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SCN8A基因突变相关癫痫的临床表型特征与基因突变特点之间的关系,为临床早期明确诊断与精准治疗及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筛选经全外显子测序发现的8例SCN8A基因突变患儿,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总结分析其临床表现、家族史、脑电图、颅脑MRI等及基因突变的位点、方式、类型及ACMG分级,并结合国内外文献材料,探讨SCN8A基因突变不同的基因突变方式与表型的相关性以及不同突变类型与表型间的关系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SCN8A基因突变相关癫痫的临床表型特征与基因突变特点之间的关系,为临床早期明确诊断与精准治疗及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筛选经全外显子测序发现的8例SCN8A基因突变患儿,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总结分析其临床表现、家族史、脑电图、颅脑MRI等及基因突变的位点、方式、类型及ACMG分级,并结合国内外文献材料,探讨SCN8A基因突变不同的基因突变方式与表型的相关性以及不同突变类型与表型间的关系。揭示基因突变蛋白结构域位置不同与表型的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8例中男6例,女2例。首次发作均为无热惊厥。观察有7种癫痫发作类型,主要为全面性发作。6例患儿有两种及两种以上的发作类型。脑电图多呈多灶性放电改变。8例中5例患儿言语迟缓,2例步态障碍,4例肌张力减退,4例出现共济失调,7例智力低下。例5(p.G1475R)具有惊吓后出现抽搐发作的特点。例3(p.R530W)考虑为良性家族性婴儿癫痫,13月龄起病,有父亲抽搐史,仅表现强直阵挛发作2次,脑电图正常,认知运动发育均正常,经观察无治疗,已1年余无发作。余7例SCN8A相关癫痫脑病中例2(p.T1773I)、例7(p.V216A)为中间型表型,表现为可治疗的癫痫,轻度智力低下或孤独症样症状;5例表现为重型癫痫脑病,多伴智力中重度低下,肌张力低,共济失调,言语迟缓,并均使用三种以上的抗癫痫药治疗;其中例1(p.A1575V)患儿痉挛发作起病,在癫痫发作前患儿生长发育已有落后,后发展为Lennox-Gastaut综合征。8例患儿均为错义突变,其中5例患儿为新发突变,3例遗传性突变表现仍有差异。已报道的致病突变4例,未报道的突变4例。8例中有3个热点复发突变,为T767I,G1475R,N1877S。突变位点位于Nav1.6位置有跨膜区3例DI(S3-S4),DII(S1),DIV(S3);1例位于细胞质环1 DI(S6)-DII(S1);1例位于失活门DIII(S6)-DIV(S1);3例位于C端内的突变,表型也有差异。结论:1、SCN8A基因突变相关癫痫患者具有复杂、可变的临床表现,可有预后良好的良性家族性婴儿癫痫表现到中间型及严重癫痫脑病表现的一系列临床表型谱。2、SCN8A基因突变方式以新发突变为主,少数为遗传杂合变异,还可见非遗传性突变。3、新发突变可出现轻度温和至重度癫痫脑病表现。遗传性杂合突变也可出现癫痫脑病的表现。突变方式与表型无相关性。4、相同位点SCN8A基因突变可出现不同程度表现。5、同一位点SCN8A突变发生不同氨基酸替代改变,也可出现不同的表现。6、存在热点复发突变,但表型间亦有差异。7、同结构域不同位点的突变可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同一结构域内的同一位点突变自身也有表现差别。不存在不同结构域有相应的特异性的临床表现的现象。且突变类型及来源与结构域位置亦无相关性。8、突变类型以错义突变为主,还有移码、截短、无义突变,外显子缺失,起始密码子改变等类型,不同突变类型表型仍有差异,不具有特异性。9、钠通道阻滞剂中奥卡西平疗效最佳,难治性癫痫患儿可采用生酮饮食治疗。
其他文献
随着5G和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 T)技术的蓬勃发展,无人机(UAV)辅助的移动通信已经成为无线通信领域最具市场发展潜力的应用之一。无人机凭借着出色的灵活部署、高机动和低成本特性已经在视频拍摄、环境监测、3D建模、测绘、数据收集与信息广播等生产生活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在数据收集方面,如何高效利用无人机携带的有限能量,合理规划无人机飞行轨迹并优化无人机数据传输策略,是提高
锂电池负极材料是影响电池性能的关键组分。当前研究的负极材料主要有碳基、锡基、锂金属以及过渡金属氧化物等,它们都有极高的理论比容量。然而,这些材质在循环中易产生体积膨胀,容量衰减或因锂枝晶生长引发电池短路等问题。因此,本论文将保障高容量的同时,以提高负极材料的循环稳定性为重点,制备特殊结构的复合纳米材料,用以改善锂电池的电化学机能。本文分为五章。第1章,指出本文的研究背景,详细介绍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
