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正祛邪不同治则预防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术后患者复发的临床研究及对免疫微环境重塑的分子机制研究

来源 :上海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ijiangdu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临床研究:观察扶正法(益气养阴方)、祛邪法(清热解毒方)、扶正祛邪法(扶正祛邪方)对早期肺腺癌术后患者1年、2年无进展生存率及预后相关因素、肿瘤指标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探讨扶正祛邪不同治则对早期NSCLC术后患者的临床有效性及其机制。2、实验研究:通过体内、体外实验,观察扶正祛邪不同治则对肺癌细胞增殖、肿瘤微环境中相关免疫细胞的影响,探讨扶正、祛邪最佳治则及其通过调控相关免疫细胞重塑免疫微环境以发挥抗肿瘤作用的可能分子机制。方法:1、临床研究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研究方法,纳入2014年12月至2019年11月期间就诊于上海市中医医院肿瘤科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术后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益气养阴方组(YQYY组)、清热解毒方组(QRJD组)、扶正祛邪方组(FZQX组),并予以相应中药治疗6个月,定期随访。另纳入我院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组,比较肺癌术后患者中药治疗后与健康对照组外周血免疫细胞水平差异,同时观察中药不同治则各组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免疫细胞、肿瘤标志物的变化、卡氏评分及对患者1年、2年无进展生存率的影响,并将早期肺腺癌术后可能的预后相关因素(性别、分组、吸烟史、饮酒史)纳入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影响预后的关键危险因素。2、实验研究方法:首先:(1)建立Lewis肺癌皮下移植瘤小鼠模型,观察扶正、祛邪不同治则中药的抑瘤作用及对肿瘤免疫微环境中MDSCs调控。(2)建立小鼠BM-MDSCs的体外诱导模型,检测扶正、祛邪不同治则干预MDSCs表面关键免疫抑制性分子表达、细胞/趋化因子分泌、凋亡及分化情况。(3)建立MDSCs/LLC体外共培养体系,通过单克隆形成实验、伤口愈合实验、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不同治则复方在共培体系下对LLC增殖、迁移及侵袭影响,筛选关键信号分子。其次,根据前期结果,我们筛选具有双重调节的功能的扶正祛邪方进行后续研究:(1)建立体内MDSCs清除肺癌移植瘤小鼠模型,观察各组抑瘤情况及脾脏免疫细胞表型。(2)采用MACS磁珠分选NK细胞,与MDSCs建立体外共培养体系,模拟体外免疫微环境,验证扶正祛邪方通过调控MDSCs功能促进NK细胞的杀伤活化受体NKG2D的表达。(3)利用关键信号因子促进剂和拮抗剂分别从正向、反向检测其参与调节的关键信号通路及肺癌增殖的相关分子,并采用信号通路阻断剂在体内验证扶正祛邪方抑制MDSCs功能阻抑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分子机制。结果:1、临床研究:(1)本前瞻性随机研究,纳入早期肺腺癌术后病例25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随机分组:YQYY组81例,QRJD组85例和FZQX组91例。另健康组纳入110例正常体检者。(2)无进展生存率及预后相关分析:不同治则各组比较结果,YQYY组、QRJD组和FZQX组1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99.12%、98.12%和99.09%,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治则各组2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95.11%、93.13%、97.87%,FZQX组无进展生存率显著高于QRJD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单因素分析提示有无中药干预、年龄为影响早期肺癌术后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P<0.05)。