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方活血镇痛凝胶膏剂的制备工艺及体内外初步评价研究

来源 :广州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50883927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拟将《李仲愚临床经验辑要》中记载的活血化瘀药方制备成复方活血镇痛凝胶膏剂,优选出处方中三七、制川乌、制草乌的最佳提取工艺,为后续复方活血镇痛凝胶膏剂的制备提供依据;筛选出复方活血镇痛凝胶膏剂基质的最佳处方及制备工艺,并优选出最合适的透皮促渗剂;对所制备的复方活血镇痛凝胶膏剂进行质量评价;并建立皮肤在体微透析分析方法,为复方活血镇痛凝胶膏剂在体皮肤局部药动学的研究提供依据;最后对复方活血镇痛凝胶膏剂进行药效验证。方法:1复方活血镇痛凝胶膏剂的提取工艺研究建立三七皂苷R1及乌头碱的HPLC检测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对三七、制川乌及制草乌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2复方活血镇痛凝胶膏剂的成型工艺研究及体外透皮释放研究以感官评价、初黏力及持黏力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法筛选出较优的复方活血镇痛凝胶膏剂基质处方,并采用Franz扩散池法对透皮促渗剂的种类及用量进行筛选,同时与原处方的使用方法进行比较。3复方活血镇痛凝胶膏剂的质量评价根据2015版《中国药典》第四部的制剂质量标准,对复方活血镇痛凝胶膏剂的性状、定性鉴别、赋形性、耐热性、耐寒性、初黏力、持黏力、皮肤追随性及含膏量进行检查,同时进行药物含量的测定。4复方活血镇痛凝胶膏剂皮肤在体微透析方法的建立建立血竭素的UPLC检测方法,采用增量法和减量法考察流速、浓度以及血竭素浓度对探针体外回收率的影响,并进行了探针体内回收率的稳定性考察。5复方活血镇痛凝胶膏剂药效学初步研究采用冲击挫伤模型作为软组织挫伤(损伤)模型,以体重及挫伤肌肉的恢复程度为指标,进行药效的初步研究。结果:1复方活血镇痛凝胶膏剂的提取工艺研究优选出三七的最优提取工艺为10倍量60%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30 min,制川乌、制草乌的最优提取工艺为8倍量70%乙醇回流提取1次,每次30 min。2复方活血镇痛凝胶膏剂的成型工艺研究及体外透皮释放研究优选出复方活血镇痛凝胶膏剂的最佳处方为NP700 4 g,甘油12 g,甘羟铝0.08 g,CMC-Na 0.18 g,卡波姆0.1 g,酒石酸0.1 g,药物提取液为3mL,血竭粉末1g,透皮促渗剂用量为5%。复方活血镇痛凝胶贴膏剂中血竭素与三七皂苷R1稳态扩散速率分别为 0.2808 μg·cm-2·h-1、2.1611 μg·cm-2·h-1,12 小时累积透皮量达 3.1356 μg·cm-2、23.8403μg·cm-2。原处方血竭素与三七皂苷R1稳态扩散速率分别为0.1379 μg·cm-2·h-1、1.1733 μg·cm-2·h-1,12 小时累积透皮量分别达 1.3374μg·cm-2、13.6114 μg·cm-2。3复方活血镇痛凝胶膏剂的质量评价复方活血镇痛凝胶膏剂的初步质量评价结果表明,复方活血镇痛凝胶膏剂为棕褐色半固体制剂;鉴别了制剂中三七皂苷R1和血竭素,并对乌头碱含量进行限量;赋形性、耐热性及耐寒性检查,均符合2015版《中国药典》的要求;三批凝胶膏剂均能黏住19号钢球,在试验板上超过1 h不脱落;三批凝胶膏平均含膏量为26.42 g/100cm2;复方活血凝胶膏中每贴平均含血竭素1.3026 mg,含三七皂苷R1 2.2775 g。4复方活血镇痛凝胶膏剂皮肤在体微透析方法的建立随着流速的增加,血竭素探针体外回收率逐渐下降,血竭素浓度与温度的变化对探针回收率的影响不大。流速为1.0、1.5、2.0、2.5 μL/min时,探针的用增量法与减量法测得血竭素的回收率分别为(41.99±1.16)%、(39.05±0.73)%,(34.56 ±1.13)%、(31.26±0.70)%,(29.99±0.26)%、(29.59±0.38)%,(16.88±0.19)%、(25.92±1.97)%,在10 h内探针的体内回收率相对稳定。5复方活血镇痛凝胶膏剂药效学初步研究各组大鼠的重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增加,第3天及第5天与给药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第3天时,各剂量组大鼠的重量与空白基质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第5天则没有差异(P>0.05)。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组大鼠的软组织损伤症候指数评分逐渐降低,第3天时,各剂量组与空白基质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高、低剂量组与原处方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第5天时,各剂量组与空白基质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低剂量组与原处方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高剂量组与原处方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将《李仲愚临床经验辑要》中记载的活血化瘀药方改制成复方活血镇痛凝胶膏剂,通过优化复方活血镇痛凝胶膏剂的提取工艺和基质处方的配比,筛选出最优透皮促渗剂,其透皮释放能力优于原方。新制剂的体外透皮释放、质量评价以及药效学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复方活血镇痛凝胶膏剂制备工艺合理、可行,质量稳定,达到了研究的预期目的。
其他文献
