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PN构建TD大鼠脑区α2A-AR表达以及功能的研究

来源 :福建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eetli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亚氨基二丙腈(iminodipropionitrile,IDPN)构建的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TD)模型大鼠脑组织中α2A-肾上腺素能受体(alpha2A-adrenergic receptor,α2A-AR)的表达水平,探讨α2A-AR激动剂可乐定对TD模型大鼠脑区α2A-AR的表达影响以及行为学改变,为TD的发病机制研究和临床用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模型构建与分组:将25只P21 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模型构建组和正常对照组。参考Diamond创立的IDPN全身给药建立TD模型的方法,模型构建组大鼠予IDPN腹腔注射,给药剂量为150mg/kg.d,给药体积为1m L/kg,每日1次,连续给药9d。正常对照组大鼠予以生理盐水腹腔注射。根据Diamond抽动评分量表进行评估,模型构建成功的大鼠入组为TD模型组,再根据干预药物不同随机分为氟哌啶醇组、可乐定组、未用药组。(2)药物干预:氟哌啶醇组和可乐定组分别予以氟哌啶醇(0.5mg/kg.d)、可乐定(0.05mg/kg.d)灌胃治疗,给药体积为5m L/kg,每日1次,连续给药7d。未用药组和正常对照组予以生理盐水灌胃处理。(3)抽动行为评估:根据Diamond抽动评分量表、Nespoli抽动严重度评分量表对药物干预后的各组大鼠(P37)进行抽动行为评分。(4)α2A-AR表达检测:于P30和P37对各组大鼠进行解剖,获取脑组织并制备石蜡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进行检测,主要步骤包括抗原修复、一抗孵育、二抗结合、DAB显色和苏木素复染、封片等。(5)图像处理与结果分析:使用Image J软件进行α2A-AR染色后IOD值分析,使用SPSS 25.0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使用Graph Pad 8.0软件进行绘图。结果:(1)模型构建与分组:根据Diamond抽动行为评分进行评估,模型构建组大鼠评分均≥2分,TD模型构建成功,所有大鼠入组TD模型组。随机选取TD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大鼠各3只进行解剖,其余TD模型组大鼠根据药物干预不同随机分为氟哌啶醇组、可乐定组、未用药组,每组5、5、4只,正常对照组5只。(2)TD模型组大鼠中枢α2A-AR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提示,α2A-AR在IDPN构建的TD模型组大鼠额叶皮层的IOD值为(10.49±1.296),正常对照组IOD值(14.87±2.34),两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α2A-AR在两组大鼠纹状体区域表达无差异。(3)药物干预对各组大鼠抽动行为的影响:根据Nespoli抽动严重度评分标准,药物干预7d后可乐定组大鼠评分为(1.20±0.27),氟哌啶醇组大鼠评分为(1.10±0.22),未用药组大鼠评分为(2.13±0.48),氟哌啶醇和可乐定能够显著降低TD模型大鼠抽动严重度评分(P<0.01),并且两者疗效相当。(4)药物干预对各组大鼠额叶α2A-AR表达的影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提示,药物干预7d后,氟哌啶醇组大鼠额叶皮层α2A-AR的IOD值为(10.55±0.75),可乐定组IOD值为(10.77±0.64),未用药组IOD值为(8.51±0.79),可乐定组和氟哌啶醇组与未用药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正常对照组大鼠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本研究显示在IDPN构建的TD模型大鼠额叶皮层中存在α2A-AR表达下降,表明DA紊乱对α2A-AR表达存在影响。DA系统与NA系统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可乐定与氟哌啶醇均能在IDPN构建TD模型大鼠中显著改善抽动症状,并且提高α2A-AR表达水平,体现了DA系统与NA系统存在紧密联系与相互作用,中枢α2A-AR激动剂和DRD2受体阻滞剂对TD的治疗作用涉及DA系统与NA系统的相互作用。
其他文献
工业染料对人体大都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恶性作用,而近年来工业染料在食品中的非法添加事件频频发生,严重危害消费者的健康。本文选择了11种可能非法添加在豆制品中的橙黄色工业染料(二甲基黄、二乙基黄、碱性嫩黄O、溶剂黄124、苏丹橙G、碱性橙2、碱性橙21、碱性橙22、间苯胺黄、酸性橙Ⅱ、橙黄Ⅰ),分别建立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和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包括:1.建立了固相萃取-高效