对年龄和用药分组进行Cox多因素回归分析,FZQX组较QRJD组风险比(Hazard ratio,HR)(HR=0.31,95%CI 0.15~0.46,P=0.012)显著下降,提示扶正祛邪方干预后能显著降低早期肺癌术后患者的复发。(3)肿瘤标志物表达:(1)与治疗前相比,QRJD组治疗后能显著降低CA199[(12.32±9.96)vs(12.04±8.07)U/ml,P<0.05]、SCC[(1.03±0.58)vs(1.00±0.49)U/ml,P<0.05]水平,FZQX组治疗后能显著降低CA153[(20.86±23.74)vs(11.39±6.00)U/ml,P<0.05]水平;(2)三组治疗后组间比较,FZQX组对CA153[(11.39±6.00)vs(12.46±5.38),(11.39±6.00)vs(12.29±6.31)U/ml,P<0.05]降低作用优于YQYY组和QRJD组。(4)外周血免疫细胞水平:(1)与治疗前比较,QRJD组治疗后Treg[(1.85±1.55)vs(3.50±3.10)%,P<0.05]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QRJD组和FZQX组治疗后MDSCs[(2.76±2.42)vs(5.57±3.79),(3.47±3.19)vs(5.48±3.68)%,P<0.05]水平均显著下降;FZQX组治疗后CD8+[(28.17±7.97)vs(25.23±9.53)%,P<0.05]、CD4/CD8+T细胞亚群[(2.97±5.41)vs(2.17±2.69)%,P<0.05]比例较治疗前显著升高;(2)三组治疗后组间比较,QRJD组和FZQX组治疗后对MDSCs[(2.76±2.42)vs(5.88±4.53)%,[(3.47±3.19)vs(5.88±4.53)%,P<0.05]的降低作用较YQYY组治疗后更为显著,FZQX组NK细胞[(22.44±11.70)vs(19.60±12.26)%,P<0.05]水平较QRJD组显著升高,FZQX组CD3+[(68.42±12.46)vs(66.53±10.09)%,P<0.05]、CD8+T细胞[(28.17±7.97)vs(23.48±8.64)%,P<0.05]表达水平显著高于QRJD组。(5)肿瘤相关炎性因子水平:(1)不同治则治疗前后比较,FZQX组治疗后较治疗前IL-1β[(0.21±0.01)vs(3.47±3.89)pg/ml,P<0.05]、IL-10[(8.75±3.67)vs(15.02±6.89)pg/ml,P<0.05]水平显著降低。(2)不同治则各组治疗后组间比较,QRJD组和FZQX组中IL-1β[(0.98±2.96)vs(1.9±3.21),(0.21±0.01)vs(1.9±3.21)%,P<0.05]、IL-10[(6.85±1.26)vs(15.12±19.02),(8.75±3.67)vs(15.12±19.02)%,P<0.05]表达水平显著低于YQYY组,其中,FZQX组对IL-1β降低作用优于QRJ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KPS评分:(1)各组经治前后比较,FZQX组治疗后较治疗前KPS评分[(85.82±6.20)vs(80.88±6.68),P<0.05]升高;(2)治疗后组间比较,YQYY组和FZQX组KPS评分较QRJD组有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2、实验研究:(1)NS组、YQYY组、QRJD组和FZQX组荷瘤小鼠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44d、55.5d、40d、66.5d;YQYY组、QRJD组、FZQX组抑瘤率分别为30.01%、49.65%、50.55%(P<0.05)。QRJD组和FZQX组较YQYY组能显著降低荷瘤小鼠瘤体MDSCs[(6.52±1.47)vs(17.59±6.89),(10.23±4.98)vs(17.59±6.89)%,P<0.05]比例,关键免疫抑制分子Arg1[(0.34±0.17)vs(0.85±0.69),(0.51±0.49)vs(0.85±0.69),P<0.05]、i NOS[(0.40±0.47)vs(0.67±0.84),(0.31±0.75)vs(0.67±0.84),P<0.05]、NO[(0.68±0.08)vs(0.88±0.41),(0.75±0.29)vs(0.88±0.41),P<0.05]表达及增殖和活化相关因子PGE2[(0.13±0.11)vs(0.48±0.04),(0.48±0.21)vs(0.48±0.04),P<0.05]、MMP9[(0.20±0.17)vs(0.88±0.11),(0.32±0.05)vs(0.88±0.11),P<0.05]表达;YQYY组和FZQX组较QRJD组能够显著促进荷瘤小鼠脾脏NK细胞的杀伤活性[(3.56±0.34)vs(2.31±0.56),(4.69±0.7)vs(2.31±0.56),P<0.05];蛋白层面验证显示,三组均能抑制瘤体中肿瘤增殖相关蛋白(MMP9、PTGER2、PCNA)、肿瘤相关炎性因子(IL-1β、IL-10)表达及NF-κB通路活性,QRJD组和FZQX组抑制作用更显著。