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重力热管的电动汽车锂电池散热特性研究

来源 :贵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_sunday_tong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经济社会的发展导致能源危机的加深,新能源汽车必将成为汽车工业发展新的着力点。锂离子电池作为电动汽车首选动力来源和储能装置,其使用性和安全性受温度的影响。重力热管是一种自发工作的高效散热元件,其传热系数高、等温性好的优点有利于改善电池包热性能,增加其循环寿命,保证电池在最佳温度范围内工作。本文设计一种重力热管锂电池散热系统,分别从实验和数值仿真研究扩展表面和强制风冷的变化对重力热管传热特性的影响。搭建动力电池检测设备实验平台,设计变环境温度和变放电倍率下电池恒流放电实验步骤,获得单体电池生热特性和重力热管散热装置的散热性能。同时仿真建立NTGK单体电池三维电化学模型和散热装置三维传热模型,通过实验数据验证数值模拟原理的正确性和精准性。结果表明,电池模组在25℃环境温度下以2.5C恒流放电时,重力热管使电池表面最高温度降低12.69%,实验下五根重力热管最大温差仅为1.2℃。实验数据和仿真结果误差在10%以内,趋势一致性良好。利用数值仿真手段研究电池3C恒流放电下散热装置的热性能。在高温环境40℃时,通过改变重力热管冷凝段直径、强制风冷风速和进风口温度,探究锂电池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和温差,以及散热装置温度均匀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扩展冷凝段直径10mm、进口风速保持在5m/s和进风口温度设置为35℃能保证电池在45℃最佳温度范围内工作。最后,对重力热管扩展冷凝段内部两相流动和温度分布进行可视化分析。建立二维数值传热模型,结合VOF方法和UDF函数,对比实验验证数值原理的有效性。通过衡量温度分布、气态体积分数、热阻、壁面换热系数等,表明扩展表面后重力热管的传热性能得到有效提升。并利用可视化界面模拟观察到扩展冷凝段可以促进气泡的生成以及液膜的流动,提高冷凝机制的效率。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城乡基础建设方面取得进一步发展,道路交通网络的更新也愈发的频繁与快速。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作为服务于现代社会信息化生产的一种重要科技手段,如何利用该项技术实现实时化、自动化的交通道路网提取成为了遥感应用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对城市地理信息系统自动更新、城市道路规划、车辆卫星导航等有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和深远的研究意义。近年来,作为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领域备受关注的一个研究课题
文章通过对现有船舶冷却系统的现状分析,着重介绍了船舶冷却水泵变频节能原理及系统控制方案。对现有船舶海、淡水冷却水泵分别进行变频节能改造,实现降低使用功率的目的。与改造前的航行、停泊工况比较,结果表明:改造后的冷却水泵节能效果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
在桥梁结构中,桥墩作为桥梁结构的重要组成构件,它的主要功能是承受上部结构传来的荷载,并通过基础将此荷载传递到地基上。地震发生时,如果桥墩结构的横向位移过大将会导致桥梁结构的整体破坏。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作者基于结构振动控制的原理提出了摇摆柱耗能装置来改善桥墩结构的横向移动刚度和耗能能力,从而有效的保护桥梁结构在外部激励荷载作用下免遭破坏。土木工程振动控制理论是继传统的抗震设计方法之后而发展起来的,它
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是生态环境监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境因子和中间参量。但热红外数据由于其波长长、能量低等因素,LST的空间分辨率往往不能满足地表温度的应用需求。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喀斯特山区城市,由于地形起伏大且景观破碎度高,迫切需要高空间分辨率LST来探测出破碎下垫面间地表温度的差异。本文以典型喀斯特山区城市贵阳市为研究对象,分别选取以自然地表为主和以
不对称拱桥能够适应桥位纵断面一侧较低,另一侧较高的地形特点,充分利用岩石地基的承载能力,减少墩台的开挖量,节约工程造价,同时也降低了对周围环境的破坏,在山区桥梁建设中具有较好的适用性。钢管混凝土拱桥结构轻巧,造型美观,跨越能力大,施工方便,在大跨径拱桥中应用较为广泛。本文主要对大跨径上承式不对称钢管混凝土拱桥拱轴线的选择及成桥状态下的稳定性进行研究,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简要回顾钢管混凝土
我国作为一个地质灾害频发的国家,发生地域较广、频率较高、种类较多和损失较大是目前地质灾害发生的几个显著特征。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中,也提出了“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和应急体系”的地质灾害防治目标。本文以四川茂县及其毗邻地区的Sentinel-1A升降轨数据为基础,基于SBAS-InSAR技术获取了茂县地区2017年的地表变形数据,开展了
汞是全球关注的重金属污染物之一,在淹水条件下可以通过生物和非生物作用转化为毒性更高的甲基汞(MeHg),并通过食物链放大效应威胁着人类健康。稻田系统是一个汞甲基化热点区域,水稻对土壤MeHg的富集能力远高于其他作物,导致食用大米成为人群更为普遍的汞暴露途径。在水稻生长期,稻田会因营养物质的大量输入导致大量藻类繁殖生长,藻类代谢和衰亡腐解过程易产生富含巯基的小分子量“藻源性有机质”,并在其中栖息着汞
在我国交通网络所修建的桥梁中混凝土桥梁占比非常大,盖梁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受到设计、施工及非正常使用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存在着开裂、漏筋等现象。从设计层面而言,当设计不合理时会由于配筋量偏少或过多,而导致盖梁病害的产生或材料的浪费。自从受力不符合平截面假定的应力扰动区的概念被提出后,大量国内外学者对该区域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主要研究对象为开口深梁、预应力齿块锚固区、牛腿等部位,而对盖梁的
2013年以来,随着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不断推进,全国范围内PM2.5浓度明显下降,但臭氧(O3)污染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京津冀及周边、汾渭平原、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和成渝地区的O3污染成因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榆林市位于黄土高原北部和毛乌素沙漠东部边缘,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北方地区沙尘的来源地之一,对其大气污染的研究多是围绕颗粒物进行。榆林市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和最大的煤化工基地,随着煤化工、石化
本文以LCRM水电站地下洞室为例,查明研究区地质背景、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以及天然地应力,以英安岩为研究对象,设计室内三轴加卸载-应变采集-声发射监测试验,揭示卸荷作用下岩石变形破裂机制、应力-应变关系、力学参数损伤劣化规律与声发射活动特性,理论推导卸荷损伤演化方程,借助VS2010 C++语言实现其二次开发,采用FLAC3D开展卸荷数值试验,验证理论的合理性与适用性,并进行地下洞室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