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腹针疗法和口服布洛芬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比较,观察腹针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有效性,尝试为原发性痛经提供更加有效、简便、安全的针灸治疗方案。方法:将符合原发性痛经的66例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到治疗组(腹针组)与对照组(布洛芬组),治疗组采用腹针疗法,对照组口服布洛芬,两组均治疗3个月经周期,观察两组在治疗前、治疗1个月经周期(初次疗效)、治疗3个月经周期(近期疗效)及治疗后1个月随访时(随访疗效)的中医证候积分表(SDSVD)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情况,分析两组的疗效。结果:本研究纳入66例病例,共脱落6例,其中治疗组脱落3例,对照组脱落3例,最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的病例数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1.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年龄、月经周期、病程、SDSVD、VAS量表评分,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基线特征具有可比性。2.治疗1个月经周期后,两组的SDSVD、VAS量表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分高于对照组,提示对原发性痛经治疗1个月经周期后,布洛芬疗效优于腹针疗法。3.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两组的SDSVD、VAS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对原发性痛经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腹针疗效与与布洛芬相当。4.治疗1个月经周期、治疗3个月经周期及治疗后随访1个月经周期的SDSVD、VAS量表评分,分别作组内的治疗前后比较,治疗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后各成分积分均低于治疗前,说明腹针疗法对原发性痛经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对照组在治疗1个月经周期、治疗3个月经周期时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各成分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但治疗后1个月随访时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对于原发性痛经的治疗,布洛芬在治疗期间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但在治疗结束后1个月随访时其疗效已经消失。5.治疗后1个月随访,两组SDSVD评价,治疗组痊愈6例,显效15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痊愈2例,显效9例,有效11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3.33%;在总有效率上,两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而VAS评价,两组差异也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腹针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随访疗效优于布洛芬。结论:腹针疗法和布洛芬对原发性痛经均有效,在第1个月经周期的初次治疗时,口服布洛芬的疗效优于腹针疗法;经过3个月经周期的治疗后,腹针疗法和布洛芬的疗效相当;但在治疗后1个月随访的随访疗效观察,腹针疗法比布洛芬疗法效果更好,因此腹针治疗原发性痛经有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