(2)建立BM-MDSCs体外诱导模型并鉴定,CD11b+Gr-1+细胞比例>80%;CCK8筛选三组中药干预MDSCs的有效作用浓度分别为60mg/ml、20mgml、60mg/ml;蛋白水平检测QRJD组和FZQX组能够抑制MDSCs COX2、PD-L1、IL-1R2、PTGER2蛋白表达,抑制NF-κB通路活性。QRJD组和FZQX组较YQYY组可促进MDSCs细胞早期凋亡[(32.85±4.59)vs(15.24±2.39),(36.48±6.21)vs(15.24±2.39),P<0.05],抑制其ROS释放[(36.43±8.73)vs(76.22±6.89),(42.09±10.39)vs(76.22±6.89),P<0.01],同时,FZQX组较NS组能促进MDSCs向DC细胞[(32.19±8.27)vs(17.23±4.58),P<0.01]分化。在中药组干预后的共培养体系中,QRJD组和FZQX组能显著抑制LLC细胞的增殖、迁移和增殖。建立MDSCs清除的荷瘤小鼠模型验证了MDSCs是肿瘤生长关键环节,NS组、FZQX组、GEM组和GEM+F组小鼠体重分别为25.14±0.75g、25.9±1.4g、21.89±1.92g、25.65±1.03g,瘤体体积1300.37±354.48mm~3、706.69±134.35 mm~3、378.3±93.61 mm~3、290.93±103.43mm~3,瘤体MDSCs细胞浸润17.25±5.69%、5.13±2.13%、2.03±0.98%、3.14±0.78%,根据以上数据显示,FZQX组与GEM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蛋白层面检测,FZQX能够抑制共培养条件下IL-1β和NF-κB的表达(P<0.05)。(3)模拟体外微环境细胞相互作用,建立扶正祛邪方干预后的MDSCs/NK细胞共培体系,较Ctrl组相比,NK细胞表面受体NKG2D[(59.13±7.89)vs(25.89±6.39)%,P<0.05]表达升高;体外正向、反向验证扶正祛邪方能够通过调控MDSCs细胞IL-1β表达抑制NF-κB通路活化,并抑制PCNA、Bcl2、MMP9、VEGFR、IL-β表达(P<0.05)。建立NF-κB通路抑制的荷瘤小鼠模型显示,扶正祛邪组能抑制肿瘤增殖蛋白及因子(MMP9、PCNA、IL-1β)表达(P<0.05)和MDSCs增殖活化相关蛋白(COX2、PDL1)蛋白表达(P<0.05),与单纯NF-κB抑制剂组作用相当。结论:1、临床研究:(1)扶正祛邪方干预能提高早期肺腺癌术后患者的2年无进展生存率,延缓肿瘤复发,并且有无扶正祛邪方干预显著降低肺癌术后患者复发风险,并是早期肺癌术后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子。(2)中药组中扶正法(益气养阴方)、祛邪法(清热解毒方)、扶正祛邪法(扶正祛邪方)各组均能改善早期NSCLC术后患者KPS评分,改善生活质量。此外,扶正祛邪方既能够发挥“扶正”作用促进正向免疫调节细胞(CD8+T细胞、NK细胞)表达,又能发挥“祛邪”作用抑制免疫环境中负向免疫调节细胞(MDSCs、Treg)表型,降低肿瘤标志物及炎性因子水平,从而改善患者预后。2、实验研究:(1)扶正祛邪不同治则均能抑制肺癌小鼠皮下移植瘤的生长,参与调控MDSCs细胞的增殖及活化;(2)扶正祛邪方通过调控MDSCs功能抑制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3)扶正祛邪方通过IL-1β/NF-κB信号通路抑制MDSCs增殖和活化而重塑肺癌免疫微环境。
其他文献
通过医用涂层技术将生物活性分子与生物医用材料相结合制备组合医用产品(Combination products)的界面修饰策略受到了广泛关注。如何通过材料学设计实现简单、高效、可控的生物活性分子负载并执行其生物功能是生物活性医用涂层研究所面临的重要挑战。本研究以此为背景,采用不同的涂层设计策略,针对制备生物活性功能医用涂层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如何实现简单、高效、可控的生物活性分子负载;如何促进生物活性
