鞘氨醇激酶-1对胰腺癌SWl990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

来源 :海南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ngshurong2009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Sphk1对胰腺癌SWl990细胞的影响及其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方法:(1)将培养的胰腺癌SW1990细胞株分为3组:对照组、佛波醇-12-肉豆蔻酸-13酯(PMA)组和二甲基鞘氨醇(DMS)组,采用MTT法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RT-PCR法及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鞘氨醇激酶-1 m RNA及蛋白的表达。(2)收集2018年在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行胰腺肿瘤切除术并经病理学诊断为胰腺导管腺癌的癌组织与癌旁组织共15对。采用半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胰腺癌和癌旁组织中鞘氨醇激酶-1的m 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1)MTT法检测结果显示PMA组细胞的存活率(OD值:1.37±0.03)较对照组(OD值:1.00±0.01)显著增加,DMS组细胞的存活率(OD值:0.65±0.02)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PMA组细胞的增殖活力(2.12±0.18)%较对照组(1.39±0.27)%显著增加,DMS组细胞的增殖活力(0.75±0.16)%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对照组细胞凋亡率为(16.71±1.53)%、PMA组为(9.70±0.62)%、DMS组为(31.74±1.32)%,经统计学分析显示PMA组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DMS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说明PMA显著抑制胰腺癌细胞的细胞凋亡,而DMS能促进细胞凋亡。(4)RT-PCR法检测各组鞘氨醇激酶-1 m RNA表达结果显示对照组为0.148±0.006,PMA组为0.202±0.013,DMS组为0.112±0.0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PMA组鞘氨醇激酶-1 m RNA表达水平较DMS组及对照组明显升高,而DMS组鞘氨醇激酶-1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5)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鞘氨醇激酶-1蛋白表达结果显示对照组为0.182±0.044,PMA组为0.258±0.015,DMS组为0.101±0.0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PMA组鞘氨醇激酶-1蛋白表达水平较DMS组及对照组明显升高,而DMS组鞘氨醇激酶-1蛋白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6)胰腺癌组织中鞘氨醇激酶-1的m 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均较相邻正常胰腺组织明显增加(P<0.01)。结论:当鞘氨醇激酶-1激活时,胰腺癌细胞的增殖得到显著促进,细胞的凋亡过程受到抑制。反之,当鞘氨醇激酶-1被抑制时,胰腺癌细胞的增殖也受到显著抑制,而细胞的凋亡则受到促进。总的来说可通过调控鞘氨醇激酶-1活性从而对胰腺癌SWl990细胞的增殖和凋亡产生影响,人胰腺癌组织中鞘氨醇激酶-1 m 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均较正常胰腺组织明显增加。因此,鞘氨醇激酶-1在胰腺癌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鞘氨醇激酶-1可能成为胰腺癌治疗中的有吸引力的一个靶点。
其他文献
目的:肺癌是全世界恶性肿瘤死亡相关的首要原因。免疫系统可识别肿瘤细胞,肿瘤疫苗可以增强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力,特别是激活抗肿瘤免疫特异性CD8+T淋巴细胞来消除肿瘤细胞。虽然在过去十年中肿瘤疫苗研发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临床实践效果仍不理想,有必要寻找更好的制备方法。细菌天生就有病原模式分子(PAMP),而免疫细胞则有PAMP的模式识别受体(PRR),因此免疫系统能对细菌产生有效的免疫反应。本研究利用
