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深,外宣翻译已经成为我国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这是国际社会了解中国文化以及方针政策的重要途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可以说是外宣翻译成功的一个典范,自出版发行以来,各语种版本在国际社会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习近平主席讲话喜欢引经据典,使用的成语也丰富多样。作为中国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成语的翻译也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旨在从文化角度分析《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中四字成语的德译策略。成语是是人们长期以来使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语,大多由四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根据其出处的不同,本文将成语分为三类:故事类、名言警句文献类以及口口相传类。理论上主要采用的是归化异化翻译理论,从归化异化理论中也延伸出具体的翻译方法,如直译,意译等。归化异化最早可追溯到德国的古典语言学家施莱尔马赫在1813年宣读的一篇题为《论翻译的方法》的论文。美国学者韦努蒂也是归化异化方面的代表人物。异化要求,在翻译成语的过程中尽量保存中国文化因素,这样可以通过翻译到达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归化则是以目标人群的理解作为目标,然而如果一味追求归化,将异国情调消融在本国文化当中,对目的语读者及其所处的文化也必然是一种损失。对于优先使用归化还是异化,翻译界一直争论不休。本文以中央编译局翻译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成语翻译为载体,分类逐个分析其使用了归化还是异化,通过量化分析,得出结论,面对不同的成语,人们应该选择哪种翻译策略,从而在成语翻译实践中提供指导性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