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学视角下葛告文《红高粱家族》英译本研究

来源 :西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csg9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莫言(1955—),首位国内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红高粱家族》为其扛鼎之作,呈现出高密人民英勇抗日、崇尚生命伟力的画面。国内外诸多学者致力于对《红高粱家族》英译本进行多维度研究,而从形象学角度探讨《红高粱家族》英译本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因此本文从形象学视角探究葛浩文的《红高粱家族》英译本,旨在拓宽文学翻译研究的视角。  比较文学形象学作为跨文化研究的重要领域,着眼于一国文学中的异国形象研究,着重于对异国形象塑造过程中影射出的深层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等的分析。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替代文学作品的原创者成为“自我”,并从“自我”的视角重新审视、描述、塑造原创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于译者而言,原创作品的形象即“他者”。  本文从形象学角度对葛浩文的《红高粱家族》英译本进行研究,探究文学作品中异国形象发生变化的诸多原因。依据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方法,从文本内部的词汇层次、等级关系层次和故事情节层次和文本外部的社会集体想象物、信息来源与对异国的情感、想象与态度展开细致分析。在词汇层,译者多采用直译、音译和意译的翻译方法来重塑“他者”形象。在等级关系层,译者扩大了原创文学作品的等级关系,用委婉语表达政治词汇,重构“他者”形象。在故事情节层,译者通过删减、改写冗长段落等方法来调整故事情节,重塑“他者”形象。译者在重塑“他者”形象过程中采取的翻译策略受“自我”所属的社会集体想象物、信息来源与对异国的情感、想象与态度的影响。研究表明,将形象学理论运用于文学翻译研究是可行的,其对于加快中国文学走上世界化的道路,实现东西方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彷徨》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已有多位翻译家或学者将其翻译成英文,其中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的英译本影响较大且较为完整,在西方国家很受读者的欢迎。该译本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初
日前,由复旦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联合发起举办的“面对时代挑战的大学本科教育改革:大学通识教育论坛”开幕。来自大陆和香港地区46所高校的校长和知名学者对在通识教育理念下,大学如何发挥传承中华文化的作用、如何理解大学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角色和作用以及如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完善人格进行了交流,并共同呼吁,我国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应当在本科教育阶段大力发展通识教育,并以此作为发展大
为了适应国际形势发展和我国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近几年我国加速发展了研究生的培养规模,2000年全国研究生招生人数为12.85万人,到2007年,招生人数已达到36.4万人,目前全国在校研究生已有百万人,在校研究生数急剧增加,研究生培养呈现规模化。而现有的研究生德育体系基本上仍沿袭传统的模式,研究生德育体系显现出滞后性和弱化趋势。    研究生德育现状    1.对研究生规模化培养条件下研究生结构变
本科生导师制(以下简称本导制)是西方高水平大学运用了相当长历史时期、被实践效果给予了充分肯定一种育人模式。目前我国的许多大学都在尝试实行本导制,这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正在进一步走向深入,体现了教育以学生成长为本的一种科学育人理念,是大众化教育条件下个性化人才、创新型人才、精英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探索。从我国实行本导制的高校近些年的实践可以看出:成果令人欣喜,但普遍面临着定位有偏差待调整、实施有
21世纪是信息的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导致了一场智能的革命,这是一场从依赖肌肉到发挥人脑潜能的革命。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人们逐渐重视知识的创新以及对陈旧的知识的摈弃,鼓励在继承、获取现有知识的同时,大胆建构与超越。    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变革    随着人类社会步入信息社会,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基本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向教育领域迅速扩展,这种技术不但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有效、更加快速地掌握事实和原理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