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不同国家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不同语言和语言变体的接触也逐渐增多。这种语言使用者根据交际情景的需要所进行的的各种不同语言变体之间的选择和转换被称作语码转换。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语码转换吸引了语言学不同领域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他们从语法学,心理语言学,会话分析学和语用学等各个方面对语码转换现象进行了广泛而又深入的研究。在对于语码转换进行研究的所有路向当中,语用学的研究路向是最具说服力也最有前途的一种。它不仅在一个动态的语境下同时涵盖了语码转换现象所涉及的语言、社会、文化、认知等各个方面的因素,而且成功地把对语言现象的描述与解释结合起来,因此它强大的解释力与广泛性能够覆盖语码转换现象一切复杂与微妙的细节,并对这一现象给出一个科学、具体、全面的解释。本文采用语码转换研究的语用学研究路向,在Jef Verschueren1999年提出的“语言顺应论”的基础上,运用于国栋2001年提出的语码转换研究的顺应性模式来分析语码转换现象。目前为止,没有哪一种论述对语码转换这一语言现象的描写是面面俱到的。作为信息日常交换的媒介,手机短信是语码转换频繁发生的场所。为了实现各种交际目的,手机短信中的语言和语言变体经常发生转换。在Verschueren看来,这也是一种顺应。但这一顺应却很少被作为分析的对象。本文以短信为样本,以语用学顺应模式理论为指导,分析中文短信中具体的顺应现象。首先,对于语言现实的顺应包括顺应语言使用的便捷性,准确性和语境空缺上;对于社会规约的顺应表现在避免禁忌上;而对心理动机的顺应则包括缩短心里距离,追求时尚和异国情调等。此外,中文短信中的语码转换也体现出对短信特有语言和语体的顺应。最后对语码转换现象的利弊进行了探讨。从这些分析中得出,语码转换是不断在变化的,分析手机短信中的语码转换现象时不能一概而论,必须根据具体短信作出具体分析。通过不同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对这一现象做进一步的了解,旨在最终构建出一整套完备的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