传统的软件组织将开发、测试、运营和质量保证设为各自分离的部门,在一定程度上给软件行业带来了极大的发展进步。但与此同时,多部门的协作也迎来了很多挑战,例如资源独立、人员管理、互通交流等。另外,随着软件客户越来越多、软件需求越来越复杂,对软件开发和测试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开发和测试都需要很多服务器并行工作来保证进度。但是大多中小型企业却并没有足够多的实体服务器资源来满足纷繁复杂的测试工作。本课题围绕企业
工业染料对人体大都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恶性作用,而近年来工业染料在食品中的非法添加事件频频发生,严重危害消费者的健康。本文选择了11种可能非法添加在豆制品中的橙黄色工业染料(二甲基黄、二乙基黄、碱性嫩黄O、溶剂黄124、苏丹橙G、碱性橙2、碱性橙21、碱性橙22、间苯胺黄、酸性橙Ⅱ、橙黄Ⅰ),分别建立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和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包括:1.建立了固相萃取-高效
【目的】对自身免疫性脑炎(AE)和病毒性脑炎(VE)的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构建用于AE和VE鉴别诊断的列线图;分离血清外泌体,检测血清外泌体mi RNAs的表达情况,初步探索其作为AE最常见类型——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抗NMDAR脑炎)鉴别诊断标志物的可行性。为AE的早期识别提供新的思路和实验依据。【方法】1.自身免疫性脑炎与病毒性脑炎临床特征的回顾性分析收集2016年1月至2
上转换发光(Up-conversion luminescence,UC)是一种吸收长波长光子产生短波长光子发射的反斯托克斯(Anti-stokes)发光,在固态激光器、生物标识和激光材料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近年来随着新型激光和纳米技术的完善,基于上转换的光功能材料逐渐成为当前发光领域的研究前沿和热点之一。目前大多数都集中在稀土离子掺杂材料,但较窄及固定峰位的发射特征限制了其上转换发光材料的进
多杀性巴氏杆菌是一种会导致牲畜、家禽出现出血性败血症或传染性肺炎的病原微生物。该菌引发的禽霍乱导致养鸭业蒙受巨大损失。随着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多重耐药情况愈加严重。目前,关于鸭源多杀性巴氏杆菌质粒介导的耐药机制报道很少。本研究在对一株鸭源多杀性巴氏杆菌临床分离强毒株RCAD0259进行全基因组序列和质粒测序的基础上进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该菌株为ST129型,共含有7个耐药基因,其
背景和目的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是指由各种病因影响脑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微静脉和小静脉所引起的病变。CSVD与卒中和痴呆的风险呈正相关,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给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但因缺乏可靠的动物模型,其发病机制仍不清楚,且缺乏确实有效治疗手段。目前认为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损伤是影响CSVD发
目的:构建基因交互模型并对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进行随访,探讨COX-1、GPIIb、GPIbα、HO-1、PEAR1等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的交互作用对脑卒中患者发生阿司匹林抵抗(AR)的预测价值。方法:第一部分模型构建:收集某三甲医院病案系统中2018年1月1日-2020年4月30日于神经内科住院的92例急性脑卒中患者,根据最大血小板聚集率(MAR)分为AR组和阿司匹林敏感(AS)组。
目的通过建立小胶质细胞(BV2)外泌体与PQ处理MN9D细胞的PD模型之间的有效孵育模型,以探索炎性外泌体对MN9D细胞以及MN9D细胞构建的PD体外模型退行性改变的作用,并期望揭示功能性miRNA在小胶质细胞—外泌体—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之间的分子传递及生物调控机制,为小胶质细胞分泌的外泌体作用于病理性神经元的机制研究提供重要依据。方法1.通过梯度离心结合过滤的方法提取BV2细胞上清液中的外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