【目的】对自身免疫性脑炎(AE)和病毒性脑炎(VE)的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构建用于AE和VE鉴别诊断的列线图;分离血清外泌体,检测血清外泌体mi RNAs的表达情况,初步探索其作为AE最常见类型——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抗NMDAR脑炎)鉴别诊断标志物的可行性。为AE的早期识别提供新的思路和实验依据。【方法】1.自身免疫性脑炎与病毒性脑炎临床特征的回顾性分析收集2016年1月至2
上转换发光(Up-conversion luminescence,UC)是一种吸收长波长光子产生短波长光子发射的反斯托克斯(Anti-stokes)发光,在固态激光器、生物标识和激光材料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近年来随着新型激光和纳米技术的完善,基于上转换的光功能材料逐渐成为当前发光领域的研究前沿和热点之一。目前大多数都集中在稀土离子掺杂材料,但较窄及固定峰位的发射特征限制了其上转换发光材料的进
多杀性巴氏杆菌是一种会导致牲畜、家禽出现出血性败血症或传染性肺炎的病原微生物。该菌引发的禽霍乱导致养鸭业蒙受巨大损失。随着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多重耐药情况愈加严重。目前,关于鸭源多杀性巴氏杆菌质粒介导的耐药机制报道很少。本研究在对一株鸭源多杀性巴氏杆菌临床分离强毒株RCAD0259进行全基因组序列和质粒测序的基础上进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该菌株为ST129型,共含有7个耐药基因,其
背景和目的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是指由各种病因影响脑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微静脉和小静脉所引起的病变。CSVD与卒中和痴呆的风险呈正相关,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给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但因缺乏可靠的动物模型,其发病机制仍不清楚,且缺乏确实有效治疗手段。目前认为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损伤是影响CSVD发
目的:构建基因交互模型并对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进行随访,探讨COX-1、GPIIb、GPIbα、HO-1、PEAR1等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的交互作用对脑卒中患者发生阿司匹林抵抗(AR)的预测价值。方法:第一部分模型构建:收集某三甲医院病案系统中2018年1月1日-2020年4月30日于神经内科住院的92例急性脑卒中患者,根据最大血小板聚集率(MAR)分为AR组和阿司匹林敏感(AS)组。
目的通过建立小胶质细胞(BV2)外泌体与PQ处理MN9D细胞的PD模型之间的有效孵育模型,以探索炎性外泌体对MN9D细胞以及MN9D细胞构建的PD体外模型退行性改变的作用,并期望揭示功能性miRNA在小胶质细胞—外泌体—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之间的分子传递及生物调控机制,为小胶质细胞分泌的外泌体作用于病理性神经元的机制研究提供重要依据。方法1.通过梯度离心结合过滤的方法提取BV2细胞上清液中的外泌体,
目的:探讨SCN8A基因突变相关癫痫的临床表型特征与基因突变特点之间的关系,为临床早期明确诊断与精准治疗及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筛选经全外显子测序发现的8例SCN8A基因突变患儿,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总结分析其临床表现、家族史、脑电图、颅脑MRI等及基因突变的位点、方式、类型及ACMG分级,并结合国内外文献材料,探讨SCN8A基因突变不同的基因突变方式与表型的相关性以及不同突变类型与表型间的关系
此次实验针对第三代先进汽车用钢成本降低,安全性提高,能耗减少的生产要求,对Fe-2Mn-4Al-0.4C、Fe-10Mn-4Al-0.4C两种不同Mn含量的实验钢设计了不同的轧制和热处理工艺。通过对实验钢进行热轧实验,并对轧制后试样进行不同温度的退火处理,利用Thermo-Calc软件并借助光学显微镜(OM)、X射线衍射技术(XRD)、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检测技术对显微组织进行观察研究并进行
目的Wnt/β-catenin信号与细胞增殖、分化及组织发育密切相关[1],近年来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研究领域也受到广泛关注。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课题拟通过建立三叉神经根区慢性压迫大鼠模型,分析Wnt/β-catenin信号相关分子在TN模型大鼠TREZ区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