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神经内镜下观察到的复杂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CSDH)血肿腔镜下特征,并分析其与相关因子表达的关联性,为进一步揭示CSDH发生发展过程的分子机制、可视化血肿腔内复杂结构并精准干预以提高手术疗效奠定基础。方法收集我院于2017年11月~2019年11月收治的复杂性CSDH患者41例,按照头部外伤至手术当日之间时间间隔(术前病程)分为:短病程(<30d)组、中病程(30-90d)组和长病程(>90d)组。分析临床资料并总结在内镜锁孔手术所见血肿腔镜下特征,对包膜渗血、包膜厚度、血肿液化程度、小梁样结构、血肿腔分隔的数量形态分布进行相应分析,明确不同内镜下特征与术前病程的相关性。收集复杂性CSDH的液化血肿液,以患者自体外周静脉血、健康志愿者外周静脉血作为对照,运用ELSIA法检测血肿液中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NG-2(促血管生成素-2)、TGF-β1(转化生长因子β1)的水平,收集复杂性CSDH血肿包膜,以患者自身硬膜作为对照,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复杂CSDH血肿包膜VEGFR-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TIE-2(酪氨酸激酶受体-2)的表达及CD31标记的微血管密度(CD31-MVD)。统计学分析各因子表达水平和微血管密度与复杂性CSDH内镜下不同特征结构的相关性。结果41例复杂性CSDH内镜特征如下:1.血肿壁层包膜根据其厚度分为(薄包膜22例,中等厚度包膜15例,厚包膜4例);2.包膜渗血程度(轻度14例、中度8例、重度3例);3.血肿液化程度(≥50%共23例、<50%有18例);4.存在血肿腔分隔共12例;5.存在小梁样结构共26例。包膜渗血频度和程度随CSDH形成时间的延长有逐步减少的趋势(p<0.05)。包膜厚度随CSDH形成时间的延长增加有所增加(p<0.05)。短病程组和长病程组液化程度<50%的比例明显高于中病程组(p<0.05)4、血肿腔纤维化小梁样结构和分隔的形成与CSDH形成时间正相关。(p<0.05)。复杂性CSDH血肿液中VEGF、TGF-β1、ANG-2的水平均较患者及健康志愿者静脉血高(p<0.01)。VEGF、ANG-2在CSDH血肿液中的水平与CSDH形成时间、包膜渗血程度正相关(p<0.05)。TGF-β1在CSDH血肿液中的水平,与CSDH形成时间、包膜厚度、未液化血肿比例、血肿腔纤维增生(小梁或分隔)正相关(p<0.05)。患者包膜VEGFR-2、TIE-2、CD31-MVD的表达均较患者硬膜高(p<0.01);包膜VEGFR-2、TIE-2、CD31-MVD的表达与包膜渗血程度正相关(p<0.05)。结论1、复杂性CSDH内镜下可观察到不同镜下特征,其中壁层包膜厚度、包膜渗血程度、血肿液化程度、血肿腔内分隔、小梁样结构等可作为主要评价指标。2、随着CSDH术前病程的增加,血肿包膜厚度相应增加、血腔内纤维增生程度逐渐增多,包膜渗血程度有减轻的趋势。3、液化血肿液内VEGF、ANG-2、TGF-β1含量在复杂性CSDH发生进展中发挥一定作用。4、壁层包膜VEGFR-2、TIE-2表达与包膜渗血程度正相关,TGF-β1与包膜厚度、血肿腔内纤维增生及未液化血肿比例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