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康联合瑞舒伐他汀对ASCVD患者调脂疗效的临床研究

来源 :青岛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nder5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血脂康联合瑞舒伐他汀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调脂程度、LDL-C达标时间、LDL-C达标率、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部斑块总积分、颈部斑块稳定性变化及用药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排标准的ASCVD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血脂康组(A组)、瑞舒伐他汀组(B组)、联合组(C组)。A组用药:血脂康0.6g Bid;B组用药:瑞舒伐他汀(可定)10mg Qn;C组用药:血脂康0.6g Bid+瑞舒伐他汀(可定)5mg Qn,连续口服6个月,分别在用药前(d0)、用药后1周(W1)、2周(W2)、1月(M1)、3月(M3)、6月(M6)检测血浆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监测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肌酐(CR)、尿素氮(UA)、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随访用药后不良反应(如转氨酶升高、乏力、肌痛、恶心、呕吐等)。比较患者治疗前和6月观察点时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总积分(Crouse积分)及斑块稳定性变化,观察血浆LDL-C达标时间、计算LDL-C达标率。结果1.本课题共纳入研究对象186例,失访6例,最终完成随访共180例,其中男性80例,平均年龄(62.27±9.56)岁;女性100例,平均年龄(65.11±8.97)岁。在6个月观察时间中A组、B组、C组LDL-C、TC水平均逐渐下降,同组中后一个观察点较前一个观察点LDL-C、TC水平下降,<0.05;同组中TG水平同样呈现下降趋势,B组M3较M1观察点、C组M1较W2观察点TG水平虽下降但>0.05,其余同组各观察点较前一个观察点TG水平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同组中HDL-C呈现上升趋势,治疗6个月A组、B组、C组LDL-C水平的增长幅度分别为8.81%、14.87%、18.44%。除TG、HDL-C外,各组在TC(=41.114,<0.001)、LDL-C(=14.809,<0.001)调节方面存在差异,B组与C组降TC效果相当且优于A组(A:B<0.001,A:C<0.001,B:C=0.175),C组、B组、A组降LDL-C效果依次递减(A:B=0.001,A:C<0.001,B:C=0.014)。2.各组于治疗6月观察点较治疗前IMT、Crouse积分明显改善(<0.05),C组、B组改善IMT、Crouse积分的效果无明显差异且优于A组(IMT:B:A=3.145,B:A=0.003;C:A=4.763,C:A<0.001;C:B=1.625,C:B=0.111;Crouse积分:B:A=2.026,B:A=0.047;C:A=2.267,C:A=0.027;C:B=0.241,C:B=0.810)。各组治疗6个月后均能稳定斑块,但各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4.163,=0.125)。3.各治疗组在观察时间内,A组于服药后2周出现LDL-C达标患者,B组与C组在服药后1个周即出现LDL-C达标患者。服药6个月后A组、B组、C组累计LDL-C达标患者分别为19例、43例、56例;累计LDL-C达标率分别为31.67%、71.67%、93.33%。治疗6个月后A组、B组、C组LDL-C达标时间分别为(96.21±58.75)天、(92.61±65.61)天、(62.07±53.25)天(=4.363,=0.015),各组治疗6个月后LDL-C达标患者的达标时间,C组早于A组及B组(A:B=0.824,A:C=0.030,B:C=0.011)。4.在6个月治疗及随访期间,共发现不良反应5例,其中A组1例患者出现头晕、头痛症状;B组1例出现乏力症状,1例出现肝功能损伤;C组1例出现一过性CK/CKMB升高,1例出现一过性转氨酶升高。A组、B组、C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67%、3.33%、3.33%,各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较为安全(=0.448、=0.799)。结论1.血脂康联合瑞舒伐他汀调脂方案可有效降低ASCVD患者血浆TC、TG及LDL-C水平,缩短LDL-C达标时间,提高LDL-C达标率。2.血脂康联合瑞舒伐他汀调脂方案能够稳定ASCVD患者的颈部斑块,有助于改善动脉硬化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其他文献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two-dimension speckle-tracking imaging,2D-STI)测量右心室纵向应变(right ventricle longitudinal strain,RVLS),探讨RVLS在评估左心瓣膜病患者围手术期右心室收缩功能变化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病例组选取经胸超声心动图和心脏外科手术确诊的左心瓣膜病患者80例,且所有患者均为轻度(或无)肺动脉