有机太阳电池因具有质轻、柔性、可溶液加工、大面积制备和低成本等优点,被认为是一种极具应用潜力的新能源技术。在过去的20多年里,人们通过设计和合成高性能给受体材料、调控活性层形貌、界面工程和器件结构设计等手段,使单结和叠层有机太阳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分别突破了 15%和17%。为了实现有机太阳电池的商业化应用,提高器件稳定性和研究大面积电池制备技术也至关重要。本文从器件工程的角度出发,主要从三元有机太
生物材料进入生命系统后,细胞会接触材料的表面,并发生相互作用。材料的表面性质对细胞的行为和功能影响很大。借鉴细胞与细胞微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将细胞微环境中的各种物理化学信号引入并整合到材料表面,模仿天然的细胞微环境,对生物材料表面进行仿生设计已成为生物材料表面的重要设计思路。材料的表面化学组成影响着材料的表面性质,如生物活性,亲疏水性以及表面电荷等,并进一步影响细胞的行为如黏附、铺展、迁移、增殖和
目的:(1)通过体外实验,观察肾小管上皮细胞自噬、炎症及上皮-间充质转化相关指标的变化,明确调控自噬,改善糖尿病肾病肾小管上皮细胞炎症及上皮-间充质转化的机制。(2)体外高糖环境下培养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调控SIRT1的表达,观察肾小管上皮细胞自噬、炎症及上皮-间充质转化等相关指标的变化,明确SIRT1/NF-κB信号通路参与高糖诱导的NRK-52E细胞自噬及炎症损伤的机制。(3)通过网络药理学分
尽管免疫检查点疗法(Immune checkpoint blockade therapies,ICBs)在晚期癌症治疗中取得了成功,但是仍然有许多癌症患者对该疗法无响应。产生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可能是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中非冗余免疫抑制机制的存在。胞外腺苷(Extracellular adenosine,e ADO)信号是一种常见的免疫抑制通路,阻断腺苷
胰腺癌素有“癌症之王”之称,是恶性程度最高的实体肿瘤。化疗药物吉西他滨(GEM)一直是临床治疗胰腺癌的“金标准”。但是,吉西他滨在体内转运过程中极易被脱氨化而失去药理活性。最终到达肿瘤组织处的吉西他滨,也会因化疗过程中肿瘤细胞上药物转运载体的急剧减少,导致胞内药物浓度偏低。因此临床上需要较大剂量(1000 mg m-2)的药物输入来弥补这些缺陷,但由此会带来一系列毒副作用。本研究探索利用化学修饰提
背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由多种诱因导致的急性缺氧性呼吸衰竭,为临床上常见危重症。肺微血管内皮细胞(pulmonary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PMVECs)通透性增加所致的非心源性肺水肿是ARDS发病的关键环节。在恶性因素刺激时,PMVECs是肺中最主要的靶细胞,其结构和功能
微凝胶是具有三维交联网络结构的胶体纳米粒子,通过引入特定功能性的单体、交联剂等元素可构筑对温度、pH、光、磁等不同外部刺激具有响应性的微凝胶,在可控药物释放、涂料、催化等领域均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无皂乳液聚合(SFEP)方法可用于制备在水中具有低临界溶解温度(LCST)的骨架微凝胶,由于具有操作简单且产物无表面活性剂残留等优点,因而在微凝胶研究领域被广泛使用。然而,目前已经报道的用于SFEP方法制
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CVD)是全世界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水平升高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主要致病因素,而降低LDL水平则能有效降低CVD的发病率。因而开发便宜、高效的LDL吸附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到目前为止,研
汉代至宋代是中华文化艺术积淀的重要历史时期。在这个时段内,动荡与繁荣交织,专制统治强化与士人主体精神张扬共存,错综变化、多种因素的交织推动了艺术赋的发展与演变。在历史、文化、艺术以及文人文化心理和个性特点等因素影响下,各个时代的艺术赋创作也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点。汉代是艺术赋的萌芽与成型期。这一时期的艺术赋创作还较为简单,艺术赋主要描写与统治阶层政治教化有关的礼乐活动,用以表现宫廷娱乐或体现儒家政