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变异语言的无意识表达动机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sekingz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国内外有关诗人无意识心理对诗歌变异语言表达的影响的研究,尤其是对诗歌中无意识影响有意识的方式的研究几近空白。本论文基于弗洛伊德的个人无意识理论、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以及美国形式主义的意图理论,分析诗人在诗歌里使用变异语言的无意识动机的种种情形,论证诗人无意识心理的客观存在,并进一步探讨诗人无意识心理对诗歌变异语言表达的潜在影响。 全文主要包括下列三个部份: 第一,主要的理论依据,用以论证诗人无意识表达动机的存在。弗洛伊德的个人无意识理论认为,诗人的创作和他本人童年时代的愿望和创伤有关。而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则认为,诗人可以超越个人的挣扎和痛苦,表达出人类的精神与心声。美国形式主义的意图理论指出,我们不应限于作者所声明的意图以及评论家的解释,而应拓宽寻找动机的范围,从作品中推断出作者没有意识到的或是评论家没有发现的动机意义。 第二,诗歌变异语言的客观存在。主要分析诗歌作品中实际存在的变异语言的种类、本质及其划分的标准。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诗歌变异语言尽管怪诞不经,甚至晦涩难懂,但都是对世界的新理解和原初命名。它有如一道闪电,在刹那间照亮世界。在语言局限无不存在的现实面前,表达变异是反映无穷新知的必需的客观存在。 第三,创作实践中的诗歌变异语言无意识表达动机。对台湾超现实主义诗人碧果的诗歌《静物》进行个案分析,探索诗中存在的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诗人的无意识表达动机,不管是评论家所发现、诗人也承认了的,还是从诗中推断出的,都不乏其例。通过深入而细致的分析,证明了诗人创作实践上的无意识表达动机的客观存在,并对诗歌变异语言的表达产生一定的影响。 通过本研究,我们可以看到,诗歌变异语言中存在着诗人无意识的表达动机,并以各种形式与有意识动机发生联系且对之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在分析诗歌变异语言的时候,除应抓住有意识因素以外,还应考虑无意识表达动机。无意识变异语言常有的怪诞,并非诗人的乖戾,而恰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第n页恰是其深刻智慧的闪光。弗洛伊德的个人无意识和荣格的集体无意识都是无意识语言表达的强大动力。
其他文献
近几年来,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外语教育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同时,关于技术在二十一世纪教育中作用的问题也得到颇多研究,我们己进入了一个技术与第二语言教学密不可分的新
自20世纪初,不同领域的学者们对口译活动进行了多角度、跨学科研究,极大地促进了口译的发展。其中,20世纪著名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一直致力于语言哲学的研究,他后期的诸多
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模因论中最核心的术语是“模因”。“模因”指任何通过模仿而被复制传播的信息,最早由道金斯在其《自私的模因
功能文体学乃文体学流派之一,以韩礼德等的功能语法为其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兴起至今,已越来越为广大文体学家所重视,成为文体学研究中最有生命力和朝气的
该文旨在对艾丽斯·沃克的小说《紫颜色》从语言形式与主题精神相融合的角度进行文体研究,探讨美国黑人自话与黑人民族性的相互关系.语言在社会中孕育产生并随之发展,作为文
威廉·巴特勒·叶芝,这位伟大的爱尔兰人,被公认为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英语诗人之一,他一生发表诗歌约二十卷,剧本二十多部,并于192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现在评论叶芝及其作品
翻译活动是一种交际行为(communicatiOn),自然必须遵循交际的基本原则一重在成功地沟通.交际目的的差异,决定了判断这种沟通是否成功的标准也不相同.作为营销交际活动(market
篇章具有其自身的特征,即篇章性。评估篇章共有七个标准:衔接性、连贯性、意图性、可接受性、信息性、情景性和跨篇章性。关于衔接和连贯之间的关系至今已有很多研究。就衔接对
T·R·沙玛评论说"戴维·赫伯特·劳伦斯(1885—1930)是二十世纪第一流的文人之一".这位作家确实配得上这一评价.劳伦斯给世人留下了丰富的遗产,涉及小说、诗歌、文学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