目的:肿瘤微环境由肿瘤细胞与免疫细胞、巨噬细胞、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及细胞外基质等共同组成,是肿瘤发生发展及侵袭所必须的,也与肿瘤的治疗效果密切相关。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是肿瘤相关微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M2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可以通过分泌多种炎症细胞因子、基质降解酶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促进肿瘤生长及转移。目前,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靶向治疗已经成为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的新方向。本研究主要通过评估CD20
目的: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一种慢性全身性的感染性疾病。最新的诊疗指南建议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又称艾滋病病毒)感染期间尽早进行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感染急性期处于感染早期,具有病毒载量高、
目的:评估DCE-MRI定量参数在区分恶性骨肿瘤骨皮质浸润区与正常骨皮质区中的价值。方法:新西兰大白兔40只,右侧胫骨植入VX2瘤株建立恶性骨肿瘤模型。构建模型2周后行常规MRI和DCE-MRI检查。使用硬组织切片机将右侧胫骨切成矢状位断层切片,再选取骨皮质区进行组织学切片、HE染色及免疫组化检查,记录免疫组化检查所得结果。在显微镜下确定骨皮质区浸润范围,并对相应区域的DCE图像进行感兴趣区勾画、
研究背景与目的:2型糖尿病(T2DM)是全球最主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对心血管系统、肾脏、视力以及神经系统均可造成伤害。近年来,我国奶及奶制品消费总量迅速增长,目前的研究已证实了奶类在人类饮食中的营养重要性,然而流行病学研究却发现其摄入与T2DM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关联却存在争议,且二者关联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拟分析青岛地区居民奶类及其制品摄入与T2DM患病的关系,同时采用生
目的:miRNA-29(miR-29)是属于微小RNA的一种,在肾脏等组织中高度表达。本研究观察miR-29a在糖尿病肾病小鼠肾小球中的表达变化并探讨miR-29a基因敲除对小鼠肾小球功能和结构的作用。方法:Ⅰ型糖尿病模型选用C57BL/6小鼠单侧肾切除联合链脲佐菌素的方法诱导。Ⅱ型糖尿病模型选择24 w的db/db和db/m小鼠。诱导成功后用DynabeadsTMM-450 Tosylactiv
研究目的:肾功能延迟恢复(delayed graft function,DGF)是一种急性肾功能衰竭,它造成肾移植术后少尿,增加了移植肾脏免疫原性以及排斥反应发生的风险,降低了移植肾长期存活率。目前多使用移植后7天内至少需要进行一次血液透析,或术后虽然未透析,但术后第7天血肌酐水平高于400umol/L作为肾功能延迟恢复的诊断标准。分析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deceased donation,DD)
研究目的:高血压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长期的高血压可导致血管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即血管重构,后者在高血压发展及其靶器官损伤中具有重要作用。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 Ⅱ,AngⅡ)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n system,RAS)的主要成分,过度激活的RAS导致血管组织局部的AngⅡ浓度升高,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目的:旨在研究miR-153-3p在甲醛诱导心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和调控机制,探讨其作为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治疗靶点的潜在可能性。方法:(1)通过先前的文献研究结果得知βⅡ spectrin高度保守且在胚胎心脏发育过程中至关重要,腹腔注射一定剂量甲醛可导致胚胎心脏发育异常及心肌细胞凋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RealTime Quantita
目的: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关间质性肺疾病进行性纤维化的临床特点,明确RA-ILD患者发生进展性纤维化的危险因素,进而为其早期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比较2012年7月30日至2020年07月30日期间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的272例RA-ILD患者和随机抽取的200例单纯RA患者的临床特点。将RA-ILD组患者分为类风湿关节炎相关间质性肺病进展性纤维化组(PF-RA-ILD)和类风湿关节炎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