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山水诗的生态智慧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xidongf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代山水诗是山水诗中最瑰丽的一朵奇葩,它以一种契合诗人内心渴求回归自然的生态取向给我们留下很大震撼,山水自然在唐代的诗人看来已不是简单的“象喻”对象,而是与诗人同呼吸共命运的另一生命主体,是与诗人的命运休戚相关的生态造化。山水自然以其本性与世无争的品格与诗人进行着心灵交流,实现着诗人的精神追求,人与自然天性契合,以人的精神偶合山水自然的精神,山水自然不仅实现了自然的主体存在,而且也实现了诗人在精神上的自然回归。唐代山水诗以追求自然环境与人内心灵魂的和谐统一为目的,进而实现人自性皈依于自然的内心渴望,它其中蕴含着人与自然的相依相恋、物与我和谐共处的生态观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思考。以生态为视角解读唐代山水诗,发现它不仅在诗歌形式上实现了美的极致,在内容上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生态智慧。本文共分五部分,第一章以阐述山水意识的觉醒与唐代山水诗的生态环境为要内容,探究原始社会到魏晋南北朝人与自然的关系,以论证山水意识的觉醒;并分别从政治,文化以及隐逸文化和宗教思想四个方面探讨唐代山水诗繁荣的生态环境。第二、三、四章从价值、伦理、审美三个方面来展开分析唐代山水诗的生态观。第二章唐代山水诗的生态价值观从三个方面加以阐释,即:(一)山水有清音,这主要是从客体方面肯定山水的生态价值,淡化人与自然长期的对立紧张关系,恢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二)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这主要是从主体——人的角度出发进行阐释,结合“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理论,肯定山水诗的人文价值。(三)神与物游,思与境谐。强调山水诗中主体与客体契合无间的统一状态,山水自然的物态与诗人内心的情态完全契合,真正实现了情与景融,思与境谐的画面,生态韵味十足。唐代山水诗中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自然物象不存在对立状态,二者是一种天然的融合机理,山性即我性,水情即我情。唐代山水诗延续了道家“自然无为”的自然观,追求物我两忘的“俱泯之境”。人与自然获得了高度和谐统一。第三章从两个方面阐述了山水诗中体现的生态伦理情怀,一方面,肯定植物的价值与权力,从而实现回归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自觉。山水诗人以近乎无功利的审美意识,表达了人对自然“类关怀”的生态伦理,很富有智慧地化解了人与自然的紧张对立,还原了人与自然物各自然而又和谐相处的生态本性。另一方面,敬畏动物的生命存在,以阐释心空万物,众生平等的生命观照。唐朝佛禅盛行,近禅的山水诗人接受禅宗“心性”观本体和“空无”观潜移默化影响,诗歌中表现出心空万物,众生平等的生态伦理。而在第四章唐代山水诗的生态审美观中,主要从动态与静态两个方面论证山水审美过程中体现的生态意蕴,即(一)动态的审美:施施而行,漫漫而游。(二)静态的审美: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不论是行的过程中,还是坐的神游状态下,人对山水的观照不仅蕴含着浓浓的绿色情思,同时也映现出生机勃勃的生态气象,更能给我们展示一种欣赏与尊重大自然美好景致的生态意识。最后一章从两方面,即:(一)以审美的态度观照自然,实现自然的享用者到自然的管理者的转变;(二)以心观物实现生命平等对话与自我觉悟,来解读山水诗生态智慧的现代意义。倡导以审美的心态观照自然,以此恢复宇宙万物之间的生态链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同生共运的和谐境界。
其他文献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旅游饭店业作为旅游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和重要的旅游资源也实现了规模与数量的双重飞跃。但随着我国加入WTO,饭店业的经营环境也有所改
采用文献资料法及调查研究的方法,对高校"体教结合"发展模式特点进行分析,找出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正确认识"体教结合"科学发展观内涵:积极健全体制改革,实现竞技体育
"80后"诗人唐不遇靠实力吸引了读者的眼球,他用诗的形式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深度思考,显示了自我与存在的抵抗、纠葛与挣扎。
新世纪中国大陆群体性事件的频繁出现,大大增加了不确定的社会风险,不仅群体性事件自身的各种舆论相互交织,而且伴随着大众媒介的信息传播,“新闻舆论”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发挥
目的:通过观察肺组织褪黑素受体的季节性变化,深入揭示"肺应秋"的调控机制。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雄性Wistar大鼠肺组织褪黑素受体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季节性变化。结果:
薛宝钗作为《红楼梦》中贯穿全书的女主角,其前后两段盛衰不同的生活经历寄寓了作者家族兴衰感;其处世的热则寄寓了作者对补天愿望的热烈追求;其处境的冷,又象征了作者补天愿
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产业将成为我国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发展的热点和政府、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当今物联网热潮中,国内三大电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深刻地揭示了物我对立产生的历史灾难。纵观其行文兼及其一贯的思想,可以将其概括为两大类,即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万古愁”和叔本华所概括的“人生悲剧
本文以多业务系统融合相关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出发点,论述了多业务系统融合中内容分发技术和服务交付平台技术的研究现状和意义,综合考虑多业务系统融合环境中网络资源和IT
真人秀节目作为近年来电视节目中的"新宠",已经在中国电视栏目中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潮流,但真人秀节目毕竟是一种"舶来品",所以在引进中国大地的过程中,为了适应本土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