一元二次方程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它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工具.在全国各类数学竞赛中,经常出现与一元二次方程有关的试题,有些试题可直接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知识解决;有些试题可通过构造一元二次方程,然后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知识解决.一、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定义
期刊
目的:疫苗作为免疫疗法中备受关注的一员,在疾病的预防以及治疗中广受青睐。疫苗是通过激活体内的免疫系统,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以及细胞因子杀伤抗原起作用的;同时,机体会产生记忆细胞;相同的抗原进入体内时,记忆细胞迅速分化为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从而清除抗原。识别过程是免疫应答过程中的重要一环;由于包括某些多肽抗原在内的多种抗原属于非T细胞依赖性抗原,其本身在体内有少量的表达,这些抗原在进入体内时容易被免
目的:通过对 Hp 相关胃病(helicobacter pylori-related gastric disease,HPGD)由良性到恶性演变过程中中医证候与miR-499基因多态性及表达的变化进行研究,探索Hp相关胃病发展过程中病理变化、证候与miR-499之间的联系,为从中西医结合角度研究HPGD恶性演变提供一定的启示,并期望在将来研究成果能应用到临床,为HPGD恶性演变提供一定预测及警示作
目的建立高致病H7N9禽流感病毒引起的肺炎小鼠模型,评价肿节风中抗流感病毒活性成分迷迭香酸苷对禽流感病毒感染小鼠肺炎模型的治疗作用。进一步研究迷迭香酸苷对禽流感病毒感染后所诱导的相关炎症因子和TLRs/NF-κB信号传导通路相关蛋白的调控作用,探讨迷迭香酸苷抗禽流感病毒的作用机制,为研发新型抗流感药物提供依据。方法本实验测定H7N9禽流感病毒的LD50。将5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
目的:如今癌症已成为人类的第一杀手并成为全球最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恶性肿瘤死亡率呈明显增长趋势,严重的威胁人类的生活。现治疗癌症的方法有手术、化疗、放疗、免疫疗法,其中肿瘤免疫疗法是研究肿瘤治疗的热门之一。肿瘤细胞通常在细胞的表面会过量一些糖肽片段,其中表达最丰富的是肿瘤相关糖抗原(TACAs),有着很多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参与疾病发生的生理病理过程,且其高表达度使其成为肿瘤疫苗研发的理想靶标之一,这
癌症是人类最致命的疾病之一。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例如aPD-1、aPD-L1抗体、CTLA4抗体)现已成为多数癌症的一线治疗选择。检查点阻断剂相对低的应答率(对于大多数肿瘤类型,应答率范围为10%-40%)限制了它们的临床应用范围。据报道,部分癌症治疗,例如化疗(阿霉素(DOX),奥沙利铂,紫杉醇等)、光动力治疗、光热治疗和放疗可以以免疫原性死亡的方式诱导肿瘤细胞死亡,这也称为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
穿心莲来源于爵床科植物穿心莲Andrographis paniculata(Burm.f.)Nees,以地上部分入药,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等功效,用于感冒发热,咽喉肿痛,口舌生疮,顿咳劳嗽,泄泻痢疾,热淋涩痛,痈肿疮疡,蛇虫咬伤等。传统种植方法栽培穿心莲,需消耗大量的化学肥料,尤其是氮肥。化肥的过度使用,带来环境污染、能源消耗、土壤板结、肥力下降等诸多问题,严重影响穿心莲药材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目的:临床观察穴位埋入补肾健脾活血药线以及常规穴位埋线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影响,通过检测两组骨密度(L2-L4)、评估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及骨质疏松症症状积分指标,评价穴位埋药线治疗本病的疗效,为穴位埋药线疗法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提供临床依据,促进药线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择60例符合诊断标准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按就诊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药线埋线组30例和埋线组30例。穴位埋线每2
目的:在我国,薇甘菊为危害性极强的外侵物种,至今尚未有很好的办法遏制其蔓延。研究组为解决该问题,前期对薇甘菊进行止痒活性成分研究,筛选出β-石竹烯。因低剂量β-石竹烯的乙醇溶液样品,经受试者使用后反馈其止痒活性未能完全代表薇甘菊原植物提取液的止痒活性,故再次筛选薇甘菊中新的止痒活性成分。同时为了更好地开发薇甘菊,发挥β-石竹烯的止痒活性,本研究在前期的基础上深入研究β-石竹烯的量效关系、理化性质、
研究目的:巨噬细胞受所处微环境的影响,朝着不同方向进行活化,即为巨噬细胞极化。现有大量研究表明,巨噬细胞主要活化成M1表型及M2表型,其发挥不同的功能且与多种疾病相关。巨噬细胞极化相关的机制较为复杂,仍有待研究。青藤碱为生物碱类化合物,具有抗炎镇痛、抗肿瘤、免疫抑制等多种药理作用。本实验室前期结果显示,青藤碱抑制由LPS诱导的巨噬细胞M1极化,也能抑制IL-4诱导的巨噬细胞M2极化。在体内外实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