控措施提供指导性建议。本文以安徽省为例,首先,我们应用SARIMA模型与Gibbs sampling方法研究了近十年来间日疟和恶性疟
麻疹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急性传染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近年来我国的麻疹免疫覆盖率已超过95%,但麻疹在我国仍然反复流行。目前对我国麻疹流行的研究多集中于流行病学、血清学等领域,而对麻疹的传播动力机制方面的研究还很有限。我们前期的研究发现,麻疹在我国各地区的流行呈现强烈的相关性,因此我们有必要从空间传播动力入手,分析麻疹在我国空间传播的特性以及动力机制,寻找在高免疫率覆盖条件下,麻疹在我国迟迟得不
目的软骨细胞在单层培养与传代过程中出现的去分化现象极大地限制了其功能和应用。除了少数典型的去分化标志物,目前对软骨细胞去分化的了解相对较少。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软骨细胞去分化初期基因表达的整体改变情况,对比不同的培养方法对软骨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借助三维(3D)水凝胶能够维持软骨细胞表型的特点鉴定软骨细胞去分化的潜在标志物。方法首先将原代软骨细胞(P0)和传代一次的软骨细胞(P1)进行形态学检测来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