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高中历史教材的不断调整,历史课堂对一线教师的能力和素养要求越来越高,教师面临的课堂改革压力也越来越大。在传统的历史课堂中,老师把所有的知识通过讲授法的方式讲解,学生用记笔记的方式记录老师所讲的内容,死记硬背、机械学习。对很多知识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更谈不上能够熟练的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探索按照课改要求将课堂变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模式和策略成为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高中历史教材的不断调整,历史课堂对一线教师的能力和素养要求越来越高,教师面临的课堂改革压力也越来越大。在传统的历史课堂中,老师把所有的知识通过讲授法的方式讲解,学生用记笔记的方式记录老师所讲的内容,死记硬背、机械学习。对很多知识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更谈不上能够熟练的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探索按照课改要求将课堂变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模式和策略成为新时期教育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论文主体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介绍了思维导图的相关概念和理论依据,并分析了把思维导图引入高中历史课堂所产生的重大意义。思维导图是用于发散性思维的一种实用型图形思维工具和模式,而且思维导图具有外显性、逻辑性、结构性,灵活性和发散性等特征,这些特征与高中历史课程的过去性,时序性,整体性相适应。把思维导图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中,有利于学生理清纷历史知识之间的逻辑,记忆并理解那些杂乱无章的史实,最终把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与此同时也可以揭示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关系,既可以理清历史时序脉络,又能够全景式建构历史的整体面貌,从而将各个阶段、地域、领域的历史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刻印在学生脑中。这对于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提升和素养培育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第二部分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了高中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他们对思维导图的认识。很多学生都知道思维导图这一概念,但是无法把思维导图应用到具体的课堂中来,也无法用思维导图来提高历史成绩。通过访问的形式,对同学校同学科的老师进行了调查,很多老师都知道思维导图也重视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但是目的比较单一,就是为了获得高分,效果也不是特别明显。第三部分是探讨思维导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笔者把历史教学分为新课教学和复习课教学,通过具体的实例来论证思维导图的效果。第四部分介绍了使用思维导图的注意事项,老师要做到具体课堂具体分析,要提升课堂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不要让思维导图变成一种形式。最后得出结论,思维导图有利于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也有利于历史成绩的提高,但并不是每一节课都可以使用思维导图,我们在运用的过程中不要把思维导图神圣化,要辩证的看待思维导图的作用。
其他文献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紧锣密鼓的展开,加上新高考的灵活性和学术性对高中历史教师形成新的要求,一线教师日益需要关注史学研究前沿成果并将其与高中历史教学相结合。将史学研究前沿成果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既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应对新高考改革的必然之策。纵观近几年新课标全国卷和新高考海南、山东卷,其对中国古代史的考查每年都有选用新材料和新成果。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具备以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两大素养为核心的较高研究能
从投影仪到电子白板,再到智慧课堂的出现,信息技术使课堂教学越来越便捷,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感知、探索、理解知识。智慧课堂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具有的独特的优势,具有情境性、智能性、互动性的特点,这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能够适应学生的发展,为课堂提供更多的活力和生命力,符合学生的成长需要发展需要,这是一种适应时代发展的教学方法,也是适应学生发展需要的教学方式。如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教育信息化都高度重视,也为许多
在我国,生涯教育在前期一般是高校设置,同时还设置就业服务指导中心。通过设置相关课程、专门机构来帮助学生在大学期间找到未来职业的发展方向,做好人生规划。但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在这些学生中有很多是因为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没有谨慎思考,在不做了解的情况下随意填选。真正来到大学学习时又发现和自己想象的不同,对学习提不起兴趣,进而影响工作。这说明学生应该更早地接触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面貌。如今是信息化时代,各个国家、民族的文化都通过互联网涌入普通人群的视野,我们既要尊重文化多元性,也要弘扬与传承本民族文化。中国人坚持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不仅是文化信息,传承的更是中国人内在的精神世界。学校作为培育人才的前沿阵地,应当自觉承担这一时代使命。文稿首先探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普通高中历史教学资源的必要性,从新课程改革、高考试题、培养
在数学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基本上都会通过练习习题的形式。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会有错题的出现。由于不同学生对于错题态度以及对错题处理方法不同,最后的学习效果也有不同呈现。数学错题对于学生而言不仅仅是一种需要避免的错误,更是一种自主再学习的宝贵资源。数学错题不仅反应了学生在知识的学习、理解、应用等方面的不足与漏洞,也同时从侧面反映出老师在教学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逐渐受到了关注和重视。国家需要青年人的努力,社会需求合格的接班人,历史课程也要为素质教育添砖加瓦。在这样的背景下,增强高中学生的历史使命感显得尤为重要。历史使命感应以历史事实为前提,以历史认同为基础,以历史课程为环节,将个人与国家、民族和社会紧密联系,传承历史故事,勇担历史使命。但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中学生的身心也与以往不同,有了发展变化。此外,高中课
新一轮教育改革正在进行,对人才培养和教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今中国,语言仍然是教师在课堂上“传道受业解惑”的主要媒介,也是教师素养的外在表现。提升教师课堂语言专业性,更有利于学生历史知识的学习、历史能力的培养和历史思维的形成。本文以提升教师课堂语言专业性为着力点,推动教育改革,助力人才培养。在文献资料查阅和教学经验积累的基础上,结合历史教学和高中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本文叙述语和解释语也着力点,提
空间几何体是现实生活中的物体抽象得到的几何模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非常紧密。立体几何又是高考的必考内容,也是基础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对学生直观想象、数学运算、逻辑推理等核心素养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高中公理化方法渗透的主要素材。由于其抽象、严谨的特点,女生在学习立体几何的过程中普遍感到吃力,这是长期存在的现实问题。作为高考必考的内容,很多女生在立体几何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却始终无法突破
“少教多学”范式是指教师根据学情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学生在教师“少教”、“精教”过程中多学多思多行动,实现教与学和谐共生,教学相长的一种教学范式。教师通过针对性、启发性、创造性、发展性地“教”,使学生达到自主学习、积极学习、独立学习、深度学习。这一范式的运用能更好的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满足素质教育的发展及高考不断深化改革的需要,改变“满堂灌”式教学现状,教师在减轻教学压力提高教学研究能力的同时
谈及“生态”往往会把它与自然联系起来,而生态系统失衡会导致全人类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如今“生态”的概念不仅仅局限于“自然生态”,已扩展到了教育学范畴。将教育生态学的概念和方法与传统教育初步结合,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理论构架,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学术工具。为了促进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并提高经济和社会发展潜力,国家实施了新课程改革措施,要求改革教学内容和传统的教学模式,并对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