目的:通过回顾性随访分析影响胰腺癌患者预后和肿瘤转移的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进一步支持。方法:收集海南医学院第一、第二附属医院及海口市人民医院2014年1月1号-2019年1月1号352例满足研究条件的患者相关资料,其中含基本信息、就诊情况、肿瘤的相关特征和指标、治疗选择、生存期等。通过回顾性随访分析,根据资料的分布特点和因素属性,分别采取相关的统计学方法对各因素进行检验,得出影响胰腺癌患者预后的因
目的:我们前期通过全基因组Cas9筛选与表达谱芯片分析发现c-Met与肝细胞癌(HCC)对索拉非尼耐药密切相关。本研究分析c-Met表达与HCC临床病理特征及复发转移的关系;探索c-Met表达与HCC索拉非尼靶向治疗耐药的关系,为HCC术后复发转移索拉非尼靶向治疗提供有效的分子预测指标。方法:选择2016年06月至2018年12月在海南省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临床中心收治,行手术治疗且术后病理诊断为原
目的:了解当前肝内胆管细胞癌的临床特征及诊治现状,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相关预后因素,为肝内胆管细胞癌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检索2015年1月~2018年12月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海南医学院附属海南医院的电子病历系统,搜集接受手术及介入治疗的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类统计性别、年龄、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术后病理等相关资料,总结肝内胆管细胞癌临床特征
目的:研究小脑变性相关蛋白1反义转录物(CDR1as)在结直肠癌(CRC)中的表达及其通过调控miR-7对其生物学行为的机制。方法:1.采用qRT-PCR检测CDR1as在CRC组织及HCT 116、DLD-1、SW620和SW480的表达水平。2.采用CCK-8实验、流式细胞术检测、Western Blot和Transwell实验检测敲低CDR1as对CRC细胞增殖、细胞周期、细胞凋亡和侵袭能力
目的:探讨CT、MRI和18F-FDG PET/CT三种影像学方法在恶性淋巴瘤中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对124例(其中CT检查108例、MRI检查87例、18F-FDG PET/CT检查53例)初诊淋巴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患者的病理活检或穿刺结果作为“金标准”。(1)CT检查的108例中,HL 10例,NHL98例(含B细胞、T/NK细胞来源者分别74例、24例);MR检查的87例
目的:通过Meta分析对比自膨型金属支架置入后限期行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梗阻性结直肠癌的近期疗效和术后并发症。评估自膨型金属支架置入后限期行腹腔镜手术在治疗结直肠癌并癌性梗阻的优劣,从而为临床手术方式选择起参考作用。方法:检索科学引文索引(SCI)、斯普林格电子期刊(Springer Link)、PUBMED、OVID、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 Med)、维普中
目的:PLOD2在多种实体肿瘤进展中发挥促癌作用,但在胶质瘤中的生物学行为及分子机制尚未阐释清楚。本课题拟明确胶质瘤中PLOD2的表达及其对预后的影响,体外细胞实验研究PLOD2生物学功能;并探讨EGFR调控PLOD2表达的相关分子机制。方法:(1)通过IHC检测Ⅱ-Ⅳ级胶质瘤临床标本PLOD2蛋白表达,CGGA数据分析Ⅱ-Ⅳ级胶质瘤PLOD2 m RNA表达水平,Kaplan-Meier分析PL
目的:分析超声造影对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方法:从本机构信息化平台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本院进行肝脏局灶性病变超声造影检查的500例患者的相关资料,按照一定排除标准和纳入标准选择病例,回顾性分析相关内容,包括年龄、性别、肝硬化和慢性乙型肝炎等基础疾病情况、肿瘤标志物等实验室检查,超声成像、CT、MRI检查,治疗和随访结果等。将超声造影提示诊断结果与最终诊断进行对照,计算超声造影诊断肝
本文以豆浆体系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了超声波预处理后,豆浆中大豆油体粒子的变化以及其乳状液性质的变化;然后将超声处理后的大豆油体乳状液与豆浆的非油体组分混合,形成重组豆浆,研究了超声波处理后,大豆油体乳状液的变化对重组豆浆及MTG酶促重组豆腐凝胶的影响;其次对整个豆浆体系进行超声波预处理,探究MTG酶促豆腐凝胶性质的变化,通过对比超声波处理后大豆油体和整个豆浆体系性质的变化及其对MTG酶促豆腐凝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