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外商资本的大量流入以及国内产业转移的逐步推进,我国西部地区日渐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热点区域。在国际产业转移浪潮中,西部地区以其巨大的发展潜力成为我国吸引外资增幅最快的地区;在国内区际产业转移中,西部地区以其丰富的资源优势和良好的环境承载力吸引越来越多的东部企业跨区转移。然而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实现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环境质量也日趋下降:工业“三废”排放量不断增加,粗放型生产导致的能源浪费,环境承载量不断降低。在这样的背景下,产业转移与环境质量关系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共同关注,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而对产业转移中危害环境最大的污染产业转移问题,学者们多将研究重点放在产业是否会导致污染产业转移问题上,对污染产业转移与环境质量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国内污染产业转移的研究,因统计难度以及国内研究起步较晚,学者多以定性和案例分析进行宏观阐述,计量分析较少。鉴于此,本文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出上,理论和实证分析相结合,以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为切入点,从国际污染产业转移与国内污染产业转移两个层面来研究污染产业转移与环境质量的关系。本文的基本思路是:从理论上分析污染产业转移机制(包括污染密集型产业界定与分类、转移形式、转移特征、影响因素、转移区位选择等);从实证分析上验证国际污染产业转移与西部环境质量关系;用比较分析法对2000年至2010年东、中、西部梯度地区17个污染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占全国该行业增加值比例的变化情况,来检验西部地区的污染产业相对转移状况。在此基础上,对影响污染产业转移的因素进行归纳总结并进行回归分析,以检测各因素对污染产业转移影响力的大小。最后从正效应、负效应两方面分析承接污染产业转移对西部环境福利效应的影响并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具体来说,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概述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研究述评,提出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阐明论文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第二部分:污染产业转移与环境问题三种相关理论介绍。一是介绍污染产业转移相关理论。污染产业转移作为产业转移的一种特殊形式,可以用产业转移相关理论来分析污染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及其特殊性。二是介绍环境外部性、引入环境因素的H-O理论之间的关联,并借此探究污染产业转移的动因和根源。三是介绍污染产业转移与环境管制相关理论,主要介绍“污染避难假说”和“环境竞次论”。这是理清污染密集产业转移的动机,探究污染产业转移和环境质量之间关系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西部承接污染产业转移现状的统计分析与实证检验。首先对污染产业转移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其次从国际污染产业转移以及国内污染产业梯度转移两个角度对我国西部承接污染转移问题的现状进行定性分析和实证检验。在国际污染产业转移方面,主要是通过FDI投资于我国西部污染密集型产业情况来进行研究;在国内污染产业梯度转移方面,主要是通过近四年西部地区十二省市污染密集型产业投资以及产业结构变动的比较,来阐述和检验西部承接国内污染产业梯度转移情况。分析结果显示:国际污染产业转移现象确实存在,并通过直接注资于污染密集型产业向我国西部转移污染;外商更倾向于投资西部能源密集型产业,这和西部地区丰富的资源储备和环境标准较低有关。国内区际污染产业转移主要为相对转移;东部向西部跨区转移污染趋势明显。第四部分:根据西部承接污染产业转移现状与实证检验结果,探究西部承接污染产业转移影响因素;并通过对污染产业转移影响因素的线性回归分析,检验各因素对污染产业转移的影响力大小,为下文环境福利效应及对策研究提供基础。通过分析发现,环境标准差异、环境成本内部化差异以及环境监管不力是导致污染密集型流入我国西部的主要原因。其中环境标准差异与环境成本内部化差异对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影响最大。第五部分:主要针对承接污染产业转移对西部环境产生的正、负效应进行分析。正效应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污染产业转移有效推进了西部工业化进程,促进了国内产业分工新格局的形成。负效应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治污难度和成本上升,公众健康受损,环境质量恶化等一系列负效应。第六部分:根据对西部承接污染产业转移现象的研究,以及引起该现象的原因和效应分析,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本文在对污染产业转移与西部环境质量的研究过程中,拟在以下问题的研究上有所创新:第一,从国际污染产业转移和国内污染产业梯度转移两个层面研究西部承接污染产业转移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第二,实证检验国际污染产业转移与西部环境质量的关系;第三,对国内污染产业转移影响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以分析各因素对污染转移的影响力;第四,将环境变量引入环境效应分析,修正传统引资福利指标。第五,比较分析法贯穿全文,如通过东、中、西部地区污染密集型产业FDI比较分析推断西部地区的吸收工业FDI情况,通过对主要污染密集型产业间外商投资状况比较分析推断西部地区外商资本投资倾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