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新时代新发展中,改革创新是时代发展的源动力,也是教育发展的时代主题,而问题,是理解知识和形成思维的基础,是创新意识形成的前提。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使其具备科学精神更是时代对教育的呼吁。在教育体制不断创新和改革的背景下,历史学科愈发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具有能够实现自身综合发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关键品格与能力,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课堂中进一步凸显学生的主体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时代新发展中,改革创新是时代发展的源动力,也是教育发展的时代主题,而问题,是理解知识和形成思维的基础,是创新意识形成的前提。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使其具备科学精神更是时代对教育的呼吁。在教育体制不断创新和改革的背景下,历史学科愈发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具有能够实现自身综合发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关键品格与能力,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课堂中进一步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而“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应用于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解决的能力,提高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加深对“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践情况的认识,本论文采用了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从以下四个部分,展开对“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分析。第一章是绪论,主要涉及选题缘由、研究综述、研究方法等内容,综合国内外有关问题导学研究的分析,奠定本文的写作思路;第二章是“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包括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及应用意义等内容。“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中以“问题解决”为核心,以问题为出发点,在教学过程中设置问题情境,利用学生们脑海中己经存在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产生疑问或者启迪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通过独立思考或生生、师生合作探究等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它的提出主要基于建构主义、杜威教学论和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法等理论,它的应用符合了新课程改革发展要求,利于优化历史课堂的师生互动和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第三章是“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调查,包括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调查方式包括问卷调查、教师访谈等,通过这些方面分析得出了高中历史课堂中“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有效应用的可能性——学生具有比较强的问题意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具有比较强的引导意识,和比较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也存在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自觉意识薄弱、问题的设计感不足和教师课堂主体作用明显等问题;第四章是高中历史课堂中有效应用“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策略。针对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分别从学生、问题和教师的角度提出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自觉性、优化“问题设置”合理性、注意教师“问题教学”的引导性等建议和策略,优化“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实际应用。
其他文献
从投影仪到电子白板,再到智慧课堂的出现,信息技术使课堂教学越来越便捷,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感知、探索、理解知识。智慧课堂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具有的独特的优势,具有情境性、智能性、互动性的特点,这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能够适应学生的发展,为课堂提供更多的活力和生命力,符合学生的成长需要发展需要,这是一种适应时代发展的教学方法,也是适应学生发展需要的教学方式。如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教育信息化都高度重视,也为许多
在我国,生涯教育在前期一般是高校设置,同时还设置就业服务指导中心。通过设置相关课程、专门机构来帮助学生在大学期间找到未来职业的发展方向,做好人生规划。但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在这些学生中有很多是因为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没有谨慎思考,在不做了解的情况下随意填选。真正来到大学学习时又发现和自己想象的不同,对学习提不起兴趣,进而影响工作。这说明学生应该更早地接触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面貌。如今是信息化时代,各个国家、民族的文化都通过互联网涌入普通人群的视野,我们既要尊重文化多元性,也要弘扬与传承本民族文化。中国人坚持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不仅是文化信息,传承的更是中国人内在的精神世界。学校作为培育人才的前沿阵地,应当自觉承担这一时代使命。文稿首先探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普通高中历史教学资源的必要性,从新课程改革、高考试题、培养
在数学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基本上都会通过练习习题的形式。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会有错题的出现。由于不同学生对于错题态度以及对错题处理方法不同,最后的学习效果也有不同呈现。数学错题对于学生而言不仅仅是一种需要避免的错误,更是一种自主再学习的宝贵资源。数学错题不仅反应了学生在知识的学习、理解、应用等方面的不足与漏洞,也同时从侧面反映出老师在教学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逐渐受到了关注和重视。国家需要青年人的努力,社会需求合格的接班人,历史课程也要为素质教育添砖加瓦。在这样的背景下,增强高中学生的历史使命感显得尤为重要。历史使命感应以历史事实为前提,以历史认同为基础,以历史课程为环节,将个人与国家、民族和社会紧密联系,传承历史故事,勇担历史使命。但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中学生的身心也与以往不同,有了发展变化。此外,高中课
新一轮教育改革正在进行,对人才培养和教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今中国,语言仍然是教师在课堂上“传道受业解惑”的主要媒介,也是教师素养的外在表现。提升教师课堂语言专业性,更有利于学生历史知识的学习、历史能力的培养和历史思维的形成。本文以提升教师课堂语言专业性为着力点,推动教育改革,助力人才培养。在文献资料查阅和教学经验积累的基础上,结合历史教学和高中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本文叙述语和解释语也着力点,提
空间几何体是现实生活中的物体抽象得到的几何模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非常紧密。立体几何又是高考的必考内容,也是基础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对学生直观想象、数学运算、逻辑推理等核心素养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高中公理化方法渗透的主要素材。由于其抽象、严谨的特点,女生在学习立体几何的过程中普遍感到吃力,这是长期存在的现实问题。作为高考必考的内容,很多女生在立体几何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却始终无法突破
“少教多学”范式是指教师根据学情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学生在教师“少教”、“精教”过程中多学多思多行动,实现教与学和谐共生,教学相长的一种教学范式。教师通过针对性、启发性、创造性、发展性地“教”,使学生达到自主学习、积极学习、独立学习、深度学习。这一范式的运用能更好的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满足素质教育的发展及高考不断深化改革的需要,改变“满堂灌”式教学现状,教师在减轻教学压力提高教学研究能力的同时
谈及“生态”往往会把它与自然联系起来,而生态系统失衡会导致全人类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如今“生态”的概念不仅仅局限于“自然生态”,已扩展到了教育学范畴。将教育生态学的概念和方法与传统教育初步结合,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理论构架,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学术工具。为了促进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并提高经济和社会发展潜力,国家实施了新课程改革措施,要求改革教学内容和传统的教学模式,并对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高中历史教材的不断调整,历史课堂对一线教师的能力和素养要求越来越高,教师面临的课堂改革压力也越来越大。在传统的历史课堂中,老师把所有的知识通过讲授法的方式讲解,学生用记笔记的方式记录老师所讲的内容,死记硬背、机械学习。对很多知识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更谈不上能够熟练的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探索按照课改要求将课堂变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模式和策略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